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現況

時間:2022-02-10 08:27:14

導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現況

在互聯網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體讓社會傳播與交往更加便捷,作為一種重要的社交媒體,微信自2011年推出后迅速獲得廣泛應用。騰訊2021年5月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為12.41億,足以證明其強大的市場份額和社會影響力。微信公眾號是人們進行群體互動的重要工具,不僅可以進行社會交往,還是一個重要的營銷平臺。數字化與網絡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的重頭戲,許多學術期刊根據自身的專業性,創辦了微信公眾號,成為一個新興的學術發布與交流平臺。作為學術傳播的新陣地,微信公眾號具有自身的特點,當前運營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升策略值得探討。

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特點

學術期刊順應網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主動與社交媒體融合,通過微信公眾號拓寬傳播渠道。學術期刊的特殊性決定其微信公眾號的特點,影響其建設與運營。

1.推廣內容的學術性

學術期刊存在的意義體現在對學術的追求,學術論文高度濃縮的知識與智慧是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學術期刊的延伸,其微信公眾號要以學術推廣交流為核心,運用新媒體技術為讀者獲得學術前沿知識創造條件,促進學術交流,與學術期刊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學術研究。

2.服務群體的精確性

學術期刊與其微信公眾號的服務對象是一致的,即期刊所涉及的學術領域研究人員和讀者。一般來說,各專業研究群體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這些學人在物理距離上是分散的,但在業務往來和信息溝通上可能非常頻繁,他們擁有追求真理的共同理想,同時也有發表學術成果的現實需求。所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可以進一步增強期刊平臺的凝聚作用,為相關領域的學人提供前沿信息、開拓學術眼界、搭建交流渠道,擴大服務對象的學術資源。

3.使命責任的雙重性

與其他公眾號一樣,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也具有商業屬性,畢竟公眾號運營需要成本,而且要能盈利,才能實現良性運轉和發展壯大。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是為了發展學術事業而建立的,“學術性”是其本質屬性,目的是發展學術、倡導理論創新、弘揚優良學風。所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具有很強的公益性,絕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運營工具,更不能借學術之名進行過度商業炒作,因為這樣做只會玷污學術的神圣和純潔,最終影響學術的發展。

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現狀

當前,大多數學術期刊都開辦了微信公眾號,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或經驗不足等原因,微信公眾號在運營方面還有待改進。

1.內容制作方面

大多數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過于簡單,有些只是發布每期紙質雜志的目錄、摘要,有些僅將雜志文章發布在公眾號上,將公眾號變成雜志的電子版。另外,很多學術期刊對微信公眾號平臺的認識有限,功能開發不全。有學者對533種CSSCI來源期刊的調查發現,206種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中,僅98種期刊設置了自定義菜單,且現有自定義菜單名稱含義不清,實用性較低。微信公眾號要建立在紙質期刊的基礎上,但不能局限于紙質期刊,而是要與紙質期刊相輔相成,有創新和突破。當前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平臺的特性還沒有充分發揮。

2.服務讀者方面

很多雜志的紙媒傳播習慣還沒有轉變,主要體現在微信公眾號平臺與讀者的互動不夠,沒有或很少設置讀者留言或討論互動。有研究對213家SCI來源期刊的調查顯示,開通微信公眾號的124種SCI來源期刊中,60.48%為訂閱號平臺。此外,很多微信公眾號更新緩慢,很難讓讀者養成固定閱讀的習慣,嚴重影響用戶黏度。作為社交媒體的微信公眾號,要體現社交性,強調互動性,破除單向傳播思維是經營微信公眾號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運營質量方面

大部分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宣傳推廣不足,整體呈現粗放式經營態勢,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基本都是由編輯部現有人員兼職運作,一般不會制定詳細的崗位職責,也不會對微信公眾號推文的發布數量、運營質量等指標進行考核。

提升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影響力的策略

1.系統運用微信公眾號功能,全面推送學術信息

公眾號要定期推送,就像學術期刊定期出版一樣。要運用多媒體的傳播特點,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有機融合,適當使用一些網絡語言、動圖等新穎形式,讓公眾號更加生動活潑,適合手機閱讀;文章編排的字體、字號、顏色、行距等版面設置要靈活,符合新媒體傳播習慣。當前,5G、AR、VR、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微信功能也隨之強大,要有效運用新技術,充分發揮微信的傳播作用。在內容方面,可以將長篇學術文章進行分解,或摘選主要觀點,方便讀者在手機閱讀的環境下了解學術信息;期刊文章不一定全都推送到公眾號上,可以根據重要性和實效性靈活安排;推送的內容不僅是論文,還可以是本學術圈內的信息,包括學術會議、行業資訊、科研項目申報、熱點追蹤、研究機構及學術人物推介等。

2.樹立“以讀者為中心”思維,加強互動交流

學術期刊要轉換視角,強化服務讀者的意識,多從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真正了解讀者的期待,尋找讀者的興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推送內容,達到和讀者的心理契合。可以通過公眾號收集讀者訪問以及留言信息,建立數據庫,以便更加準確地把握讀者的特點,做到精準推送??梢灾贫ㄓ嗅槍π缘臓I銷策略,對不同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增強用戶黏度。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要充分利用手機媒體互動性強的優勢,多和讀者互動,也可以直接和讀者溝通;可以通過舉辦學術會議的形式,達到線上線下聯動。微信公眾號不僅是一個信息發布平臺,還是一個網絡社區,要找準目標受眾群體,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信息推送,提供個性化服務。要想用戶所想、急用戶所急,用戶最關心的問題是發稿,公眾號可以設置相關服務功能,如投稿指南、審稿狀態、在線投稿、提問和建議等。此外,可以發揮人脈資源優勢,邀請圈內知名學者、編委、審稿人等參與線上互動,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投稿機會,增強公眾號的影響力,還可以設置“點贊”等功能,擴大影響力。

3.加強新媒體團隊建設,提升運營能力

要不斷推進微信公眾號運營專業化,改善以傳統雜志編輯兼任為主的局面。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團隊。新媒體編輯既要懂技術,還要懂學術,這就要求編輯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堅持,適應新形勢,掌握新本領,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在碎片化閱讀時代,將論文的學術觀點以簡潔的方式呈現,展現其學術價值,是對編輯的高層次要求,也是公眾號的加分項;要傳播有意義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論題,讓有價值的信息以簡單的形式讓用戶容易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信息可以設置學術議題,明確學術熱點,增強學術影響力。提高學術期刊公眾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