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編輯話語研究

時間:2022-07-23 02:33:46

導語:學術期刊編輯話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編輯話語研究

1編輯話語:學術期刊編輯的特殊場域

我們首先將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場域定位在其最為直接的環境中,即學術研究的場域。在這一巨大的場域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話語,學術研究正是借由話語將其價值和意義傳播于社會的,進而衍生出“話語權”和“影響力”。福柯指出:“我們將把話語稱為陳述的整體,因為它們隸屬于同一個話語形成;它是由有限的陳述構成的,我們能為這些陳述確定存在條件的整體。”[1]話語只有與特定的對象和條件相結合才有意義。“把話語作為系統地形成這些話語所言及的對象來研究。話語所做的,不止是使用這些符號以確指事物。正是這個‘不止’才是我們應該加以顯示和描述的”[2]。在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視域下,無疑存在兩種基本話語,一是作者的學術話語,二是編輯的編輯話語。在這一對關系中,學術話語具有思想表達的功能,學術研究是學術話語和話語闡釋最本質的生成和供給方式,具有基礎性、科學性、前沿性和思想性。學者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對特定研究對象進行“陳述”和“實踐”,形成話語;學術期刊編輯,從事論文的修改與加工,參與學術的交流、建構、變遷、傳播,在對編輯客體進行對象性勞動的過程中亦生成話語。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從整體上來說就是“話語事件”。學術話語和編輯話語固然充滿博弈和交鋒,但兩者更多是交流、對話,“表現人類生活唯一貼切的語言方式就是永不完結的對話”[3]。學術話語與編輯話語最終結合形成學術期刊話語。在編輯出版的全過程全環節上,編輯話語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編輯話語是學術期刊話語原料的“把關者”。在傳播場域中,話語作為巨大的信息流,能否(雙月刊)2018226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最終成為學術期刊話語,往往取決于編輯的守門和把關,編輯承擔了重要的“把關者”角色。一是按照國家的出版法規進行思想內容的把關;二是進行選題策劃上的“把關”,編輯通過對信息和數據的分析,了解作者和讀者的需求,從事選題策劃,突出按需選題、精準選題、特色選題;三是進行傳播效果上的“把關”。這種把關更多地是一種預判。編輯可以直接選用自然來稿,或者針對性地組稿約稿,在作品形成過程中全程追蹤,對作者的學術話語進行研判和把關。也就是說,那些具有學術傳播價值的話語才可以作為優質的原材料進入編輯出版場域“再加工”。其次,編輯話語是學術期刊話語生產的“參與者”。一方面,編輯對作品進行規范格式、消滅差錯、潤色提高、加工整理,既充分尊重作者的思想原貌,又竭盡所能地拾遺補缺,與作者的學術話語相結合,在充分整合后生成學術期刊話語;另一方面,編輯撰寫學術期刊的欄目導語、文章按語、修改論文的摘要等,或者就編輯出版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分析探討,生成編輯話語,直接參與學術期刊話語生產。再次,編輯話語是學術期刊話語傳播的“推動者”。學術期刊的出版發行,產生傳播效果和傳播意義,離不開編輯的主題策劃和創造性勞動,離不開編輯話語的主動推介和個性化推送。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出版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學術期刊的閱讀方式和學術話語的傳播方式也在發生重大變化,編輯話語要充分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平臺,以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為載體,借鑒現代市場營銷和傳播學的理念,及時轉變觀念,從紙媒時代的紙質閱讀轉變為爭取作者的“瀏覽”、吸引讀者的“點擊”,將學術期刊與眾不同的學術旨趣、學術特色、學術內涵充分呈現、及時傳播,盡可能地縮短學術話語從生產環節到傳播環節的距離。

