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護士生畢業實習論文
時間:2022-12-19 04:36:10
導語:本科護士生畢業實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天津中醫藥大學2010級護理專業本科四年級學生共123名為調查對象,在2013年7月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調查。
1.2調查內容及方法
依據調查目的自制調查問卷。問卷參照天津市《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執行手冊》中應急事件的處理程序進行設計。問卷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應對輸血反應,第二部分為應對化療藥外滲,第三部分為應對針刺傷。其中,每部分答對60%者為具備應對該項突發事件的能力。調查前采用統一指導語向護生解釋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問卷均由學生本人獨立填寫,25min后現場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3份,收回有效問卷12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調查表明,本科護生在實習前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低,且在應對輸血反應、化療藥外滲和針刺傷這三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上存在統計學差異。
3討論
3.1護生初步具備應對輸血反應的能力
本次調查顯示,發生輸血反應時,96.75%的護生知道應該立即停止輸血,68.29%知道應該配合醫生進行緊急救治,50.41%的護生知道應該將余血送檢。但是,所有護生均不知道如何預防輸血反應導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同時,僅2.44%的護生選擇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護理。這說明,盡管輸血反應的救護是護理學基礎的教學重點,但是護生在實習前僅僅具備了最基本的應對輸血反應的能力,而不具備處理相關并發癥的能力。同時,護生也不能將心理護理知識運用到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也就是說,護生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臨床實踐中。鑒于此,我們建議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模擬教學,使護生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促進學生批判性地思考,以拓寬學生的應急知識,提高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2-3]。同時,教師應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加強護生人文關懷和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
3.2護生不具備應對抗腫瘤化學藥物外滲的能力
本次調查顯示,在化療藥外滲時,護生完全不具備處理能力。盡管她們知道化療藥外滲時應該立即停止輸入藥物,但只有24.39%的護生知道應保留原針頭,連接注射器盡量回抽滲漏的藥液或血液以減少滲漏的液體量,而不是直接拔出針頭。此外,僅有23.58%的護生知道化療藥外滲后應將患者的肢體抬高以減少藥物對肢體的進一步損傷;僅10.57%的護生知道應該及時通知主管醫生及護士長。盡管25.20%的護生知道化療藥外滲時應該進行局部封閉或者根據藥液性質注入拮抗劑,但他們均沒有答出正確藥物名稱。當前,化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療藥外滲不僅會導致患者局部疼痛和發生炎癥反應,還可致局部組織壞死、潰瘍,以至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4]。關于應對化療藥外滲的相關知識多散在于內科和外科的各個章節中,且并未涉及對血管刺激性大的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因此,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教學老師應該開展化療藥防護的專題講座,使護生在實習前就具備應對化療藥外滲、化療藥毒性反應和過敏反應以及根據化療藥選擇相應解毒劑進行局部治療的能力。
3.3護生具備應對針刺傷的能力
46.34%的護生具備應對針刺傷的能力,這也是本次調查中通過率最高的一項。這可能由于護士是針刺傷的高危人群,所以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經常涉及針刺傷的應急處理方法。針刺傷可導致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多種血源性傳播疾病[5]。因此,被污染的針頭刺傷后,護生不僅要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傷口,還要查看患者的病歷,并根據患者感染的病原體分別向教學老師、護士長、醫院感染科和當地疾病防控中心上報。但本次調查顯示,96.75%的護生不知道針刺傷后應該查看患者病歷,64.23%的護生不知道針刺傷后應該上報。因此,在護理學基礎的教學中,授課教師應加強預防針刺傷和針刺傷后預防病原體感染的應對能力的培養。例如,如果護生針刺傷后懷疑傷口被HBV感染,護生應立即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并進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同時進行為期6個月的監測。如果護生針刺傷后懷疑傷口被HIV感染,應盡快做HIV抗體檢查,并根據感染的危險性在傷后1~2h應用抗病毒藥物,從而有效地抑制病毒復制[6]。綜上所述,護生實習前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低。盡管護生初步具備了應對針刺傷和輸血反應的能力,但不具備應對化療藥外滲的能力。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教學老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并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以便提高護生應對輸血反應并發癥、針刺傷后傷口被不同病原體感染和抗腫瘤化學藥物外滲的能力。
作者:曉寧靳英輝田昕玉黃海超孟繁潔竇昊穎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應用技術大學畢業實習論文
- 下一篇:煤炭行業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