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的影響

時間:2022-05-28 09:20:01

導語: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的影響

2016年,主席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1]這使得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科技論文的外流現象上來,更有學者很早就開始研究科技論文外流現象的原因。如,劉麗英等認為我國110個學科論文外流造成的文獻經濟總損失量為7.33億元,其中農業(yè)工程領域論文外流導致文獻經濟損失總計為667萬元[2]。董建軍對我國學術論文的流失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優(yōu)質稿源流失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了對策[3]。王澤蘅研究發(fā)現中國論文外流數量比日本多、兩國間數量差異逐年增大[4]。劉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國科研論文外流的數量、質量和學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簡要分析科技論文的外流現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導向科技期刊發(fā)展的影響

一、科技論文外流現象及損失

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58種,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但是,中國SCI收錄期刊僅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72%。2010—2019年間,中國作者發(fā)表了SCI論文275.5萬余篇,其中只有2.2萬余篇發(fā)表在中國SCI收錄期刊上,僅占8.10%[6]。科技論文的外流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論文質量也都較高。中國作者發(fā)表SCI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2.83,同期全球SCI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4.11[6]。其中被SCI收錄論文數量最多的學科分類為:基礎學科、應用科學等,而這些學科大多數涉及我國的高尖端技術領域,國家在這些領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經費,這不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問題,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國有資源外流。

二、科技論文外流的原因

國內大量優(yōu)質論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兩點。

(一)學術評價導向

由于歷史原因,起初我國自己創(chuàng)辦且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的SCI學術期刊較少,我國學者在SCI,尤其是國外的SCI期刊的發(fā)文量也很少。為鼓勵我國科學工作者積極探索,推出了鼓勵和激勵措施,使得學術界出現了唯SCI論,形成了科研評價體系基本完全依托于SCI的現象。職稱評定、項目申報、科研獎勵,甚至碩士、博士畢業(yè)要求的主要指標中都有SCI的身影。“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勵”的學術評價體系導致優(yōu)質稿源大量向SCI、EI傾斜,最終影響了國內學術期刊的發(fā)展。

(二)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不足

我國雖然已經是期刊大國,但是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數量卻不多。全球領先的專業(yè)信息服務提供科睿唯安的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顯示,國內SCI期刊數的基數較小,SCI期刊總數為9356本,而中國SCI期刊數為241本,僅占2.5%。從影響因子上來看,國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還較弱,《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以292.278的影響因子,高居首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國際頂級刊物的影響因子分別為42.778、41.845、38.637。中國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只有20.507,國內期刊的競爭力明顯不足。這使得作者在SCI平臺中可選擇的國內期刊較少,且會為了高被引和高傳播速度作者更傾向于優(yōu)先選擇影響力更高的期刊。

三、政策導向的改變及亮點

為體現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掌握學術話語權,構建多元化的學術評價體系,加強學術期刊建設,防止科技論文過度外流,最終到達科技論文在祖國的大地上發(fā)表的目的。2018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求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勵”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以創(chuàng)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準確評價科研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9年由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聯(lián)合。《意見》提出了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發(fā)揮全國學會同行評議功能和相關研究機構作用,分領域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形成全面客觀反映期刊水平的評價標準。2020年10月,黨的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公報中提到,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些政策的出臺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追求影響因子的情況,對作者而言可以踏實做學問,對期刊而言可以更好地迎接挑戰(zhàn)。

四、期刊如何迎接挑戰(zhàn)

政策導向的變化對國內大量優(yōu)質論文的外流現象無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時期刊自身也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以改變現狀,迎接挑戰(zhàn)。具體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創(chuàng)新辦刊模式,提高社會影響力,擴大國際影響力和加強人才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新辦刊模式

第一,根據辦刊宗旨及學術領域,明確期刊所在分類。《意見》中提出,要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要“做強優(yōu)勢學科”。因此,我們要根據辦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參照“重點建設期刊目錄”,有效整合資源,轉變辦刊思路,尋求適合的辦刊模式。第二,搶抓新興交叉學科,探索協(xié)同辦刊。因全球學科的不斷發(fā)展,新興及交叉學科越來越多,期刊應該要抓住機遇,根據自身的社會功能,探索“高校+企業(yè)+期刊”或“科研機構+企業(yè)+期刊”等產學協(xié)同發(fā)展,在穩(wěn)定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的基礎上,開發(fā)在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內的競爭力,提升科技期刊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服務能力。第三,搭建新型傳播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期刊的傳播方式受到了極大地改變,人們不再滿足于紙質期刊的閱讀,期刊要積極應對科技的變革,進行數字化出版。而大數據的應用使“出版平臺”變得尤為重要,國家建設大型的、優(yōu)質的“出版平臺”已成為必然趨勢,期刊應要參與到各類平臺中去,抓住戰(zhàn)略機遇,為推動期刊發(fā)展共同搭建新型傳播平臺,有效提升期刊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提高社會影響力,擴大國際影響力

我們要實現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堅定文化自信,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提高期刊的社會影響力,擴大國際影響力,最終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藍皮書(2020)》中提到,我國期刊刊均總被引頻次2018年達到的2255.6次,相較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了6.38%。2018年,被國際論文引用頻次不低于10次且國際他引影響因子大于0的中文科技期刊有2913種,相較于2014年,評價年增長率為13.81%,這表明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正在逐步提高[6]。《意見》中提出的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政策將會引導優(yōu)秀論文回歸國內期刊,有影響力的傳播平臺也會使科學家們會愿意將高質量的文章發(fā)表在祖國的大地上,而由持續(xù)的、優(yōu)質的文章組成的科技期刊也將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三)人才培養(yǎng)

要實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流人才的培養(yǎng)和編輯隊伍的建設。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優(yōu)質論文的產出者,科技期刊的編輯人才是優(yōu)質論文的策劃者。因此,世界一流期刊必須培養(yǎng)優(yōu)質的編輯。優(yōu)秀的編輯應該具備政治認知能力、較強的學術水平、出色的策劃能力和組織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編輯的政治認知能力。編輯需要有堅定理想信念,要有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導向意識,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緊跟時代步伐,堅持馬列主義等相關的理論學習,要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社會責任感,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緊跟指導思想,保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其次,要提升編輯的學術水平。編輯需要具備一定的學術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了解學科前沿,捕捉學術動態(tài)和進展。高水平的學術編輯往往也具有更強的學術表達力和學術交流力,這使得編輯在日常的組稿約稿時可以更好地把握準確把握學科的變化趨勢,科學客觀的判斷學術價值,提高期刊的學術引領力,最終可以更好地建立期刊的學術品牌。最后,要培養(yǎng)編輯的策劃能力。在選題策劃、組稿約稿時能把握行業(yè)的引領性內容建設和瞄準世界范圍內的重大問題,更要關注科技的前沿問題以及社會的熱點問題,這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高水平的學術編輯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與作者、讀者的學術交流中,更好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讀者隊伍,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編輯的策劃能力在市場營銷策劃、期刊形象宣傳策劃時能抓住市場熱點和讀者心理,提高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

五、總結

科技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展示我國科技水平的重要窗口,它的發(fā)展水平與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息息相關,它直接體現了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當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建設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品牌期刊時,將是文化自信的最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