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技術在農業預測的運用
時間:2022-07-14 03:34:25
導語:計算機技術在農業預測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利用計算機研究農業預測技術,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和推理,為農業提供預測服務,可以提高農業產量和效益,有利于農業信息化建設。就計算機對農業預測技術的幫助展開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計算機;農業;預測技術
我國疆域遼闊,農業很難迅速發展平衡,不少地區仍然只能運用低水平的農業技術,這顯然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步伐。必須探索計算機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讓農業加快向現代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實踐表明,計算機技術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鏈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氣象預測中計算機的應用
1.1預測天氣是農業發展的“晴雨表”。計算機技術結合數學分析理論得到更完善的發展,使農業系統預測已經初步成型。此外,航天技術發展,通過衛星、計算機及遙感技術,能夠更準確快速地預測天氣變化。20世紀開始,人們開始對氣象預測進行相關研究,各國通力合作,共享氣象數據和氣候信息,利用計算機進行分析研究,增強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天氣預測,有效規避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1.2動態監管是農業發展的“引路人”。計算機技術可以持續、實時監控天氣情況和農作物生長情況。在溫室里,通過計算機技術甚至可以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為農作物營造更好的生長環境。氣象預測可以及時提示天氣情況,農民對于惡劣天氣的反應速度也會隨之提升,避免生產受到影響,可以根據預測結果靈活調整和更改生產計劃。在發生重大災害,如旱災、澇災等發生前就能夠做好防范工作,減少損失。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人們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農作物的習性,明辨不同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大有增益。1.3勘測土壤是農業發展的“保障員”。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不間斷監測土壤及土地變化,例如通過地理信息技術預測東北小麥受凍害影響的面積。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控和辨別氣象災害、土壤情況。農業相關數據龐大且復雜,僅統計數據一項工作就無法單憑人力完成,而計算機技術可以自動快速收集信息,并科學地進行計算處理,從而得出農業生產預測結果。計算機技術也可以加快對信息的處理速度,節省人力、財力、物力,降低錯誤率,保證工作效率[1-2]。
2病蟲害預測中計算機的應用
2.1科學預測是農業發展的“排爆手”。農業生產往往面臨著病蟲害的威脅,而對病蟲害預測卻缺乏長期且有效的方法。以大豆為例,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量很大,種植面積廣,種植戶常常面臨病蟲害的威脅。過去只能布置大量人力對農田進行巡邏,從表面觀察大豆來斷定是否遭遇病蟲入侵,現在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來預測病蟲害出現時間和數量。害蟲種類日益增加,如果不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會大大提升農作物管理成本,影響農作物產量。而物聯網、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成為現實。計算機技術可以觀測到農作物的葉子表層和根系結構,在病蟲害頻發的天氣和季節可以增加觀察次數,更好地防范病蟲害[3]。2.2數據監管是農業發展的“預警員”。計算機技術可以促進管理信息化,第一時間反饋農作物的情況,準確定位遭受病蟲害的地區和農作物,并且對病蟲害的種類、農作物情況進行整理評估,工作人員可以根據信息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比如,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信息轉換成馬爾科夫數學模型,再把這個數學模型編成軟件程序,在今后的農業活動中,可以利用這個軟件程序預測病蟲害情況。近年,農業害蟲輔助鑒定多媒體系統不斷成熟。利用計算機技術,農戶足不出戶就可以查詢害蟲的習性和種類,更好地預防病蟲害。部分地區開始運用自動實時監控設備監察農田環境情況,根據氣溫、濕度、光照、降雨、氣壓等數據,結合往年病蟲害分析,得到較為準確的預測結果。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病蟲害預測的正確性和效率。
3農產品預測中計算機的應用
過去,人們的生活相對封閉,農民對農產品結構升級和農產品質量提升反應較慢,不能及時規避風險,這就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損害了農民利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讓交流平臺不斷擴展,農民可以輕松與外界交流并獲取信息,對農業的發展趨勢也更加敏感,有利于與市場對接。根據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可以預測下一階段更加暢銷的農作物種類,以幫助農民得到更好的收益[4]。計算機技術為農業經濟向好發展提供了動力。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交流,農戶直接連接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利用計算機技術分析買方觀看某種農產品的次數推測農產品的受歡迎程度,讓農業生產不再“踩雷”,避免滯銷賠本。計算機不僅幫助快速傳遞農產品信息,更讓因地域性、時間性限制而產生的農產品銷售問題得到緩解。計算機技術發展帶來的線上銷售,讓農民洞察市場機遇,自覺應用農業新產品,迎合市場需要,為農業經濟注入活力。
4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計算機的應用
按照以往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生產者往往不能迅速得到農作物信息,也就不能及時作出相應的農業生產計劃。現在隨著計算機技術持續應用于農業,農業生產者可以根據各種信息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實現可持續發展[5]。計算機系統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農田環境和氣象因素,并提供相對應的建議,讓農業生產者能夠快速得出解決辦法,保證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計算機為農業提供了信息化支撐,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將數據通過后臺計算轉化成模型,為農業持續向好發展提供保障。計算機技術能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業產值。計算機技術的推廣,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認知,培養農民的科學思維,真正帶領農民走向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5結束語
計算機的出現為歷史悠久的農業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帶動下,新型數字農業正在蓬勃發展。計算機技術是實現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目標的必然途徑。今后,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相關人員必須掌握計算機技術,促進農業領域創新,取得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福偉.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20(5):123-124.
[2]李何品.“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18.
[3]劉立杰.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09(11):2911-2912.
[4]張芳,羅保華,蔣蘭翎.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科技成果縱橫,2006(3):60-61.
[5]李義堃,孫博文,黃思聰.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5):118.
作者:滕揚 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 下一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耦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