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對課程改革的引導
時間:2022-09-10 04:53:05
導語:教育期刊對課程改革的引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期刊作為引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在融媒體時代更應服務教育、指引教育。文章結合融媒體時代背景,闡述教育期刊對教育課程設計改革、課程目標改革以及課程實施改革的引導作用,提出深化課程內涵、加強課程領導力建設,及時反映社會需求、突出人才培養,增強教學方法改變,加強理論教學、提高實踐能力,優化教育課程改革。該研究為現行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期刊;融媒體;課程實施
教育期刊肩負著傳播正確的教育理念,及時的傳遞教育信息的使命,它為能夠更好的指導教育、服務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幫助。在融媒體背景下,如何使教育期刊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引領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的發揮其導向的作用,體現出它的戰略價值,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改革
作者對近五年教育期刊的宣傳內容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在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改革方面,教育期刊將重點放在了深化課程內涵和課程領導力建設兩個方面,為高等教育課程設計改革提供了參考和引導。(一)深化高校課程內涵理解。高校課程教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明確課程教育的內涵。這對確定課程目標、具體實施課程教育是最基本的一步。高校課程究竟意味著什么,對于它的本質揭露,是更好的開展我國高校課程教育,建立起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特色的課程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項。教育期刊的發展離不開對高校課程內涵的研究,在不斷研究探討的過程中,找尋到符合我國當下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因此,作為高校課程既要保有專業的概念,又要發揮出其“專門學問”的內涵,換言之,它既要教授專門??频闹R領域范疇,也要含有相關專業知識領域的廣度。真正做到在課程中不僅要體現出明確的專業定向,也要有課程的延展,注重學科知識與行業實踐的對接與互動。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獲得參與生產實踐的應用能力。此外,高校課程是進行專業教育培養,培養具有專業知識應用人才的抓手,探討基于專業建設角度的人才培養計劃,特別是明確專業定向課程,可以嘗試作為提升高校專業課程教育研究的切入點。將課程教育與社會實踐應用密切結合,將高校課程內涵極盡發揮,以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課程教育發展改革的導向標,打破固守于傳統教育模式下的高校課程教育,將課程教育融入社會,使高校課程的人才培養能夠順利的走入社會,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二)加強高校課程領導力建設。課程領導力主要是指作為學校對所教授課程的統一規劃與指引。它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首先,從課程管理者的角色來看,課程領導力主要涉及到對參與學校課程管理的相關人員的一個總體要求,具體體現在,對所管理的課程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將學校的實際情況作為課程實施的出發點,科學的組織開發,并針對所實施的課程進行課程評價的能力。其內涵主要涉及到,對課程思想的領導力,包括課程開發、課程實踐等方面的內容。其次,就是課程的實施者———教師這一角色,課程領導力是指教師參與課程并設計課程的能力,以及具體實施、決策的能力。作為教育期刊要特別強調對高校課程的研究,盡管針對這兩個層面的闡釋并不多,也因此,更應將其納入到高校的課程建設中來,使其不斷的得到加強與完善,增強課程意識,提升課程領導力。
二、高等教育課程目標改革
在課程目標改革方面,教育期刊的內容編排更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專業化人才需求,提出了明確的引導方向。(一)及時反映經濟社會需求。某教育期刊指出,高校課程目標就是要及時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做到與時俱進?,F行的高教課程卻不盡人意。據悉,盡管在高校中每年都要進行高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可往往是浮于表面,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就是調整的幅度不大,只是對不同字節的替換刪減而已,而不是真正的從社會的發展實際需要作為培養方案的出發點,做到實時跟進。為此,在教育期刊中要側重表明,在今后的課程教育改革中要杜絕此現象的發生,在培養方案調整前,首先要進行調研,了解當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培養需求,然后再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資源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對企業的發展有更多的了解。作為高校,在課程建設中要多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性的培養,使學生在自我意識中發揮其主人翁精神。充分了解企業的人才類型需要,通過自我的學習主動性不斷的提升自我的知識結構以及知識素養。這都將是作為高校課程改革發展應該注重的環節,并要將這些環節納入到高校課程編制中。其次,通過產研合作反饋企業需求。企業的發展需要科研人員,作為高校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們的科研能力,這不僅能夠迎合當下企業發展的高端需要,也能夠通過此舉措提升教師與學生的眼界,這不僅有利于高校課程的建設,更有利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二)突出專業人才培養。作為高校應明確大學課程目標,并要有意識的培養具有專業性的人才。關于這一點,德國的高校教育堪稱典范。他們不僅十分注重學生的專業性培養,還會在課程中去融入去體現,使課程的理論部分與社會的實踐部分環環相扣,絲毫不會使學生在畢業走入社會后產生脫節的危險。相較而言,我國在此環節中就要薄弱一些。在絕大多數的高校中,并未十分明確的確定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計劃。