2學術期刊編輯話語的獨特屬性

編輯話語與編輯活動緊密相聯、不可分割,作為一種特殊的話語實踐方式,具有獨特的屬性。首先,編輯話語具有相對獨立性。一般而言,編輯話語是依托和從屬于學術話語的,沒有學術話語,編輯話語往往就會失去“原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盡管如此,也絕不能否認編輯話語的相對獨立性。一是表現在編輯話語要遵循自身的運行規則。“在學術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學術期刊與學者之間不是對象化的供求關系,雙方都具有各自的學術生產規律和自主運行規則”[4]。學術話語偏重于表達思想,具有思辨性,強調的是不拘一格;編輯話語基于編輯規范、編輯技巧、編輯規律,具有規范性,著眼于整齊劃一。二是編輯話語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編輯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編輯話語作為一種實踐方式,與編輯活動是密不可分、緊密相聯的。對于學術期刊而言,為什么編、編什么、如何編,編輯的主體性勞動不可或缺,往往帶有編輯的鮮明印記和獨特標簽,體現出編輯話語的獨特性與創造性。以高校文科學報編輯為例,欄目設置、選題策劃、組稿約稿,都包含著編輯的深度思考與精心設計。“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編輯對特定學者、專家、讀者的“按需定制”“精準推送”“個性推送”尤為重要,關系到學術期刊要構建什么樣的作者群、讀者群,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術期刊的個性化、差異化定位。從這個角度來說,學術話語的生成和傳播離不開編輯話語的支撐和幫助。其次,編輯話語具有整合性。編輯主體對作者的學術話語要進行話語整合。在媒體融合如火如荼之時,學術資源、信息的可獲得性、共享性、時效性進一步增強,但也帶來“快餐化”“碎片化”和“淺閱讀”的難題,讀者和作者不斷遭受海量信息的轟炸,“亂花漸欲迷人眼”,很容易成為“選擇困難戶”。面對大量無序信息,編輯在信息—編輯—用戶這條信息傳播鏈中,應當承擔起信息“過濾器”“篩選機”的責任[5]。這實際上也是編輯話語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加工、整合的過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學術期刊編輯固然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創造性勞動和獨立性的思想表達,但絕不能只是作者研究成果的“搬運工”和“復印機”,而是對作者學術成果的深度加工,將學術話語和編輯話語高度整合。第三,編輯話語具有內隱性。學術話語和編輯話語整合后形成學術期刊話語,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整合后形成的學術期刊話語中,編輯話語往往以內隱的形式存在。學術期刊正式出版后,作者享有著作權,最終署名的是作者,編輯在幕后付出的勞動往往難覓蹤跡,但是看似無跡可尋的編輯話語卻又無處不在,因為“編輯主體的活動內隱和附著在其對編輯客體的對象性活動中,內隱于每一篇稿件的深度、加工、潤色與處理過程之中,內隱于期刊的內容與形式的協調和整合之中”[6]。編輯話語產生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同樣是內隱性的,編輯話語是依托于編輯主體對編輯客體進行的對象性勞動來生成話語、展開對話、產生意義的,人們常說的編輯甘居幕后“為人做嫁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學術期刊編輯話語的生成路徑

學術期刊編輯話語要著眼于“說什么”“怎么說”,堅守學術性的精神家園,破解失語困境,構建對話平臺,創新編輯話語的生成路徑。3.1堅守學術性的精神家園。學術性是編輯話語的靈魂和存在的基礎,也是編輯話語和學術話語對話交流、整合交融的條件。學術期刊編輯的學術精神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一方面指的是學術期刊編輯與科研人員一樣,應具備追求真理、規范嚴謹、實事求是、團隊合作等基本的學術素養;另一方面,是要具備主動捍衛學術尊嚴、防止學術腐敗的價值理性和行動自覺。編輯話語要堅守學術性,固然要從提高編輯的自身修養,苦練內功著眼,打造學者型編輯,實現編輯學者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從更宏大的視野、更寬廣的范圍來看待,進一步整合學術話語和編輯話語。有學者指出,要以聯合策劃,借助學術共同體,提升學術性。所謂聯合策劃,即聯合多家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借助集體力量,組織學者、業界共同策劃,共同設置專欄,共同組稿、選稿、審稿、共同刊發等參與學術生產體系,達到學術創新的目的[7]。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設想,有利于整合資源,發揮乘數效應,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3.2破解“守門人”的失語困境。編輯作為學術期刊的“守門人”,自然需要面對當下的社會現實和媒介傳播生態。“后現代主義”將“消費社會”看作是當今的一種新型社會狀況和經濟秩序,商品崇拜、消費崇拜成為這一社會的倫理和意識形態”[8]。“功利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極度膨脹已經迷糊了一些人的眼界,實用功利的價值追求已經全面擠占了非功利(‘無用之用’)的學術思想的生存空間,學術的‘天下之公器’的基石正搖搖欲墜,危在旦夕”[9]。學術話語和編輯話語出現了雙重異化,形成了為學界和業界所廣泛關注的“守門人”失守現象和失語困境,形形色色的關系稿、人情稿、權力稿不僅有違學術道德和學術公平,更是對編輯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的嘲諷。學術期刊編輯面臨的質疑、誘惑、拷問、糾結或許會如影隨形,但更需要具有堅守底線的勇氣、不為所動的定力和從容不迫的文化自信,堅守學術期刊編輯的道德和職業操守,切實消除和破解“守門人”的失語困境。3.3共建“互聯網+”時代的對話平臺。編輯話語不能是自說自話的對白,而應積極地交流對話。不論是在哪一個運用領域里,無不滲透著對話關系[10]。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要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對話和交往的環境。”[11]“互聯網+”無疑為對話和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我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均已采用網絡采編系統,這一平臺將作者、審稿專家、編輯、讀者整合在一起,構建起多元主體參與和多方互動博弈的平臺,學術話語和編輯話語借助這一平臺,可以充分對話,以實現更好的交鋒、融合。對話就要遵循正確的原則,不僅要著眼于解決“可以對話”的技術性問題,還要彰顯“為什么對話”“怎樣對話”的倫理意蘊和價值遵循。哈貝馬斯指出:“在交往行動中,真實性要求、實在性要求和正確性要求構成了一種體系。”[12]“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科學性、客觀性要求學術期刊編輯要尊重審稿專家的真實學術判斷,真誠鼓勵作者的學術爭鳴,不斷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網絡平臺的交互性、體驗性、共享性可以進一步延伸和擴大學術期刊主、客體的溝通交流,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強化交流性,凸顯學術性,更有利于學術期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