傳統漁業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
時間:2022-08-11 11:40:24
導語:傳統漁業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環保是現代化社會進程中的核心指導理念,在此大背景下,傳統漁業養殖應順時應勢,及時調整發展方向,采取科學的對策。臨沭縣傳統漁業養殖相繼表現出各類問題,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不利于行業的持續性發展。對此,以何種方式促進漁業養殖現代化發展是養殖戶及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則以臨沭縣傳統漁業養殖模式作為切入點,分析其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探討漁業養殖現代化發展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漁業養殖;持續發展;生態效益
漁業是重要的創收途徑,為推動行業的持續性發展,應高度注重生態環境效益問題。但縱觀近年來的漁業養殖發展狀況,雖然總體養殖規模呈擴大的趨勢,但水資源的過度利用、環境嚴重受損等問題普遍存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處于失衡的局面[1]。長此以往,水資源的品質逐步下降,難以給漁業養殖提供可靠的水源支持,嚴重阻礙漁業的長遠發展。置身于綠色環保的發展浪潮下,正視漁業養殖的各類環境問題并探討行之有效的對策極具必要性。
1傳統漁業養殖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捕撈過度。資料表明,近年來漁業產業規模呈持續擴大的發展趨勢,但食肉性魚類的總量并未得到增長,體現在黑魚、鯰魚等多個品種中,同時其體型也處于持續變化的狀態,相較于早期的正常體型而言,部分頂級食肉型大魚的體積僅為原先的1/2或更小[2]。從具體成因來看,人為因素發揮出主導作用,炸魚、肆意捕撈等極端行為都會破壞漁業的均衡發展狀態,雖然短期漁業產量有所提升,但殺雞取卵式的捕撈理念最終只會阻礙漁業乃至區域內生物鏈的持續發展。1.2“三網養殖”。布局缺乏科學性以網箱、圍網及圍欄為核心的養殖模式得到廣泛應用,但其局限之處在于缺乏適應性,養殖戶在采用相應模式之前缺乏專業性的評估,期間存在過度開發、布局不當等問題,水環境出現不可逆的惡化。1.3高產量的極端養殖模式。漁業生產者的發展重心側重于捕撈數量最大化的層面,對于漁業生產質量的關注度明顯不足,高密度、高產量的方式雖然可以幫助生產者在短期內創造豐厚的效益,但其本質上是一種作繭自縛的極端方式,嚴重制約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且,糞便等物質未得到及時的清理,長期堆積之下導致水域負荷加重,原有的生態平衡狀態被打破。1.4疾病發生概率高。養殖者未依照規范合理使用消毒劑;漁藥的質量不達標,各批次漁藥的質量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養殖塘口未配套完善的設施,進出水口的水源污染問題較為明顯;養殖技術依然停留在傳統階段。諸如上述原因均會嚴重影響產品的品質,養殖區聚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疾病發生概率較高,不利于魚類的正常生長。
2漁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流程
根據現有規定,漁業水域指的是魚、蝦、蟹、貝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明顯區別于普通水域的是,此處提及的漁業水域主要指的是各類水產品的產地,其涉及到食品健康安全問題,因此加強漁業水域乃至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控制都具有必要意義。漁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應按照特定的流程依次落實到位,確保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具體流程為:(1)確定評價范圍;(2)挑選科學的評價指標;(3)組織環境數據的采集工作;(4)確定評價方法及評級標準;(5)環境質量評估并生成結論。2.1確定評價范圍。根據經驗,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應注重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時間范圍,例如單次評價或是多次評價,其中單次評價主要指的是現狀評價,而多次評價則注重的是某特定時間跨度(月、季度、年等)的變化趨勢;二是空間范圍,具體包含單個監測點、某個漁業水域范圍等方面;三是環境介質范圍,其反映的是水質、底泥等方面的相關評價工作[3]。2.2挑選科學的評價指標。全方位的評價指標能夠更為有效地反映生態環境質量情況,除水環境質量基礎指標外,還應包含底泥質量、水生生物質量等層面,但礙于資金不足的緣故,在指標選擇中通常會作出取舍,例如暫不采取水生生物指標[4]。具體而言,較為典型的評價指標應有如下幾類:包含溫度、pH值在內的多種常規理化指標;包含揮發酚含量在內的多種有機污染指標;包含銅鋅鉛鎘等多種物質在內的重金屬指標等。2.3組織環境數據的采集工作。依次完成監測點的布設、現場取樣、實驗室分析、數據整理等相關工作,具體可參照《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規范》等相關文件,以保證監測工作的科學性以及所得結果的可靠性[5]。2.4確定評價方法及評級標準。評價方法的可選形式較多,較典型的有單獨使用或綜合方法,具體應視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各分級標準應遵循規范,如《漁業水質標準》、《貝類凈化技術規范》等相關文件中所提出的規范。
3漁業養殖生態發展的意義
