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與計算機專業教學研究
時間:2022-12-18 09:10:46
導語:課程思政與計算機專業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階段高等院校重專業技能輕思想素質培養的現狀極易引發大學生人格不健全、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方向,作為“三全育人”實施過程的關鍵,課程思政建設刻不容緩。以計算機專業教學為視角,探討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可行性,剖析二者的融合困境,并就“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實踐路徑進行探索,以促進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計算機專業教學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理念、方法及慣性的影響,高等教育各專業、各課程各司其職、各自為政,專業教師僅負責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思政教師則負責思政教育,這導致高等教育體系被分割成碎片,無益于培養全面成長和發展的人才。隨著“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等院校要求全體教職工都要成為“育人者”,并將立德樹人貫穿于高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覆蓋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以實現育人的無不盡責、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本文從計算機專業教學出發,探討“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與該專業教學的融合策略,旨在為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建言獻策。
一、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會服務的性質統一
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計算機專業教學,其社會服務的性質是一致的。以計算機專業教學重點———軟件環境的設計與開發為例,設計者的價值觀不僅決定著計算機軟件環境的道德水平,還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將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軟件設計教學,可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引導,使之在編寫程序時主動將用戶利益置于首位,實現技術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
(二)教育目標的高度契合
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專業人才,從該角度來看,思政教育與計算機專業教育目標高度契合。在現代社會人才評價標準中,道德品質與知識才能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若計算機專業學生僅僅具備高水平的技術,而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就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發嚴重的后果。如眾多惡意攻擊網絡環境的黑客群體及計算機病毒研發者,其雖具備高超的技術,卻喪失了道德意識,這導致其利用技術優勢時缺乏科學道德觀的指引與約束,對社會產生了嚴重危害。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發展的必然走向[1]。
(三)教學實踐的遞進深入
現階段,高等教育改革強調將專業理論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使專科所學能夠切實服務于社會建設。計算機專業實踐應用要求高,而思政教育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遞進深入提供了科學方向,使之樹立正確的專業學習意識、理解專業學習的意義與價值,明白專業學習并非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還是實現個體價值、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幫助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提升職業道德水準,使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后能夠嚴格要求自我,更好地通過實踐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困境
(一)育人目標偏差
現階段,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師在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各掃門前雪”、各自為政等問題,僅僅關注自我本職工作,對學校內部其他部門不聞不問、不聯系不交流,認為學生思政教育培養屬于思政教師、輔導員的事,計算機專業教育目標即單純的知識點、技能點及應用能力培養,未將專業授課中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納入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中,也不注重強化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的認同度,培養學生從事計算機工作所必須的技術思維、道德素養、文化素質等,這顯然與計算機專業育人目標背道而馳,無法實現課程思政所要求的”鹽溶于湯”之效。
(二)教學內容割裂
當前,多數高校計算機專業是由一系列專業課程組成,課程內容多涉及的是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內容,缺乏軟件設計思想及理念等內容介紹,在教學中,專業教師也多依循課程標準單刀直入地講解知識點、技能點,學生在設計理念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很難利用計算機表達設計想法,這種人為式的對專業知識內在關聯性的割裂,導致專業課程內容難以有效融合,從課程思政視角來看,教學內容的割裂也天然屏蔽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可能性,無益于計算機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化”的實現[2]。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基于課程思政導向重塑育人目標
具體而言,計算機專業育人目標要全面覆蓋三個方面:一是專業素質目標,通過深度挖掘計算機專業的技術價值,培養學生扎實過硬的專業素質;二是思想道德素質目標,要培育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能夠辨黑白、明是非,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又不乏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與勇于革新的創新意識;三是文化素質目標,要持續拓展學生計算機專業相關的科學文化素養,以豐富的理工科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在專業領域走得更遠。通過育人目標設定“供給側”的價值引領教育,以滿足學生“需求側”專業能力的發展與思想價值的訴求[3]。
(二)基于專業教育特點整合教學內容
一方面,高校要依循計算機專業教育的特點及課程思政的要求,將專業知識點進行重新編排,以模塊化方式重構教學內容,使之全面覆蓋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素養、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結合模塊化教學內容分配計算機專業課時,使專業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習特點;另一方面,教師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持續開發教學資源,打破資源的時空局限性,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線下到線上,倡導“問題源自學生、引領來自教師、聲音源自一線”的理念,系統歸納、整合計算機專業與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既要探索融合教師課堂主講、企業精英線上交流等方式,又要充分利用社團、講座、信息化平臺、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現計算機專業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的同步并行,達到良好的協同育人之效[4]。
(三)基于理論實踐聯系創新教學方法
針對計算機專業傳統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關鍵是要基于理論、實踐的聯系持續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以達到化枯燥為生動、化被動為主動的育人效果。一方面,針對理論教學中專業知識背景、現實應用介紹等內容的匱乏,教師可積極引入知識拓展等方法,以關聯知識拓展強化知識系統性與邏輯性,以分布式拒接服務攻擊為例,教材雖對攻擊者、主控端、代理端進行了簡單說明和防御策略介紹,但并未涉及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的主要形式及治理情況,因此,教師可利用知識拓展法,以我國最新的DDOS攻擊資源年度分析報告為依據,引領學生學習DDOS的攻擊類型、境內外控制端分布情況、互聯網應急中心處理情況等,并以網絡安全治理情況分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網絡安全觀,強化法律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與國家安全意識;另一方面,為了改善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教師要積極探索項目實訓教學法、職業崗位教學法,貫徹教學做一體化思路,或以項目驅動全面貫通前后章節知識,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或以崗位工作流程幫助學生盡快從學習狀態轉向工作狀態,深化學生對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的理解,提高其對社會需求、創業過程、職業規范的認知,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趙佳彬,于莉莉,李德恒.“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微思政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8):45-46.
[2]汪一心,張明.課程思政理念下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86-90.
[3]李勇強,倪斌.“課程思政”與計算機專業課協同育人模式探索[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85-88.
[4]盧喜朋,黃美益.高職計算機專業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融入的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06):149-151.
[5]易熙瓊,何風梅,呂客.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工業設計,2019(11):30-32.
作者:陳菲 王蘇蘇 單位: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市政橋梁工程施工技術探索
- 下一篇:VLAN技術在網絡通信的實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