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組織形式探討
時間:2022-12-02 06:00:33
導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組織形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8年11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1]。2019年8月,四部門聯合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闡明一流期刊建設的措施和方法,進而全面開展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專業化、集團國際化進程,建設開放融合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2]。該《意見》是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戰略性文件,為我國科技期刊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科學傳播能力作為軟實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央層面針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經制定。為此,中國科協也實施了科技期刊資助計劃,但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并不是短期可以實現。談到中國科技期刊,從業者往往聽到的是“小、散、弱”,缺乏技術、缺乏人才、缺乏政策、缺乏資本集群化運營,體制機制改革復雜且困難。為此,在此背景下,期刊從業者針對世界一流期刊建設,提出了“造船出海”[3]、集群化、國際化、數字化[4,5]等發展路徑。林鵬[6]則對我國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徑提出相關建議。梁燕[7]提出,我國創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建設國際化的大型期刊出版平臺。金會平等[8]提出把創辦“高精尖”科技期刊作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突破口。盡管出現一批優秀期刊,如《NationalScienceReview》《CellResearch》和《Light》等,但整體上學術影響力遠遠不足,具體表現為管理分散、單刊體量小、學科分布不均衡、學術競爭以及高水平期刊數量嚴重不足。但實際是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超過5000種,居于世界第三位,表現為體量與影響力的嚴重不匹配。因此,本文就探討如何組織優化科技期刊組織系統,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創造條件。
一、期刊組織架構現狀
1.組織形態。我國科技期刊主管單位有1345家,只有72家單位主辦10種以上期刊;而主辦單位3238家,擁有10種以上期刊的只有31家;出版單位共計4391家,只有8家出版單位出版的期刊超過10種[9]。多數編輯部只擁有期刊,人員規模不大,期刊影響力小以及資源分配率低,這種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物資的浪費,同時也不能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局面[10]。隨著科技發展和學科類別的細分,大量數據的積累,各類信息資料數據化形式的存儲,單個刊物難以滿足期刊運營中各方面專業化的需求,為此國際期刊都表現為集群化運營的形態,而未來學術發言權的競爭實際上是期刊集約化之間的激烈競爭。目前國際上約超過有10500個出版機構,出版的期刊約為6萬種,主要出版商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約3000種,愛思唯爾(Elsevier)約2960余種,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約2700種,威利(Wiley)約1700種,共計占總數6萬種的16.2%。在SCI等高質量期刊收錄與檢索數據庫中,期刊發表更趨向于大型出版機構。另外中小出版機構通常以“抱團取暖”的方式獲取資源聚集的優勢,如全球學術與專業出版者協會、歐洲科學編輯學會(EASE)等,這類協會對于國內中小出版機構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模式。2.出版方式。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多為出版周期較長的雙月刊(1963種,占總數的38.86%)、月刊(1847種,占總數的36.56%)、季刊(724種,占總數的14.33%)。多數期刊年載文量均不高且呈逐年減少的態勢[6]。2019年JCR統計顯示,中國SCI期刊259種,但占總量不到3%,Q1區期刊數量為58種,盡管影響因子逐年增長,但是與中國科技迅猛發展的實力并不匹配。2015-2019年間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從30萬篇增加至超過50萬篇[11]。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信息稱2018年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9年排在世界第2位。國內科技期刊無論數量與質量都不能滿足中國科學技術成果發表的需要,國內的學術論文部分已經達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如何加快出版形式建設,提供高品質科技期刊數量,消化國內稿源,成為中國科技期刊的首要問題。出版量少,體量不夠,外流稿源無法消化,因此,需要改進數字出版范式。研究發現數字內容訪問數量與期刊的復合影響因子呈正相關,通過數字化形式出版的科技期刊是讀者主要閱覽期刊內容的來源。數字化建設不但可以促進期刊影響力的提升,而期刊影響力也對期刊數據化也有支持作用[12]。《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顯示,Springer•Nature發表的研究論文有27%采用了開放獲取模式。大多數出版公司正推進OA出版模式。通過在期刊打造OA網絡傳播數字平臺,如SpringerOpen、PLoSONE等,全新的期刊出版經營模式優勢越來越大,如BioMedCentral出版相關的生物醫學類學術網絡期刊中,有近100種被SCI檢索和收錄[13]。