3.1創建可持續性發展模式。在資源日益緊缺的局面下,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方向,其關鍵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以達到資源效用最大化的效果,同時協調好生產與生態的關系。推行生態漁業發展模式,創建復合生產養殖模式,選擇具有優良養殖條件的區域,于該處開展養殖活動,合理優化種養品種結構,最大限度降低漁業養殖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在發展生態漁業的同時,還需兼顧種植業的發展需求,為之提供高品質的水肥,促進多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通過種養結合的模式提高經濟效益,保證生態漁業模式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3.2漁業養殖新結構的形成。漁業養殖的持續發展進程中應做好對既有養殖結構的創新工作,發揮出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的驅動作用,幫助漁業養殖打破固有的發展局限,以達到跨越式發展的效果。傳統的粗放型漁業養殖存在諸多弊端,需要在此基礎上朝精細化和生態化的方向邁進。養殖結構應逐步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從而擴寬漁業產品鏈,面向市場提供更豐富的產品。
4漁業養殖中發展生態環境的幾點措施
4.1落實休漁與配額制度。漁業資源有限,通過休漁與配額制度的結合應用,能夠兼顧市場需求以及漁業資源均衡性的要求。在TAC制度之下,我國漁業資源的配置狀態趨于均衡,以漁獲量為重點管控對象,基于實際情況確定可行的最大漁獲量,以此為基準對資源展開綜合性預估工作,經多重分析后確定總允許漁獲量,并根據特定的配額標準分配至各漁民中。為充分發揮出TAC制度的作用,應適當減少捕撈主體,同時加強對漁具的控制,任何損傷魚類資源的漁具均不可投入使用。以捕撈量為立足點,完成漁船和漁具的配置工作,保證其數量的合理性,同時控制網目的尺寸,以免捕撈幼魚。若出現私自制造漁具的情況,則必須沒收漁具,并按照規范給予適當的懲罰。創建基于漁業現狀的監管制度,應覆蓋至養殖、捕撈、市場交易等漁業產業全流程中,保證魚類供應品質的可靠性以及魚類數量的合理性。營造富有秩序性的交易市場,對于水產品不符合規范的情況,則必須采取處理措施。4.2調整養殖面積。確定養殖區域是最為基礎的工作,即某水域是否具有養殖條件,若水質、溫度等方面都可滿足要求,則要準確分析水體的自凈能力,以此為依據確定合適的養殖量,優化好魚類的配比,吃食性魚類的比例可適當減小,同時增加濾食性魚類的養殖數量。此外,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水資源的現狀確定相適應的水產養殖模式。若地區的水資源匱乏,則以粗放式養殖為主,以免因過度的人工干擾而導致水資源受到二次傷害;若區域內的水資源豐富,此時可采取全封閉養殖的方式,以確保水資源質量為前提,盡可能擴大漁業養殖規模。4.3合理應用飼料養殖技術。漁業養殖期間存在飼料的使用問題,既要維持魚蝦等生物的正常生長,又要避免水污染。在漁業養殖技術逐步發展的背景下,飼料生產技術日益成熟,在養殖工作中應挑選環境污染小的飼料,根據魚類的生長需求確定合適的投放量,以便實現漁業養殖生態化的效果。4.4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打破傳統漁業養殖模式的束縛,積極推廣生態型養殖模式,此舉對于漁業的持續性發展而言具有積極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擇苗種,加強檢疫工作,允許適度混養魚蝦等水生生物,通過此方式構建生物鏈。配置足量的增氧機,通過該設備促進水循環。此外,還需引入安全可靠的生物技術,以達到分離有害物的效果,非必要時盡可能減少消毒劑的用量,減輕水資源的受污染程度。
5結語
漁業養殖期間伴有較明顯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通過漁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方式可達到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效果,是評價環境系統的必要方式。通過質量評價工作,能夠給環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思路,從而提高漁業養殖中環境治理手段的應用效果。為促進漁業養殖的可持續發展,養殖人員及相關技術人員需要攜手做好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明確漁業養殖對區域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從而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落實到日常養殖活動中,例如合理配置魚類、減少消毒劑用量、應用生物技術等,從而兼顧漁業養殖以及生態環境兩方面的需求,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文彬.水產養殖“三區”劃定后的漁業增效途徑[J].新農村,2020(3):32-33.
[2]徐軍.漁業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0(2):63.
[3]高山.傳統漁業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江西農業,2019(22):98,102.
[4]本刊訊.珍珠蚌養殖將成為我國傳統漁業向綠色環保養殖轉型的新標桿[J].中國水產,2018(2):23-24.
[5]“新漁民”顛覆傳統野魚家養跨市“聯姻”打造漁業產業鏈[J].漁業致富指南,2015(16):3-4.
作者:王永 陳淑嶺 單位:臨沭縣漁業技術推廣站
- 上一篇:豬養殖新技術及發展趨勢探究
- 下一篇:社科學術期刊轉型與傳播力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