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抽樣審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0 04:43:00
導語:企業內部抽樣審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測試內部控制為基礎的抽樣審計是傳統審計轉變為現代審計的一項重要標志,提出會計事務所對以測試內部控制為基礎的抽樣審計策略,加速了現代審計方法的變革,節約了審計時間和審計費用,降低了審計風險。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審計財務報表審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和審計工作的深入開展,審計任務越來越重,而審計人員相對不足,這一矛盾日益突出。傳統審計方式產生的一系列棘手問題使審計人員深感困惑:詳細審計被審計單位的全部會計資料,雖然能夠保證審計質量,但所消耗的人力和時間卻令審計人員難以接受;而抽取部分會計資料進行審查,無論是憑經驗抽樣還是按概率抽樣,雖然減少了業務數量,節約了審計資源,但卻無法保證審計結論的可靠性。所以,如何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審計效率,便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抽樣審計取代詳細審計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銀行信貸的擴張,股份有限公司的興起及跨國經營活動等,促進了資本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進一步分離,因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就有責任將能夠反映企業資產和負債狀況的資產負債表公布于眾,以滿足股東對有關財務信息的需要。為確保資產負債表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需要由獨立于企業之外的審計人員進行審查和確認,從而產生了資產負債表審計。審計的這種變化,使抽樣審計技術開始得到了應用。
審計目的發生的重大變化,導致了資產負債表審計的產生;強制性審計的實施擴大了社會對審計的需要;注冊會計師考慮審計成本效益。這一系列審計變革,不僅為詳細審計向抽樣審計的轉化提供了可能,也為這種轉化提出了必然要求。從此,抽樣審計開始取代詳細審計方法。
二、抽樣審計的事實
抽樣審計方法的應用適應了一定時期的審計目的和其他審計因素的變化,極大提高了審計效益,推動了審計工作的迅猛發展。但必須注意到:單憑資產負債表無法反映出企業真實的應變能力,因為資產負債表只是一種靜態報表,表中項目余額僅僅反映了一定時點上企業資產負債狀況,而無法反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因此,單純依靠負債表所披露的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的信息,股東和債權人已無法對企業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樣,社會開始要求企業不僅公開資產負債表,還必須公開反映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情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特別是損益表,以使股東的債權人從動態上了解企業收益形成和分配的情況,并能據此準確地判斷企業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為保證這些財務報表的真實、正確,并符合會計準則要求,更需要獨立、客觀、公正的審查驗證。這樣,資產負債表審計就發展成為以損益表為主的,包括資產負債表在內的財務報表審計。
財務報表審計的出現,使審計工作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首先,審計的目的有所變化,不僅在于查證財務報表是否真實、正確,更重要的還在于證實財務報表以及相應的會計記錄是否依照會計準則的要求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次,審計目的的轉變也擴展了審計范圍。審計人員不僅要審查有關資產負債中項目的結存情況,還要進一步檢查大量的與損益表有關的成本、費用、收入等日常的業務活動;再次,人們開始認識到明確注冊會計師對保證財務報表審計可信性的社會責任,對于保障財務報表真實性和公允性的重要意義,并通過了法律規定注冊會計師在審查財務報表方ICI的法律責任,注冊會計師的社會責任得到了明確和加強。與財務報表審計這些變化相比,傳統的審計方法因其固有缺陷而顯得不能適應財務報表審計的要求了:第一,當時所采用的抽樣審計是按經驗進行判斷抽樣,即審計人員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選定樣本的范圍和重點,這就可能會因為審計人員的判斷失誤而遺漏重大事項,產生審計人員無法對財務報表做出準確評價的風險。第二,在抽樣數量和樣本選擇方ICI缺乏理論依據,無規范可循,導致抽樣數量和樣本選擇的盲目性,使審計人員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抽樣審計的結果,也無法用這一結果來正確判斷財務報表的總體特征。從而使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的評價難以自圓其說。第三,判斷抽樣著重對結果的檢查,而忽視了對企業經濟業務的檢查,從而無法發現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舞弊行為,特別是這些舞弊行為直接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真實準確性時,這種失察可能使注冊會計師承擔極大的風險。注冊會計師認識到企業資產的安全與否,會計資料的正確與否和發生錯弊的多少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內部控制有效,企業資產就比較安全,會計資料也就比較正確,各種舞弊和技術性錯誤發生的可能性就比較低;反之,如果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薄弱,存在重大缺陷,資產流失就比較多,各種舞弊和技術性錯誤發生就比較頻繁,會計資料的準確性也比較低。可見,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發展過程中,對內部控制的重視與信賴,加速了現代審計的變革,節約了審計費用和審計時間,擴大了審計范圍,完善了審計職能。三、結論
在評價內部控制基礎上抽取樣本進行實質性審計,將審計導向由經濟業務資料轉換為內部控制,從根本上引發了審計方法、審計程序乃至審計觀念和實踐的全方位改變,而被視為傳統審計發展為現代審計的重要標志。內部控制不僅加速了現代審計方法的變革,節約了審計費用和審計時間,降低了審計風險,提高了審計質量,同時也擴大了審計范圍,完善了審計職能。因此,在評價內部控制基礎之上進行抽樣審計,標明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發展的必然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榮梅陳良民著:企業內部控制與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朱焱武:企業內部控制與注冊會計師審計[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1,7
- 上一篇:三老顧問建設通知
- 下一篇:證券公司內部審計比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