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化模式
時間:2022-07-11 04:37:41
導語: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化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第一本學術期刊誕生至今,學術期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不同階段不同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影響著學術期刊的發展。到21世紀,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后,學術期刊的呈現形式、功能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分析國際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對我國學術期刊界而言緊迫而必要。
一、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趨勢
(一)數字化已普及,開放存取的純數字期刊飛速發展
一些發達國家的學術期刊數字化探索較早,早在2007年,數字期刊已經成為國際學術期刊出版、傳播的主要形態。傳統的紙質學術期刊逐步地推出數字出版,紙質印刷按需提供。絕大部分的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實現了數字化出版。一些大型的出版集團完成了數字化轉型。如,勵德愛思唯爾集團(ReedElsevierGroup),2015年改名為勵訊集團(RELXGroup),公司的2015年財務年報數據中,數字化業務超過70%,紙質業務僅15%。從發展趨勢上看,其數字化產品的收入由2000年的22%上升到2015年的70%。而紙質產品收入逐年萎縮。學術期刊不再提供紙質版。公司的發展定位不再是傳統的出版商,轉而成為新型信息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通過知識和信息服務,旨在為用戶做出更好的決策服務。[1]同時,開放存取(OA)數字學術期刊發展飛速。OA這個概念的提出始于2001年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BOAI),提倡讀者免費獲取、無障礙傳播。十多年來,OA飛速發展。辛巴出版情報信息公司(PublishingIntelligenceFirmSimbaInformation)2016年出版的《開放存取出版發展報告(2016—2020)》(OpenAccessJournalPublishing2016—2020)中指出,全球OA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每年以雙倍的速度增長,目前,全球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有1/3是以OA的形式發表的。雖然目前OA的銷售金額僅占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社集團期刊銷售金額的3.2%,但在平穩的學術期刊銷售額中是一個亮點。[2]目前,OA數字學術期刊資源中,最有影響力的是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由瑞典的隆德大學圖書館(LundUniversityLibraries)在2003年5月設立。最初,DOAJ僅收錄期刊350種,截至2016年10月,DOAJ已收錄了9172種期刊,其中,能獲取全文的期刊有6419種,遍及128個國家和地區,文獻2328783篇[3]。辛巴公司預計這個數字還將繼續增長,并將在2020前達到300萬篇。OA發展飛速,但也充滿了爭議。主要爭議集中在:怎樣開放才是真正的版權開放,怎樣免費才是真正的免費?文章發表得越多,也就意味著能賺越多的錢。這不可避免地可能導致降低文章的錄用標準。但即使爭議重重,并且有預測認為傳統的審稿發表模式還將繼續,國際大型的出版集團仍然將OA作為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勵訊集團旗下的愛思唯爾(Elsevier)為了滿足顧客和研究者的需要,近年來一直投資于替代性的商業模式,對超過1700種的愛思維爾期刊提供資助出版和通過論文贊助費出版。除此之外,愛思維爾現在有170種完全獨立的由作者付費的開放存取期刊。[4]
(二)數字化發展促進學術期刊功能轉型,平臺化發展成為趨勢
數字化改變了人們獲取學術資源的方式。讀者獲取學術資源的方式從傳統的“期刊—論文”向“數據庫—論文”變化,學術成果的呈現越來越依賴于可檢索、可見,促使期刊加入到各種大型數據庫平臺。同時,為了使數據更為全面,使自身更具有競爭力,國際上大型出版集團紛紛通過并購等方式,擴大自身數據資源,將重要的學術期刊盡量大范圍地搜羅在自己的數據庫中。如愛思唯爾收購帕加蒙出版社(PergamonPress)、北荷蘭出版社(North-HollandPublishingCo.)、美國學術出版社(AcademicPress),施普林格(Springer)收購博思軟件(BMC)等。在傳統的期刊管理中,ISSN等國際標準編號及其條形碼,是期刊的身份標識,使期刊得到有效的管理。學術期刊數字化后,由于鏈接經常出現失效,可能導致文獻無法查找。1994年,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ofAmericanPublishers,AAP)提出數字對象標識符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5],并建立國際DOI基金會(InternationalDOIFoundation)進行管理。DOI對期刊、圖書、會議記錄等進行標識,相當于網上學術資源的條形碼。同時,通過DOI系統及其應用系統CrossRef,讀者在任何一個文獻檢索平臺可以實現鏈接。數字出版物引入DOI有利于長久保存和唯一識別。目前,CrossRef上有近7000萬條學術內容,是網上最大的開放式參考文獻鏈接服務系統。[6]
(三)從知識傳播到知識服務,學術期刊逐漸轉型成為知識服務終端
