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
時間:2022-05-23 10:35:00
導語:人生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人生的終極目的到底又是什么呢?人類自從有了思維以后,就開始思索,如何才能讓自己身體的感官能獲得最大的愉悅,并開始思索一種抽象的意義。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車輛舟船等被相繼發明出來。然后這些東西就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符合人們的需要,越來越使人們離不開。那么,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使自己的身體感官舒適嗎?顯然不是。有人說,是精神上的滿足才有意義,可是極貧苦的生活能使精神、心理得到滿足嗎?顯然也不可能。正因為人類想要生活得更好一點,才會有人類社會的發展。 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這些欲望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愛、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這些需要一般來說是沒有止境的,是無法滿足的。明明一盤菜就可以下一頓飯,但總想要十盤、八盤的,吃得豐富一些。明明愛一個人就可以了,但總想愛她十個八個,愛得浪漫一些。被一個人愛也就夠了,可很多人卻想要被所有的人愛,人人都來愛我,我就太幸福了。這些都是“需要”的過度、過份!而獲得更好的東西,即可以滿足人們身心的愉悅;于是人們的欲求心就越來越強。而人的所有欲望統而言之,即是尋求快樂。無論是財富、名譽、地位、情愛的求得,都是為了滿足心中的快感。以至于到現在,再高明的科學技術也滿足不了人們的欲望。而欲望(包含著貪求、貪婪、渴望、熱望、貪戀、恐懼、挫折感、自負、煩惱、憤怒、焦慮以及尋求欲、獲得欲、享受欲、貯藏欲、消費欲等)卻得不到滿足,除了極少數人似乎能得到滿足外——不論是狂喜的滿足還是恬靜的滿足——人們都不會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還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滿足的。雖然有些有短暫片刻的滿足,但那只是瞬間的滿足,轉瞬間即象泡沫一樣消逝在廣大的欲海中,人們又開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擁有未來的意向。然而快樂和幸福卻是稍現即逝,難得長久的,長時間留給人們的只有痛苦的追求和感受,因而快樂就越來越少了,因此人們就越來越痛苦。
對此,在《論語》中孔子闡述得很清楚,用智慧(智),用真心誠意的態度(信),尋求一種最佳行事方式(義),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禮),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仁),從而創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間,良好的生存環境,以使自己和別人都能獲得快樂而幸福的生活。“那些有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起來的同時也會幫助別人立起來,自己想要做到的同時也會幫助別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別人身上,這可以說是實行人與人相互親愛的方法了呀。”然而,要徹底消滅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最起碼人類要欲求食物與空氣,使自己能得以生存。所以孔子認為,人的需要、需求應該維持在中間(中庸),既不要有過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這個條件而非要去過苦行的、低賤的生活。這與老子的“知足常樂”是同一個道理。所以,人的精神狀態良好,心態平和,即使生活得簡單粗糙一點,卻也是快樂的了。那么,人們滿足于既得的或容易滿足的目標,樹立起“仁、義、禮、智、信”的信念,就能使自己身心的愉悅能夠保持得長久一些,人的這一生也就是快樂的了。
既然用“仁、義、禮、智、信”就能改變生存環境,創造出快樂而幸福的生活,那么還去貪求什么呢?還想妄圖什么呢?還要去占據什么呢?“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但究竟要生活得怎樣好,意見就很難一致了。象商紂王那樣“大最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相信大部份人都不同意,象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很多人又不愿意。那么,人類需要維持在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上呢?子思繼承孔子的思想傳統,認為維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更應加以強調,故寫下了《中庸》。
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庸,按照《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庸。”《詩·齊風·南山》:“齊子庸止。”《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說文》:“庸,用也。”等說法,應理解為用、需要之意。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據天地萬物的道路和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人們最需要遵循的一種生活方式,遵不遵循這種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愿。因為只有遵循這種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夠得到快樂和幸福;如果是勉強自己遵循這種生活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對了。“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即不要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名利。如果誠心于富貴的生活方式,就行為于富貴的生活方式;如果誠心于貧賤的生活方式,就行為于貧賤的生活方式;如果誠心于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就行為于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如果誠心于患難的生活方式,就行為于患難的生活方式。君子無論進入什么情況下,沒有不是悠然自得的。
所以,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于使自己快樂,同時也使別人快樂!自己身邊的親人都快樂了,自己也就快樂了。而要想獲得快樂,那么只有按照孔子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來生活來行為。相信您讀完《四書》,就會尋找到尋找快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