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學術期刊轉型與傳播力塑造

時間:2022-08-11 11:46:54

導語:社科學術期刊轉型與傳播力塑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科學術期刊轉型與傳播力塑造

摘要:數字化傳播時代,作為人文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中國社科學術期刊面臨巨大的數字化轉型壓力,運營模式變革緩慢,服務理念相對滯后,人才和技術上的短板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轉型步伐。數字化傳播背景下,社科學術期刊不僅要注重網絡信息技術的嵌入,還要提升期刊傳播的內生動力,強化知識服務運營理念,豐富產品形態,著力完善人才理念,積極向互聯網運營模式轉變,社科學術期刊傳播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傳播力

一、引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出版形態得到重構,閱讀量與影響力穩步攀升,使用環境高效便捷,縱觀國內期刊產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只有認清數字化傳播的本質,找準出發點和著力點,社科期刊數字化轉型方能突破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困境

(一)數字化轉型缺乏動力,傳播效能有待發掘。作為重要的知識載體,社科學術期刊蘊藏著巨大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期刊不僅要有學術擔當,更要履行好知識傳播的使命。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數字出版列為新興產業,提出加快發展的總體要求。從近幾年發展情況來看,社科學術期刊的市場化水平還不高,多種管理體制并存,在傳播領域缺乏內生動力。部分期刊對于數字化傳播的認知尚停留在刊載內容的源數據處理和網絡資源共享方面,在運營、管理和出版模式上并未發生根本性變革,傳播價值還未能得到充分體現。社科學術期刊的電子出版推行緩慢,電子期刊尚未普及,期刊網站、公眾號雖日漸興起,但受資金、技術、人員等因素掣肘,傳播效用遠不及大型期刊數據庫。讀者在使用數據平臺過程中以分篇下載為主,期刊的品牌效應難以發揮,特色辦刊理念無法有效體現,社科學術期刊在傳播領域的“存在感”明顯下降。(二)知識服務理念滯后,交互式傳播發展緩慢。近年來,出版業知識服務體系的構建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社科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目前,社科學術期刊的知識服務體系尚處于建設初期,在傳播過程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速度較慢,知識服務理念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與知識服務對象相比,社科學術期刊更為重視期刊評價體系和轉載機構的偏好,成為期刊評價標準的積極傳導者,與學者關切和學界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學術導向作用發揮不充分。交互式傳播發展緩慢,與大眾社交媒體缺乏聯動,傳播環境相對封閉,服務對象沒有得到進一步擴展,信息資源浪費依然嚴重。(三)技術應用不充分,閱讀體驗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洞悉數字化傳播時代受眾的需求變化是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轉型、線性傳播向交互式傳播轉變的關鍵環節。在社科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實踐中,技術應用主要集中在提高出版效率、控制傳播成本以及提供便捷的使用環境上,數字產品形式略顯單一,以紙質期刊的圖文轉換為主,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信息內容與紙刊基本一致,數字化傳播的技術優勢還未能得到充分體現。與生活類、時尚類期刊相比,社科學術期刊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度還不高,視頻、音頻、數據集等媒體技術應用偏少,與大眾傳媒的結合還不夠緊密,閱讀體驗提升緩慢,已不能滿足廣大讀者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閱讀需求。(四)人才結構不合理,配置短板亟待補齊。新形勢下,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突出的社科理論水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還需兼備現代數字出版技術和市場營銷理念,這對于期刊的人才建設是一項重大挑戰。重內容輕傳播是當前社科學術期刊普遍存在的問題,相應地,人才建設方面重學術輕出版現象凸顯。目前,很多社科學術期刊仍作為“教輔”“科輔”機構,分屬不同高校和科研機構,期刊主管單位也不會將辦刊作為主職主業,同時期刊還要承受來自期刊評價體系的壓力,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社科學術期刊不得不將有限的人、財、物力投入到學者型人才隊伍的建設上。近年來,不少學術期刊紛紛提出打造學者型編輯隊伍的建設目標,忽視技術和營銷人才的培養,造成人員配置上的結構性失調。技術編輯、出版營銷人才的匱乏已嚴重制約社科學術期刊傳播力的發揮。