數字化的環境下,知識的傳播和獲取越來越容易。學術期刊在知識傳播上的功能受到沖擊,轉型也成為必然。國際大型的出版集團,逐漸由數據庫功能(即聚集學術成果)轉變為利用自身擁有的大型數據庫,進行深度挖掘,提供數據服務和知識服務。這種服務需要學術期刊在成果提供的形式和結構上適應數字化的特點:一方面,挖掘數字化立體多維、空間無限等特點,使論文在呈現形式上不斷豐富;另一方面,論文的要素被“分解”,便于檢索關聯的同時,作者可以向讀者更全面地展示研究的過程、方法、數據,讀者對論文的科學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分析和驗證。信息提供得越準確、越全面,期刊越易被檢索獲得,同時由于數字化可以實現時間延續,有利于期刊穩定核心作者,將學術成果分階段發表,穩定高質量的稿源。1.論文的呈現形態更為豐富與傳統期刊中圖像、圖表局限于篇幅并且固化相比,數字化期刊的圖像、音視頻可以動態播放,論文的表現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科學》(Science)和《自然》(Nature)都推出了多媒體出版模塊,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再現論文的研究背景和過程。數據的提供也不再受紙張與篇幅的限制。同時,目前出現了完全采用視頻形式出版的期刊,如可視化實驗雜志(JoVE)。在的傳統形式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實驗一直存在透明度低、實驗細節與技巧難以獲得、可復制性差等問題,JoVE可視化實驗雜志以視頻等形式呈現論文,生動細致地呈現整個實驗過程、細節和技巧,相關研究者可以直觀地看到細節與技巧,實驗變得可重復、可驗證。[7]數字化期刊豐富的呈現形式為讀者獲取相關內容提供便利,數字化的論文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文件,方便讀者的再使用。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概況(OECDFactbook)收錄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多項分析指標及分析圖表,這些表格與圖形都能以Excel格式下載和處理。許多期刊允許讀者以PPT或WORD等格式下載論文。2.論文附加資料的提供成為數字期刊的重要功能傳統紙質期刊由于篇幅的局限,一些研究的研究方法、過程、計算方式等沒有在論文的主體部分出現。而這些資料往往對論文的科學判斷有著關鍵性意義,因為支持論文結論的研究過程(如問卷及調研方法、數據、處理與分析工具和過程等資料),是讀者理解、判斷、使用此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期刊數字化的發展,論文附加資料(SupplementalMaterials)的組織和越發重要,使論文在網上的可檢索性更加提高的同時,更有利于期刊穩固自己的作者群,有利于期刊由單純的信息傳播者轉變為學術服務終端數據提供者。論文附加資料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一是完整性資料,即提供這樣的附加資料使論文更為完整,資料對于理解論文非常關鍵,但是因為技術問題,不能放在正文里。二是附加內容,即論文的擴展,增加細節和內容,給讀者提供分層方法。三是其他相關內容,即可以增強理解和復制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一般由其他人來完成[8]。美國國家信息標準化組織(NISO)在2013年曾列出了在線附加期刊論文資料實踐推薦(RecommendedPracticesforOnlineSupplementalJournalArticleMaterials)[9],這份推薦在已有的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旨在幫助出版者和編輯指導作者和同行如何提供和處理附加資料。
(四)新的學術期刊使用和影響力評價機制形成
在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環境下,主要通過引用量和引用率來計量期刊和論文的使用和影響,以影響因子為主要評價方式,主要以刊評文。數字化環境下,用戶參與度與互動的加強,與傳統期刊主要以引用為衡量標準不同,下載、收藏、轉發、評論等諸如此類的可計量的使用形式越來越多,跟蹤和統計的途徑和維度越來越豐富,如果與讀者本身的數據相結合進行分析,就能形成新的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的評價機制。如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LibraryofScience,PLos)實施的“論文級計量分析”(Articlelevelmetrics)[10]服務,就是數字化環境下針對單篇論文的評價。從2009年開始,PLos對其出版的每篇論文提供基于論文本身使用情況的計量分析。為了客觀的使用數據,許多數據需要從權威的第三方獲取,包括在PLOSJournals(HTML、PDF、XML)、PubMedCentral(HTML、PDF)下載和閱讀數據;在CrossRef、Datacite、EuropePMC、PubMedCentral、Scopus、WebofScience的被引用情況;在CiteULike、Mendeley的收藏情況;是否被F1000prime推薦;以及在PLOSComments、Facebook、Reddit、Twitter、Wikipedia的被評價情況。這些計量數據形成了關于一篇論文的多維度評價。又如,谷歌(Google)在2012年推出的谷歌學術計量(GoogleScholarMetrics,GSM)。其評價的文章皆來自于網上谷歌收錄的期刊。它的指標包括:h指數,即一個出版物里最少有h篇論文每篇被至少引用了h次;h核心,即此出版物最高被引用h篇論文;h中值,即在h核心中引量的中值。例如,一本期刊某一年共發表5篇論文,分別被引用17、9、6、3、2次,那么這本期刊的h指數是3;h核心是被引用17、9、6次的這3篇論文;而h中值則是取17、9、6的中值為9。GSM只考查出版物最近五年的這3項指標,即h5指數、h5核心、h5中值。[11]
二、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發展進展與思考
(一)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進展狀況——教育類C刊的調研分析