使得學生們在步入社會后才發覺,在校園中所學的知識在社會中會用不上,從而導致資源的浪費。因此,在高校的課程建設中更要有針對性的去進行教育,要始終將課程環繞在培養實踐型人才的基礎上,在學生剛進入到校門時,便要十分明確的要學生知道。使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定位,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接受通識教育的同時也能有針對性的去鍛煉自己的“專業”,使他們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不斷強化自己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能注重融入社會能力的培養。此外,要有意識的培養自身跨專業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所掌握自身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去涉獵更廣領域的知識范疇,及時的了解社會發展的需求變化。而作為高校更應將這種實時性納入到課程的建設中來,實時的調整所教授課程的專業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制定并不斷的更新補充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以迎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高等教育課程實施改革
課程實施是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近幾年的教育期刊在教學方法、理論培養以及教學實踐幾個方法,對課程實施的改革都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一)增強教學方法改革主動性。某教育類期刊指出,教育的實施要呈現其多樣性。然而,在我國,盡管我們已經是多媒體時代,各類教育資源應有盡有,固有的教育模式還是難以改變,很多教育管理者往往還執迷于傳統的“教材、板書和筆記”的授課模式,仿佛脫離了這些便失去了為人師的本色。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學生為教育的核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就要去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此外,在高校課程改革中,要真正做到因人而異的教學,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更應多看些教育學、心理學的書籍,能夠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在溝通與交流中去揣摩如何更好的實施教學。在教育實踐工作中不斷的摸索,邊實踐邊解決問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以此有助于擴充學生的知識領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師生共同的終身學習的習慣。借此養成獨立探索、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完備專業知識領域的同時,也擴充他們社會實踐應用的知識儲備,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高校課程人才培養目標。(二)加強理論教學應用性。教育期刊將理論教學的加強闡述為加強學科專業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具體的課程講授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素養,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科應用能力素養。只有將兩者統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如前所述,高校教育既然是專業性的教育,那么就要加深對專業教育領域的涉獵廣度,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有多個具有開放性可供選擇的教育平臺,這些平臺都將作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并且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以及校企之間、校校之間的響應和溝通,這些平臺能夠成為搭建起他們之間對話的橋梁,通過這種互動的方式使學生建立起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理想。此外,根據專業教育的需要調整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教育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關于學校教育培養的人才目標也應是實時調整的,始終要以社會的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以“適用”的角度去有目的性、去針對性的來設置高校教育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管理部門提出的要求,每年對教育課程內容及教學大綱進行調整,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實施教學。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從原有的單一教學模式轉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從探索學生專業知識結構培養的角度,向“素質培養”的方向邁進。此外,要將高校課程建立在專業的這個點上,圍繞專業的發展、專業的特點來進行全方向定位。要知道如果單純的只是將教育鎖定在知識的掌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并且還極有可能導致教育與實踐脫離的危險。課程建設要注重學科與實踐的對接。同時,要根據學生所學的專業特點來進行專業定位,三維式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能力與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全方位的架構起課程教育內容。在具體的實施中,可借鑒德國模塊化課程方案,在充分考量專業能力要求的基礎上,綜合不同學科專業的知識要點,形成一個緊密關聯的綜合課程體系,即系統化的課程。這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又能避免學生將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痹癥。