OA出版已經推動期刊出版流程的重新塑造和業務模式更新。隨著OA出版的快速發展,數據期刊化的傳播過程、資本運作模式等都會不斷轉型。OA期刊數量從2001年的86種增長到2018年的1254種(占比17.70%)。加快我國OA期刊發展步伐也是當前管理部門的課題之一。3.評價體系的多元化。當今,我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發行,以國內三大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為主的大型數據出版商,雖然取得了較快的進步,但未建立起國內外廣泛認可的評價體系,其學術價值嚴重依賴于三大檢索,包括:SCI、SSCI、EI等國際知名的評價標準,不利于推進中國科技期刊建設國際化步伐。而國內的期刊評價主要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核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和CSCD三大數據庫為主。如此結構的評價體系并不足以抗衡國外的標準體系,建設國家科技期刊的同時,也需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且與國際接軌的評價體系。為此,要整合相關管理部門,建立中國學術期刊等級評價體系規劃工作。加強整合利用各個組織網絡信息資源,建立廣泛的科技期刊宣傳口徑,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廣泛聯系國內科研從業者在建設世界一流期刊上積極響應國家全局規劃部署,加強國家和社會的政策和價值觀引導,完善評價體系,主動通過建設性的行動,把學術成果在祖國的大地上,增加國內科技期刊高水平學術成果的載文量,一起建設國內的世界一流期刊。
二、期刊體系組織建議
1.打造行業協會平臺,建立產學研培養體系。我國科技期刊主要的管理模式為“主管—主辦”,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據了大量的辦刊資源,部分編輯部經過機制改革后,通過人力資源、財務、運營資源等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將資本運營形成的理念融入期刊自身發展的驅動力[14~16]。目前建成較大的期刊群包括:中國光學期刊群、材料類期刊群、中國地學期刊群、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中國抗癌協會系列雜志等平臺期刊集群,以及《CellResearch》為核心的期刊集群、《中國科學》系列等專業期刊集群。目前,這些期刊集群中表現較強實力《CellRe-search》《光:科學與應用》《計算機測量與控制》《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高精尖”科技期刊[17]。研究[18,19]表明,學科專業內容相類似的期刊群整合,可以使期刊群集中某一領域內的最新信息傳播,形成行業資訊集中、新品研發展示的優勢平臺,進而形成馬太效應,期刊集群對內部可以起到優勢互補,對外可滿足多層次的人群的需求,緩解辦刊規模小、品牌影響力低等問題,或將成為解決制約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主要手段。2.擴大編輯含義,解決編輯學術化等專業問題。世界一流期刊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編輯人才。在高校借助雙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期刊主辦單位需要廣泛邀請更多學者、重點學科的研究人員參與到期刊的建設之中。期刊編輯部人少事雜,高校人才資源溢出,加強學科內的廣泛聯系,針對具體學術研究進行深入探討與報道。以《Nature》為例,具有70多位編輯,大多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領域類專業的研究和工作經驗,能夠主動追蹤學科熱點、難點問題,獨立完成相關學科前沿的評述稿件[20]。如PhysicalReviewLetters編輯團隊擁有學術水平非常高的專業化編輯,21位編輯均為博士學歷,且都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和科研成果。戴杰等[21]認為,目前科技期刊編輯的核心任務是提升科技期刊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職業化編輯成長為專家型編輯是現代編輯人職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礎上,在激烈學術以及科技的發展態勢下,單純依靠專職編輯的人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吸引學科內專家學者參與到編輯部日常運營過程中,加強學術共同體的聯系,才能精準把握學科發展、期刊形態演化方向。3.構建自主出版平臺,加快數字化媒體融合。通過構建自主出版平臺,探索全新的辦刊模式。傳統科技期刊以知識傳播、科普知識為主,與科學界精準的知識服務推送聯系并不緊密。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時代到來,其必將給期刊發展帶來新的變革,以媒體融合為主要趨勢、人工智能為主要手段的全新的期刊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主動迎接時代的浪潮,跟隨技術以及觀念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是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現實要求。規范的高質量的期刊數據是學術出版的核心競爭力。多類型的產品和服務是知識數字化必然大趨勢[22]。
目前條件下中國期刊編輯界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只有聚合人才,提高組織效率,更新管理模式,加快各學術領域的資源整合,深化產業鏈合作,提高技術維護的能力,同時重視運營銷售方式,重視數字化出版及營銷,才能在未來知識出版、期刊發展中,獲得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契機。
作者:李富山 趙素婷 湯宏波 呂新華 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編輯部
- 上一篇:思想作風整頓常態化實施意見
- 下一篇:學術期刊執行出版倫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