為了解目前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狀況,筆者對教育類的36本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以下簡稱“C刊”)收錄的期刊數字化發展狀況進行了調研分析,主要調研了4個方面:(1)有沒有官網,官網里有沒有數據更新,是否可以查閱全文?(2)有沒有在線采編系統?(3)有沒有微信公眾號,其主要內容是什么?(4)在中國知網上有沒有優先出版?結果如下:36本教育類C刊中,有35家與中國知網有合作,有1家期刊與中國知網無合作。有26本期刊擁有不斷更新的官網,有10本有網站,但無內容、無更新。26本期刊的官網分成兩類:一類是刊登過刊的內容或者過刊目錄,有10種,一般刊登2014年左右的過刊;另一類16本期刊,有14本提供最新期刊的目錄,有的提供摘要、關鍵詞,僅有1本期刊,在官網上提供到2016年年初的論文全文。36本教育類C刊中,有25家有在線采編系統,有12家有微信公眾號,其中有2家是與所掛靠單位合作共用。從內容上看,12家都是上傳被雜志錄用的文章。36本教育類C刊中,12家有優先出版。可以看出,教育類C刊目前的數字化狀況為:一是與國內的數據庫合作,是目前教育類C刊數字化最普遍的方式。二是期刊獨立網站和在線采編系統占有比例較大。從數據可以看出,有官網、有在線采編系統的比例比較高。三是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的使用率不高,并且其內容是紙質版的復制。四是優先出版所占比重目前仍然不高,尚未出現獨立的數字學術新媒體。雖然對教育類C刊的小范圍調研與分析不足以得出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總體情況的結論,但管中窺豹,教育類C刊數字化的現狀體現了我國學術期刊目前數字化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絕大部分的期刊數字化只是實現了與大型數據庫平臺的合作,相較國際學術期刊的整體趨勢而言,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仍然停留在對紙質內容的復制上,從整體上來說,期刊的經營、運作仍然是以紙質期刊的思維和方式進行,對數字資源沒有進一步挖掘,并沒有完全實現真正的數字化。
(二)我國學術期刊對開放存取(OA)的探索
我國學術期刊界也有對開放存取的探索,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實踐和探索。“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該平臺旨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免去傳統的評審、修改、編輯、印刷等程序,給科研人員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提供及時發表成果和新觀點的有效渠道,從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時推廣。”[12]截至2016年9月,首發論文90494篇,并已有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等40多所高校把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發表的論文認可為符合研究生畢業、職稱評定要求的論文。《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精品論文》和《知識管理論壇》是目前我國為數不多的純電子網絡期刊。2008年5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精品論文》正式創刊,是獨立連續性電子出版物,內容是從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上選擇的四星、五星級別的文章。[13]在開放存取與純數字期刊出版方面,雖然有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與期刊評價體系等種種因素,這種探索受到的認可度仍然有限。在國際學術期刊OA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學術期刊界也在繼續推動OA的發展。中國知網在中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中國學術期刊進一步數字化的重要引領平臺之一。在中國期刊協會等5家單位聯合主辦、同方知網承辦的“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總經理劉學東闡釋中國知網的發展戰略時強調,在中國知網未來的戰略目標調整中,“將推出以印刷版和數字版期刊統一發行的內容產品經營模式,同時在知網平臺上進行商業OA出版、公益性OA出版與傳播等模式;對選擇確定實行OA出版戰略的學術期刊,中國知網將構建中國知網OA學術期刊數據庫,全力支持OA期刊的國際競爭。”
(三)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思考
我國大眾傳媒已經受到新媒體的巨大沖擊,許多原來的大報大刊紛紛向新媒體轉型,廣告投放、閱讀人群的各種數據已經證實了紙媒的淡出和新媒體迅猛發展。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探索開始得并不晚,1998年《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由新聞出版署主持的專家評審會審定通過。2005年,我國學術期刊實現網上出版的總數達到7486種,占全部學術期刊的99%。然而,我國學術期刊界并沒有出現大眾傳媒一樣的勢頭,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學術評價制度和期刊評價制度的“保護”。目前,在我國學術評價機制中,學術新媒體仍然不是其評價對象。我國的科研人員成果考核普遍推行量化考核,其研究成果的數量及所刊媒體的級別是最重要的兩項指標。評價機構把有正式刊號的學術期刊進行等級劃分,不承認在此范圍以外的刊物或媒體上發表的成果作為其工作量,其結果是科研人員都會首選在具有正式刊號的紙質學術期刊上,而不會把論文交給不能進入評價系統的網絡媒體。紙質期刊正式錄用后,其傳播的方式則不會受影響,也導致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成為一種傳播途徑,復制重現紙質期刊的內容。[14]然而,這樣的狀況也在改變。2015年3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財政部聯合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規定,將制定“網絡出版等新興出版主體資格和準入條件”“加強信息網絡傳播權行政保護指導意見”等法規,釋放出了新的政策信號——學術新媒體的確立成為可能。這個步伐也許或快或慢,但都預示著我國學術期刊真正的數字化時代即將到來。而國際學術期刊的許多探索將為我國的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提供可鑒路徑。
-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論文7篇
- 下一篇:多媒體技術在建筑行業安全培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