當然,我們也可根據自身的教育特點來適當進行調整,在充分調研社會市場人才稀缺的基礎上,注重對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部分教育期刊還提出了融入職業知識點的改革措施。這是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也是使高校生能夠在畢業后盡快融入社會的最佳舉措。職業素養就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它不僅體現在職業綜合運用能力方面,包括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它還包括職業道德與職業作風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它更加注重對高校生綜合素養的要求。這也是評判學生綜合素養高低的參照條件之一。關于這一點,高校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使學生明白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意識之間的關系性。避免學生產生排斥的心理,并且,可通過學校課程的設置來協助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教師可根據他們在實踐課程環節中所出現的問題來加以引導。最后,課程改革要突破學科化影響。首要做到的就是要加強實踐課程環節的設置。課程的實踐環節不是莫名的相加,它是需要進行科學的設置。換言之,要將社會的需要作為設置課程的標準,社會的需求才是培養人才的方向,確定了這個方向就是綱領,要在課程大綱中體現出來。因此,高校教育課程體系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需求而做出實時的調整,將課程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三)提高實踐教學有效性。在國外經驗借鑒中,某教育期刊以德國高校為例,在德國高校中非常注重實踐教學這一環節,從教與學中去挖掘實踐的可行性,注重產學結合。那么在我國也在逐步的去改變。首先,重視實踐教學的體系建設。實踐教學應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環,不論是哪一所高校,都應注重實踐教學。在教育期刊中要強調指出,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要真正的在行動中體現出來,首先要制定出相關的時間綱領,例如實驗實訓管理處,有相關的管理人員來進行負責,這會涉及到很多細化的內容,如實驗設備的采購及管理、實驗資產的清點及維護等等。這些問題只要有專門的負責人去制定與管理,形成專業的工作模式,就不會有什么困難。除此之外,在實踐中能夠創設出更多的競賽機會與創新立項的可能。并且,在教學中也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正確規劃處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習中去研究去探索,去實踐去檢驗。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也要有意識的加大實訓比例,增強實訓課程設置環節。改革實習實踐策略。集中實習操作如果不能實現,就以分散組隊的形式進行實習。讓學生在實習之前就要確定好要實習的科目內容,并最終要以畢業論文的形式來完成??赏ㄟ^在企業實踐的機會,邊實踐邊總結,邊檢驗。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更好的發現自我潛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在實踐環節中的指導作用,這是在教育期刊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教師的作用在教育中非常關鍵,盡管實踐的環節是讓學生進入企業中去實踐,但這并不意味著脫離了教師的指導,不需要教師花費精力去管理。這是極其錯誤的思想,教師在學生實踐的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的實踐來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只為晉升或職稱而閉門造車,忽略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
四、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變革,教育要與時俱進。教育期刊,作為傳遞教育信息的指導性肩負著傳播正確的教育理念,及時的傳遞教育信息的使命,同樣離不開發展與變革。在融媒體背景下的教育期刊,要以指導教育、服務教育為準則,不斷用創新思維來思考教育期刊的發展,使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引領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的發揮其教育導向的作用,體現出它的戰略價值,也將作為刊物的發展特色吸引更多的教育從業者來共同參與,進而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期刊品牌。
參考文獻:
[1]劉潤東,孫志高,王俊淇,等.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空氣調節”課程改革探微[J].新課程研究,2019(29):31-33.
[2]張艷超.生態視角下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9.
[3]匡麗萍.學習科學視角下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困境與跨越[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6431-6432.
[4]彭嘉熙,程宇鑫,趙珂瑾,等.高等教育國際化對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的意義[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8):51-52.
[5]袁婷.職業素質本位下高等教育教學課程的構建與改革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9,32(04):136-140.
[6]駱華勇,榮宏偉,方茜,等.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加拿大高等教育對“水工藝設備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建設教育,2019(03):42-45.
[7]高晴燁.“互聯網+”背景下職技高師院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9.
作者:龔倩 單位:教育測量與評價雜志社
- 上一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德育價值
- 下一篇:基于過程化在線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