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探討

時間:2022-08-11 09:31:18

導語: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探討

一、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困局

(一)期刊的發行量呈下降趨勢

在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出版物更加普及,具有數量大、內容多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這是傳統紙質科技出版物所不具備的優勢。數字媒體用戶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以全國綜合性醫學期刊發行量為例,醫學期刊發行量持續下降,新的信息傳播媒體的建立對印刷型期刊的發行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對于電子期刊的發行來說,2019年其用戶規模就在18.25億左右,用戶廣泛且具有更大的發行優勢。

(二)期刊的傳統優勢不復存在

在傳統期刊領域,科技期刊作為一種受眾固定的文化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運作和發展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其在經營權方面的獨特性為例,科技出版物具有主導地位,根據《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規定,出版必須明確標明主辦單位和主管部門。但在數字媒體平臺上放寬科技出版物的出版條件,允許科技產業以外的機構甚至個人出版,電子出版物的經營范圍放寬,這樣也令整體的期刊優勢不復存在[1]。

(三)期刊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大多數科技期刊出版歷史較為久遠,因此隨著工作時間的不斷積累,在期刊內部逐漸形成了一套專門的工作方法,加上科技期刊的學術性和專業性特點,其文章的種類和模式也相對固定。尤其是一些老編輯,更注重專業知識的準確表達和專業化語言的運用,將全部精力投入專業學術知識動態的研究上,但他們對新媒體平臺認識不足,并且對掌握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缺乏熱情。中國傳媒大學等一些與新聞傳播相關的名校始終走在新興人才教育的前列,培養了一大批大數據和出版專業的人才,為出版業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然而,科技期刊對人才的吸納能力不夠,或者即便是吸納了人才,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中,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工作效能及其專業價值。

(四)期刊稿件存在泄密風險

大數據時代,期刊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我國還沒有完善的大數據技術應用法律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期刊編輯的安全風險。無論是科技期刊用戶投稿,還是編輯審稿工作的網絡化,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網絡安全問題。輕則因為賬號盜號等問題,讓編輯和作者存在溝通困難、稿件的流通效率降低,重則因為稿件管理的信息化安全水平不高,可能導致保密審查不嚴甚至泄密的問題發生。因為在信息化發展之下,科技期刊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而一些科技期刊編輯僅憑借自身的能力很難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而產生對技術的畏難心理,導致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方式難以得到有效改革。

(五)期刊轉型發展的意識不強

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必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一旦期刊有了刊號,期刊只要規范工作,不觸及政治紅線,不出現違反國家出版管理政策法規的問題,就不會被糾察甚至出現取消序列號、停刊等情況,因為整體上管理較為松散,因此也可能出現改革懈?。?]??萍计诳⒃谥R經濟鏈條之上,實現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辦刊宗旨單一且明確,作為科教興國戰略下的學術研究和科研成果展示和發表平臺,必須瞄準全球科技發展前沿,因此需強調期刊的時效性。而科技期刊本屬小眾,屬于專業化的讀物,出版市場狹窄,作者群體和讀者群體相對固定,這就導致學術期刊大多由主辦單位出資,少數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期刊也依靠收取版面費和同行評審費來維持期刊的經營,轉型發展的危機意識不強。

二、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創新策略

(一)加強對期刊編輯的規范,提升期刊傳播品質

學術期刊編輯應具有較強的學術背景、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萍计诳庉嬍且粋€需要與時俱進的職業,編輯人員需要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每個編輯都應該隨時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學習中,編輯既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傳統期刊和科技期刊的差異、版本前后的差異,又要積極走出去,開闊視野;在編輯部舉辦學術沙龍交流心得,開展編校交流活動,也要積極參加同行業舉辦的編輯業務交流培訓活動;既要參加上級組織的培訓活動,也需要參加專業學術會議提升自我,積極提升自身效能,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總結工作經驗,做好選稿和欄目策劃的準備工作。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稿件質量直接關系到學術期刊的走向和生存??萍计诳ぷ鞯暮诵娜Q于編輯人員素質的高低,而編輯水平也會影響到期刊后續的發展路徑規劃,甚至決定著出版行業的發展方向。

