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品牌基礎介紹

時間:2022-12-08 10:21:59

導語:期刊品牌基礎介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期刊品牌基礎介紹

市場調研細節化,精準確定期刊定位

在辦刊過程中,通過細節化的市場調研來充分思考和認識期刊受眾,是塑造期刊品質、贏得市場的關鍵。認識受眾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理特征,即讀者群體主要生活在哪些區域;二是人口特征,即讀者的年齡、性別等有何特點;三是社會特征,即讀者的收入情況、購買力大小、受教育程度和職業背景、所在社會階層;四是心理特征,即讀者的生活觀、生活方式;五是行為特征,即獲取信息行為和消費行為。獲取信息行為是指讀者通過哪些渠道獲取信息,是通過報紙雜志、電腦還是手機。另外,還要了解讀者的閱讀偏好,是喜歡長篇文章還是短篇文章,以及讀者去哪里購買雜志。這些年來,《農家科技》通過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了解到受眾主體是農民,數量巨大,分布在西部地區和其他農業大省的農村,收入水平和購買力不高,文化程度普遍為高中以下,喜歡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不喜歡長篇大論,喜歡短小精悍的實用文章,農村沒有報刊亭,大都通過郵局訂閱等情況。這些對《農家科技》內容風格上的市場定位,對制定合理的定價和銷售策略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市場調研細節化,同時也便于及時地捕捉讀者需求信息,根據需求的變化隨時作出細節調整,這樣既可以節省營銷費用,又可以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發行量。[1]

欄目設置細節化,突出辦刊特色

欄目設置是編輯策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打造品牌期刊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欄目設置的維度與方向直接關系到組稿的專業領域與方向,欄目設置和封面風格是期刊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欄目設置的細節表現在編輯對欄目設置的綜合判斷與把握上,編輯憑借其匠心獨運,及時地追蹤行業前沿,預測行業發展趨勢,把握熱點及其變化,據此對欄目設置作科學的安排或相應的調整。[2]而其過程,則體現在編輯與作者、讀者的互動上,以及編輯部成員之間的商榷上。欄目策劃的結果具體反映在新欄目的開設及原有欄目的變化上。例如,《農家科技》2012年推出的“微觀三農”欄目,即是編輯人員精心調研、用心研判、精心策劃的結果。鑒于微博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力的日益提升,通過微博調查發現許多讀者喜歡通過微博參與互動,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和建議。編輯部人員反復商榷,決定在“編讀往來”這一常設欄目中單列出一個欄目,取名“微觀三農”,專門刊載微博上網友有關“三農”問題的探討言論。欄目刊出后,由于該欄目接地氣,反映了群眾的呼聲,來自讀者的好評如潮,大大增加了刊物的互動性,是“刊網互動”的有益嘗試。2016年,筆者調查發現隨著農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民對精神文化的訴求也日益突出,鄉土文學藝術類作品有較大的讀者、作者群體。為了貫徹學習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了推動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農家科技》適時推出了“鄉土文苑”欄目,既滿足了讀者對文化類的情感需求,也滿足了廣大鄉土文學作者的發表需求,大大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和讀者認同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開發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特色效益農業在帶動山區脫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農家科技》決定增設“特色農業”欄目,集中從如何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各地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經驗、特色農業在精準扶貧方面產生的效果、國內外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先進經驗等方面做好宣傳報道。該欄目社會意義重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被列為重慶市2016年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在期刊欄目策劃中,只有重視細節、苛求細節,才能從細節中升華質量,獲得益處,贏得讀者。

編校流程細節化,保證期刊質量

期刊編校流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了如創新性、時效性、市場性、綜合性、靈活性、可行性等諸多方面的要素。[3]《農家科技》為了能及時捕捉到重點選題,不出紕漏,每期都要召開從總編到編輯、記者、發行廣告等所有人員參加的編前會,即選題討論會,采編人員提交選題,選題會拍板敲定。選題一經確定,編輯對擬發表的文章進行細節加工處理,它包括標題制作的細節、文字標點加工的細節、圖片處理的細節、導讀提煉的細節、順序編排的細節等,逐一細致打磨,形成初稿,再由責任編輯進行統稿初審,初審后由編輯部主任復審提出意見,編輯、記者對復審意見進行逐條處理,查漏補缺,最后由總編終審,編輯、記者根據終審意見完善稿件后,方由專職校對人員進行三校。每期出刊后,還要召開閱評會,即評優糾錯,通過指定專人對所有稿件進行審讀并收集讀者反饋,對出現的差錯進行反思總結,杜絕再次出現類似錯誤,并嚴格執行獎懲制度。由于嚴格執行編校流程,對稿件質量精益求精,《農家科技》被中國期刊協會評為“無差錯期刊”、重慶市一級期刊。可見,嚴格執行期刊編校流程是提高期刊質量、擴大品牌知名度的重要保障。

編后服務細節化,增強讀者黏度

“內容為王,服務至上”的理念在期刊出版中已達成共識。在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細化讀者服務,方能不斷增強期刊對讀者的黏度。[4]多年來,《農家科技》專門成立讀者服務部,并為讀者開通了免費熱線電話,新增服務型欄目《包打聽》和《致富橋》,讀者疑難解答和供求信息。同時,在雜志上留下責任編輯的手機,隨時為讀者提供咨詢答復。與知名農資公司、種苗公司合作,為讀者提供新優產品。在服務過程中,逐步與讀者建立起互信關系,同時也發現要給讀者提供最好的服務,僅靠《農家科技》的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們想法建立了由眾多專家、學者、企業組成的咨詢顧問團隊,跟重慶市農委信息中心合作,開通“三農”專家答疑熱線,來解答讀者的問題,滿足讀者的各種需求。這一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使讀者服務部更具活力。這些服務貼近讀者,確實為讀者解決了實際問題,給讀者帶來了實惠。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讀者群體構成的變化,之前的讀者服務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僅做到這些對于充分體現期刊價值、吸引讀者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為此,《農家科技》不斷延伸細化讀者服務,通過先進的技術平臺,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如創建網站、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打造農產品電商平臺等,更積極主動、全面深入地與讀者細致多元化的需求相呼應,滿足讀者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它一方面悉心滿足讀者的不同層次需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媒體中央廚房”的作用。這種服務越到位,服務水平越高,就越能凸顯期刊內容和特色價值,也越能增強讀者黏度。比起傳統意義上的服務具有內容更豐富、手段更先進、方式更多樣、效果更好、效益更明顯的特點。其實質是使期刊不斷滿足讀者個性化的需求,努力提供優質服務,增強期刊對讀者的附著力,助推期刊實現“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