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時間:2022-09-27 04:45:35

導語:期刊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期刊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影響因子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創始人Eu-geneGarfield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之一,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本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影像因子是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1],從其定義中可以看出決定影像因子的兩個重要因素是被引用總次數和發表的論文總數。高被引論文指在某個統計時間段內,被引頻次排在學科前列的論文。零被引論文是指后一定時間內仍未被引用的論文。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對影響因子的貢獻是截然相反的,高被引論文總數越多,期刊的影響因子也就越高,而零被引論文總數越多,期刊的影響因子也就越低。影響一篇論文被引頻次的因素有哪些,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又是否存在一定的共性,造成一篇論文零被引的因素有哪些,零被引論文是否有發表的價值,能否通過一定的宣傳予以改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通過研究腫瘤類期刊的高被引論文的特征,可以給腫瘤類期刊之后的組稿方向提供參考,可以有針對性地打造出符合當前腫瘤領域研究熱點的系列專刊,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一、資料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腫瘤類核心期刊《中國癌癥雜志》雜志為例,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選取《中國癌癥雜志》于2013—2017年在中國知網上發表的論文,統計時間截至2020年5月31日。統計2013—2017年《中國癌癥雜志》所發表的論文總數、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二)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的選取。由于2016—2017年的部分時間未滿5年,因此在選取高被引論文時采用各年份獨立選取的方式。每年均選取被引頻次排名前5%的論文作為高被引組,若5%的位置有多篇被引頻次相同的論文,則這部分論文均舍棄,僅選取排名更靠前的論文,統計高被引組的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選取2013—2017年被引頻次為0的論文作為零被引組。(三)論文特征提取。收集高被引組和零被引組的論文,統計兩組論文的以下數據:第一,地域分布;第二,單位類型;第三,有無基金;第四,論文類型;第五,文章來源;第六,腫瘤類型;第七,基礎/臨床。分析這些數據,整理出高被引和零被引論文各自具有的特征,分析兩組論文數據特征的相關性。分析高被引論文的特征,進而為腫瘤類期刊的選題提供參考;通過對零被引論文的特征進行分析,分析是論文選題出現了問題還是宣傳力度不夠,能否通過一定的宣傳予以改善,減少零被引論文的數量,從而提高雜志的影響因子,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二、結果

(一)論文數和被引頻次。2013—2017年《中國癌癥雜志》共804篇,總被引頻次為10181次,篇均被引頻次為12.7次。2013、2014、2015、2016和2017年高被引論文數分別為7、6、8、7和8篇,高被引論文的被引頻次分別為1790、309、996、506和701次,5年高被引論文總數為36篇,占總論文數的4.5%,高被引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為4302次,篇均被引頻次為119.5次,遠高于2013—2017年的篇均被引頻次。2013、2014、2015、2016和2017年零被引論文數分別為6、8、11、8和3篇,5年零被引論文總數為36篇,占總論文數的4.5%。(二)論文特征。高被引組論文的數據特征詳見表1。對數據特征進行分析可知,高被引論文的共性特征包括:第一,地域分布多為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第二,單位類型多為三甲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三,論文類型多為專家述評、指南和共識;第四,腫瘤類型以乳腺癌和甲狀腺癌居多;第五,文章來源上專題組稿占了很高比例;第六,臨床文章占多數。零被引組的數據特征詳見表2。對數據特征進行分析可知,零被引論文的共性特征包括:第一,地域分布中地級市占了很高比例;第二,單位級別中存在較多的非三甲醫院和高校;第三,論文類型中存在較多的個案報道;第四,文章來源均為自由來稿;第五,基礎文章占多數。

三、討論

2013—2017年《中國癌癥雜志》所有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為10181次,篇均被引頻次為12.7次,36篇高被引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為4302次,篇均被引頻次為119.5次,遠高于2013—2017年的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僅占論文總數的4.5%,但其總被引頻次卻占到了所有論文總被引頻次的42.3%,體現出高被引論文對于期刊總被引頻次的顯著影響,進而反映出高被引論文對于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巨大價值,與韓維棟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2013、2014、2015、2016和2017年零被引論文數分別為6、8、11、8和3篇,與研究之初設想的年份越近,零被引論文數越高有一定出入,2016和2017年零被引論文數反而較之前顯著減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中國癌癥雜志》于2015年由復旦B類雜志升級成復旦A類權威雜志,是目前復旦A類權威雜志中唯一一本腫瘤類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雙核心期刊,因此吸引了更多高質量的論文投稿,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引用;另一方面,《中國癌癥雜志》微信公眾號于2016年1月份正式開通,并于2月份開始對雜志所發表的論文進行推送,使本刊發表的論文不再僅限于紙媒傳播,借助互聯網使得雜志所發表的論文獲得了更高的曝光度,從而減少了零被引論文的產生。隨著微信的逐漸普及,其在期刊論文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3-5]。高被引論文的共性特征包括:第一,地域分布多為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第二,單位類型多為三甲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三,論文類型多為專家述評、指南和共識;第四,腫瘤類型以乳腺癌和甲狀腺癌居多;第五,文章來源上專題組稿占了很高比例;第六,臨床文章占多數。從上述特征可以看出,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所在的三甲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容易產出高被引論文,專家述評、指南和共識類的論文容易獲得高被引,乳腺癌和甲狀腺癌方面的臨床文章由于知識更新快、發文量大,容易獲得高被引,這些都為腫瘤類期刊的選題策劃和組稿指明了方向,可以有針對性地打造符合當前腫瘤領域研究熱點的系列專刊。零被引論文的共性特征包括:第一,地域分布中地級市占了很高比例;第二,單位級別中存在較多的非三甲醫院和高校;第三,論文類型中存在較多的個案報道;第四,文章來源均為自由來稿;第五,基礎文章占多數。零被引論文中基金論文占到了相當高的比例,但這并未改變其成為零被引論文的結局,因此不適合用基金來評價一篇文章的好壞,也不宜用基金論文比評價一本雜志的好壞,要杜絕“一切向基金看”的想法[6-8]。從表2中可以看出,零被引論文中也存在很多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三甲醫院所投的論著和綜述類文章,鑒于2015—2017年零被引論文數量逐年遞減的情況,我們相信這些零被引論文大部分還是有一定的發表價值,隨著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逐漸普及,期刊發表的論文將更多地呈現在相應領域研究者的面前,從而極大程度地減少零被引論文的出現,從而提高期刊的總被引頻次,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在醫學期刊編輯的日常選題和組稿中,腫瘤類期刊應多面向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所在的三甲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組稿類型應以專家述評、指南和共識為主,選題策劃可以多考慮乳腺癌和甲狀腺癌方面。部分零被引論文也存在一定的發表價值,通過期刊微信公眾號對這一部分論文的推送,可以使其更多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零被引論文的產生。

作者:李廣濤 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抗癌協會與雜志社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