(二)落實學術規范,提升科技期刊的規范性

學術期刊的組織者要提高認識,積極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學術期刊的發展與優化,期刊的優化管理也能為數字化出版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內部看,科技期刊要根據當下的熱點和發展重點,加強內容優化,也要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格式管理。數字和符號的使用、編輯注意事項、著錄標準等的規范使用往往讓許多編輯對數字與單位的使用感到頭疼,期刊編輯要有一定的排版、寫作能力,可以規范調整論文的寫作格式,對于單位、數字、字母、公式等有較強的編輯能力,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才能提升投稿的科學性,滿足讀者的需求。期刊編輯不能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主觀判斷,而是要通過信息檢索來消除工作疑慮,并規范自己的寫作格式,使每一句話都經得起推敲,所有文件的描述都符合標準規范。

(三)優化傳播渠道,做好信息化運營

建立期刊數字出版技術平臺是提高期刊編輯水平的關鍵。建立多功能的大型數據庫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打造集中化、便捷化的編輯流程,打造集成化的編輯工作模式。在原有紙質傳播途徑的基礎上,要努力實現紙質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并呈現形式的豐富性[3]。利用數字技術平臺,統一協調征集、評審、編輯、加工等工作,通過網絡社區的形式與讀者、作者交流,在自建網站、微信、微博、APP等平臺上聯系方式,定期期刊征稿內容和相關數據,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傳播平臺,打造一個全方位、多點鋪設、串聯性的編輯制作流程體系。借鑒OA開放存取模式,提交論文后,只要在內容、表述、邏輯等方面沒有實質性錯誤,就可以直接在網上。論文質量的評價留給讀者和學術界,通過網絡即時評論對論文提出意見和建議,打造無障礙傳播和交流渠道。

(四)加強與作者的協同溝通

科技期刊編輯要對學術研究有一定的認識,并對作者的實際研究內容有所涉獵,這樣可以起到主導和引導作者寫作的作用,使作者的研究更加順暢,成果更加充實,更嚴謹更有說服力。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些稿件會存在標題寬泛的問題,作者論述內容全面卻沒有主體,在實際溝通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各種溝通和互動渠道與作者互動。在疫情期間,眾多期刊主辦單位摸索出線上化的辦公模式,利用遠程辦公軟件優化與作者及客戶的聯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如釘釘、飛書、企業微信、Zoom等,排除了與工作無關的人、組織和信息,使工作任務和文檔更加清晰。此外,還支持音頻和視頻會議,很多人可以一起推動一個學術研究項目,加強了客戶和編輯之間聯系的緊密性。

(五)辯證看待信息化的期刊轉型路徑,開拓工作新藍海

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枯竭,各大平臺開始探索“知識付費”模式。事實上,近年來,許多科技期刊拓展了業務領域,高質量的內容是不缺的,但完全有發展知識服務產品的基礎卻不能有很好的轉型應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缺乏規劃和營銷。在實際的轉型發展過程中,期刊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一點,即開拓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發展策略[4]。對于科技期刊來說,電子化和數據化的發展應當是針對平臺和設備的具體形態開展的,而不是單純將內容照搬到平臺上。例如,紙質刊物的尺寸為大16開,一版大概在1600字到1800字,但在電子化設備上,為了提升閱讀體驗,就需要重新排版和管理,而為了保障作者和科技期刊的權益,也需要給予電子期刊版權保護。

三、結語

在互聯網的發展和電子設備的普及帶動之下,科技期刊的轉型勢在必行。編輯人員需要認識到電子期刊是一種必然趨勢,盡管其不會完全取代紙質期刊,但這種閱讀方式最終會走向主流。大數據技術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當今環境下,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增強科技期刊的市場競爭力,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