三、數字化傳播條件下社科學術期刊傳播力的塑造

(一)優化利益分配,積極向互聯網運營模式轉變。社科學術期刊應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注重傳播價值的實現,提高期刊訂閱、期刊數據庫收益同期刊社之間的關聯度。國家社科期刊資助體系也要兼顧傳播效能的實現,向傳播終端傾斜。優化知識傳播過程中的利益分配,使之成為傳播力快速提升的驅動力,強化社科學術期刊在產業鏈上的核心地位,普及電子出版和電子期刊,促進學術資源重組,實現學術生產、傳播一體化,推動傳統的期刊運營模式向互聯網方式轉變。不斷激發期刊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的理念創新,探索傳播模式,豐富傳播技巧,圍繞用戶群體搞好市場運營,以多樣的傳播手段確保期刊品牌效應和特色化辦刊理念的實現。(二)以服務促融合,打造面向全社會的數字化傳播體系。社科學術期刊應建立以學術共同體為中心的知識服務體系,著力實現知識服務的價值共創。一方面要對現有期刊網站與公眾號等傳播資源進行整合、串聯,打造屬于學術圈的“社交平臺”,推動期刊、作者與讀者三者關系的重構。借助平臺和線上線下的互動,激活學術信息的二次傳播和后續傳播,準確把握學界在科研生產過程中的多元信息需求,實現信息的開放共享,將知識傳播推向更深層次。另一方面要加快與大眾傳媒的融合,加強與大眾社交平臺的互動是擴展服務對象、提升社會影響力最為有效的手段。社會科學中的諸多學科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黨政機關和高學歷人群均是知識服務的潛在對象。學術期刊要從快速閱讀、淺閱讀、移動閱讀入手,提升對碎片化信息的利用水平,將分散的專業知識服務產品組織起來,滿足讀者全新的閱讀方式和個性化服務需求,打造面向全社會的數字化知識服務體系。(三)豐富產品形態,著力體現數字化傳播特征。對信息資源進行立體式、深層次開發利用已成為數字出版行業的發展趨勢。不斷豐富期刊論文的表現形式,運用媒體技術將田野調查、調研訪談、重要文獻、數據集等科研信息進行數字化編輯處理,不僅可以讓理論表述更為嚴謹、直觀,同時還能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提高閱讀效率,降低認知負荷。發揮數字化傳播更及時、更精準、更廣泛的特點,運用期刊網站、電子郵件等傳播技術,面向全社會推送知識信息和學術進展,變被動檢索為主動推送,更大限度地發揮知識信息的指導作用,激發對社科理論的探索與實踐。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等網絡技術對知識信息產生的社會效益和學術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彰顯學術研究的社會性本質,占領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四)完善人才建設,補齊期刊數字化傳播短板。新形勢下,數字化傳播技術的創新與期刊出版管理能力的提升成為社科學術期刊傳播力塑造的關鍵,同樣也是人才建設的努力方向。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力的塑造終究要依靠專業化人才體系來實現,人才建設理念的革新同樣關系到期刊出版強國的建設。在人員結構上,社科學術期刊應重點向數字傳播人才傾斜,加大媒體技術和市場營銷人員的比重;在人才培養上,要注重提升期刊編輯的傳播素養,著力培養一批熟悉出版業務、精通數字化傳播理論、具備市場營銷理念的學者化編輯,打造復合型人才隊伍。此外,對于一些技術難度高,勞動密集類的出版傳播工作,期刊社還可以采取勞務外包形式對人才隊伍進行合理補充,提升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水平。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已取得長足進步,期刊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處于“融媒體”“互聯網+”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需要順應潮流,在運營模式、服務理念、傳播形態上深入探索,在學術信息的多維度、立體式開發上下功夫,融合新媒體,運用新技術,讓學術期刊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承載更為高質量、多樣化的學術信息,為多元化市場推廣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龔紫鈺.學術期刊共同體:內涵特征、功能定位與建設路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2]李媛.人工智能時代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11).

作者:曲鋒 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