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民健康加強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時間:2022-05-29 11:39:00

導語:關注人民健康加強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注人民健康加強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公共衛生體系由衛生檢疫與疾病監督體系、疾病預防與控制體系、醫療保險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動員與保障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藥品與衛生材料生產與供應體系組成。2003年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爆發和防治,凸顯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使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公共衛生體系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問題,而成為一個關乎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乃至國家安全的一個戰略問題。

一、我市公共衛生體系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003年我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0余個,其中市直醫療衛生單位5個,專科醫院5個,廠(場)醫院8個,社會辦醫和個體診所108家,鄉鎮衛生院20所,村衛生所252個,鄉鎮以上各類衛技人員800人,村衛技人員786人,其中副主任醫師以上28人,主治醫師236人,醫師、醫士325人,護理師、護士205人。全市醫務人員中,本科畢業生44名,專科畢業生160名,中專水平以上占醫務人員總數的95%。共有床位1202張。全市每千人中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人。

近年來,新型傳染病頻繁出現,傳染病在與人類重新爭奪地球統治權。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艾滋病以及重新出現的傳染病如結核、性病、鼠疫、戊型肝炎、庚型肝炎等對人類造成了新的危害,并且有不斷加重的趨勢。艾滋病在我國已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根據最新流調結果推算,我國現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萬,其中,艾滋病病人約8萬,居亞洲第二位。性傳播比例迅速上升,異性之間和同性之間傳播兩種途徑已經并行,艾滋病已經逼近每一個人。我市近年來傳染病發病率雖逐年下降,但形勢也不容樂觀。截止2004年10月底,我市共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例。傳染性肺結核病人600余人,活動性肺結核病人2055人,涂陽性結核病人608人。結核病已成為青年人死亡的頭號殺手,且農村結核病人多,越貧困病人越多,結核病人80%在農村。結核病已成為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全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1、全市用于衛生事業的絕對費用每年雖有所增加,但與社會經濟發展相比,衛生事業費在全市財政支出中比例越來越少。

2、按照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縣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編制的預防保健人員經濟全額保證,對編制內的其它人員經費按不低于工資的60%的標準保證,而我市的財政撥款僅僅占工資的11%左右。

二、加強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個社會的公共衛生體系是造福于人民的事業。公共衛生體系在保護和增進國民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市交通發達、外來人口流動多,相比全區其它縣市,在面臨類似“非典”這樣的傳染性疾病時,形勢將更加嚴峻。為此我市應當未雨綢繆,加大全市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力度,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衛生強市。

1、加大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投資力度。“九五”計劃以來,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很快,其中有很大一塊是政府投資。政府投資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通訊等投資回報率高、盈利性強的領域,而對于包括公共衛生在內的科教文衛等非盈利性領域的投資力度明顯不足。對此,今后應調整政府投資的方向,應加大對包括公共衛生體系在內的科教文衛等非盈利性,但同時又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資力度,同時應出臺一系列優惠補償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公共物品。SARS危機雖然催生了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但這種投入仍顯不足。例如,在SARS防控期間,我市衛生系統總花費323萬元,而市財政僅撥款180萬元,剔除紅十字會、民政局捐款外,仍有100多萬元未回撥,而這100多萬元全部由我市衛生系統墊支。又如,國家及省財政加大了對基層疾控部門的基建投入,但這僅解決了基本的辦公條件,而儀器設備經費和專業人員培訓經費投入仍是空白,建議市財政應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并建立長效機制。

2、加大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我國公共衛生體制面臨一些問題:缺乏應急機制;將衛生當作一種商品;有些部門存在“本位主義”,單位之間也有分割。因此,作為“公共產品”的公共衛生體系就難以健全,直接的表現就是每年的衛生經費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雖然略有增加。但相比每年全市財政支出的增幅還是大大落后。今后應逐步增加全市財政支出中的衛生經費的比例,解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的財政投資的“缺位”問題。

3、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在我市一些鄉村,農民因病致貧的狀況尚未根本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每年按人均10元給予補助,地方財政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給予補助”的精神,市財政要加大對農村衛生工作投資力度,這對于解決我市衛生服務的公平和效率問題,提高農村衛生工作和農民健康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化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是由政府、集體、社會和個人在區域范圍內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組成,這一網絡應是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社會化網絡。

5、媒體應主動投入公共衛生服務領域

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對宣傳公共衛生、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衛生部門應是編排公共衛生節目的“主持人”,而媒體則是宣傳公共衛生重要性的“主力軍”。公共衛生的服務對象是包括健康人、亞健康人、病人以及處于疾病潛伏期內的全社會人群。公共衛生服務就是公益性服務。所以媒體的參與應是免費的。建議主管宣傳的部門要求各媒體定期在黃金時段、顯要位置免費安排公益性廣告等。

正如吳儀副總理在總結抗擊“非典”的經驗和教訓時說:“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公共衛生需要加強,但更需要認識的提高。我們希望未來的公共衛生能擺脫這樣的困境:公共衛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功的犧牲品。因為沒有任何依據來證實疾病預防或流行被控制后所帶來的收益。正常狀態下,公共衛生被社會和政府所忽視,認為不會出問題;但在突發重大災難后,人們認識到應加強公共衛生;但疾病帶給人們的不安和恐慌從記憶消失后,公共衛生又重新被人們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