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論文寫作誤區

時間:2022-02-06 02:42:39

導語:經濟學論文寫作誤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論文寫作誤區

學術界呈現一種怪象:一邊是四處尋找期刊渴求宣布的很多論文,一邊則是渴求優質稿源刊載的很多期刊。作者訴苦發文章難,修改訴苦找到好文章難。”怎么做出一篇經濟學論文?首先要清晰創造論文的四大誤區,做到重內容、重觀念、重思維、重實踐含義、重運用價值,跳出誤區,將研討建立在現實生活中,才有可能出高文。較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下的經濟學論文在方式、內容、技術含量等諸多方面都有了嚴重改變,學術水平有了全體進步。這一方面是緣于社會的大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教育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是,經濟科學研討和經濟學論文的創造中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重視。

誤區一:重表述方式,輕思維內容。不少論文充溢公式、圖表、各種模型和假說以及對模型的各種查驗,但真實觸及所研討主題的核心內容卻少之又少。論文的方式光鮮,但思維貧瘠;對現象陳說描繪的多,作深度剖析的少;提出問題的多,解決問題的少;數據和文字多,有用出彩的少。論文止于方式,內容空泛,無價值,無含義。

誤區二:重學術性,輕運用性。不少論文過于著重所謂的學術價值,卻小看研討成果的實踐運用價值。很多羅列文獻,不作鑒別整理;堆砌各種理論,不管適合與否;做遍各種查驗,不管需求與否;設定很多假定,不管符合實踐與否;還有些論文兜圈子、繞彎彎,不做深化的調查研討和嚴謹的邏輯思辨,僅憑一個或多個模型中變量的增減、等式的改換就輕率地做出定論。研討的理論辦法無法落地運用;得出的觀念古怪偏執;提出的方針主張或許脫離實踐、無法操作,或許滿是廢話套話、不著邊際。

誤區三:重研討進程,輕研討定論。有些作者為創造而創造,為論文而論文,忽視論文主題,信馬由韁,洋洋灑灑,熱衷于研討進程的描繪,熱衷于雜亂的數學推導,熱衷于數據、材料的處理、查驗,而忽視對數據材料的深刻剖析。更有甚者,研討進程與研討定論脫節,進程是進程,定論是定論,定論不是源于前文的數據剖析,方針主張不是根據定論而出。

誤區四:重定量剖析,輕定性考慮。現時的經濟學論文大多運用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的辦法進行剖析。有些作者將此視為一個通則,盲目追捧模型。不管需求與否,一概運用計量;不管假定條件滿意與否,都要配上模型;不管數據完全與否,都要運用辦法。簡略的問題被雜亂化,容易的問題被困難化。有些論文,推崇西方經濟學中的規范性研討,在沒有任何試驗數據和材料支撐的情況下,不作必要的定性剖析,不作事例驗證,僅憑純數理的推導證明就輕松地給出定論,缺少可信度,缺少誠信力。

所以認為這些現象是誤區,是因為有些作者認為這些現象是合理的、正常的。這些作者認為,論文中有了理論、有了辦法、有了國際國內的文獻評述,論文的理論水平就高了;有了模型、有了查驗、有了雜亂的數學推理,論文的學術水平就高了;有了數據、有了定量剖析,就是科學研討了,研討的定論就可靠了;研討了宏觀的、全國的問題,選題的含義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