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司法的作用
時間:2022-10-18 04:56:34
導語:我國經濟司法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沈關生
經濟司法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保障經濟建設的一個有力措施。它對鞏固社會主義經基礎,盡快實現四個現代化起著促進作用。隨著黨和國家把工作重點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加強經濟司法,設置經濟審判機構,積極開展經濟糾紛案件的審判工作,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任務。經濟司法工作怎樣為經濟建設服務,關健是要把案件辦好,講究辦案效果。
近四年來,人民法院審理了大量的經濟糾紛案件,通過案件的審理,對調整經濟關系,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生產建設,起了很好的作用。經驗告訴我們: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解決糾紛,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審判活動,制裁違法行為,維護合法權益,自覺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如有關經濟合同糾紛案件、生產流通領域中的損害賠償案件以及各種涉外經濟案件,往往涉及到國家計劃、財政、商業、供銷、銀行、稅務、商標、專利、外貿、外匯等各個方面。這些方面都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使經濟司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首先要使經濟司法工作者樹立為四化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這樣,才能從維護和發展生產的大局出發,嚴格依法辦事,正確、及時地審理案件。
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是目前經濟司法中數量較多的一種案件。這類案件情況十分復雜,有貨款糾紛、產品數量糾紛、質量糾紛、價格糾紛、貨運糾紛、交貨期限糾紛、貨損索賠糾紛等等。引起這些糾紛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企業單位管理不善,存在著制度混亂、無章可循等缺點,或者是企業管理干部,法制觀念淡薄,對工作不負責任。人民法院通過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可以促使企業領導和財務、供銷人員學習、掌握法律知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同時使他們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建立、健全制度,堵塞各種漏洞,減少經濟損失。因經濟合同不能履行而發生的糾紛,它本身已經影響了生產或造成了國家財產的損失,如果處理不及時,或采取措施不當,還有可能使這種損失擴大。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人民法院依照有關規定,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對不同案件分別采取訴訟保全和先行給付的措施。如由于合同糾紛造成停工停產的,就采取先行給付,恢復生產,’然后再解決雙方爭議的辦法,對季節性、時效性強以及易腐的標的物,及時采取保全措施,先行處理,然后再解決經濟合同糾紛,以減少損失。如某地一拖拉機修理廠訴某港務管理處作業區經濟賠償案:該作業區為修理廠鍋爐車間安裝一臺十噸電動葫蘆,因操作不當摔壞葫蘆,砸彎了鍋爐底座,使這個日產值二萬五千元的鍋爐車間停工,修理廠向法院起訴。法院立即調查,認為如等葫蘆修好再生產,修理廠將損失四十萬元以上,于是法院從減少國家財產損失出發,依照先行給付的規定,裁定先由作業區購買了一臺新電動葫蘆連夜安裝好,恢復生產,然后再按合同規定解決糾紛。又如四川某縣供銷社和山東某市果品公司簽訂了柑桔購銷合同,當貨物從四川發運到山東后,由于質量爭議而果品公司拒收,使近八萬斤柑桔在倉庫中逐漸腐爛變質,該供銷社向法院起訴要果品公司付款。法院按照有關保全程序的規定,召集雙方當事人和有關單位對柑桔進行檢驗,要果品公司組織力量按質按量發到各果品商店迅速銷售,減少經濟損失一萬四千多元,然后再按合同規定解決糾紛。
有時,人民法院處理一件經濟糾紛案件,可以救活一項工程。一次,江蘇某地建一輸油計量站,經港口建設指揮部介紹,計量站和水電設備安裝公司簽訂了安裝工程施工合同。合同規定為計量站鋪設一條三百米的室外給水管道,工程造價一萬九千五百元,施工期限為二十五天,工程所需管材由指揮部提供。結果工期拖延三個多月,經過通水試壓,出現十多處漏水,無法使用。為此引起糾紛,計量站向法院起訴。經法院調查,查明供水管漏水是因指揮部提供的管材屬下水管不能承受送水壓力造成的。指揮部領導向法院承認了只顧本單位處理積壓管材,不顧國家工程質量的錯誤。安裝公司也向法院承認讓不熟練的農民鋪設技術要求嚴格的給水管道,因而不能達到規定的技術要求。在弄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經法庭調解,指揮部立即以合格的管材換回不合格的管材,安裝公司迅速調集熟練工人進行施工,計量站在施工期間提供一切后勤方便,結果僅用十五天時間就全部竣工,經主管部門驗收合格,使輸油計量站及時投入正常的計量工作。
自從廣大農村逐步實行各種形式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以后,基層人民法院審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合同糾紛案件,已成為一項很重要的任務。當前受理的農村承包合同案件,基本上是兩種類型:一種是農村社員(專業戶)和工業、商業、供銷、外貿、食品、糧食、水產、藥材等單位簽訂的各種經濟合同,另一種是農村社員和社隊簽訂的聯產承包合同,這些合同,農、林、牧、副、漁都有。發生這類糾紛案件,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些單位或社隊干部隨意撕毀合同,以致發生糾紛;再一種是有的社員為了賣高價而不履行合同。不論屬于哪一種情況,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在審理中總是通過查清事實,明確責任,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嚴肅性。這對社隊千部和社員群眾是一次很好的法制教育,對促進合同制在農村的推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這也是經濟司法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在生產、流通領域中,有不少由于侵權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這類案件有的是有法律規定的,如海損油污糾紛、商標專用權糾紛、食品衛生糾紛等等;也有的是沒有單行法規規定的,但由于這類損害影響較大,因而人民法院也進行審理。在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屬于環境污染侵權行為引起的糾紛占有很大比重,人民法院近幾年來受理了不少這方面的糾紛案件。如工業廢水流入水庫、農田,把魚毒死了,把水稻、小麥毀壞了。還有一些工業廢氣、廢渣對大氣、土壤造成了污染,影響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妨礙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都需要很好地進行審理。在實踐中,我們感到,有關“三廢”造成的危害,是比較容易覺察的,而對工業噪音造成的危害,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
其實,噪音污染,特別是半夜“機”叫,它對人們的健康危害極大。噪音不僅對周圍群眾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影響,就是在噪音場所勞動的工人同樣也受影響。人民法院對這類妨礙人民健康、危害四化建設的噪音污染案件也依法進行審理。如某市一拉鏈廠二十四臺機器日夜轟嗚,四周居民不得安寧,經多年交涉,未獲解決,因而工廠同周圍群眾關系緊張,引起雙方沖突,廠方兩次被迫停產,損失產值十余萬元。后起訴至人民法院,經調查,噪音超過國家規定標準,不但對四周居民造成危害,同時也影響本廠工人健康。法院認定居民要求合理,依照環境保護法規規定,工廠應該治理。法院以此進行調解,很快達成協議,結果限期分三步進行治理,既滿足了居民要求,又促進了工廠生產。又如某市一絲織廠噪音糾紛案,群眾向人民法院起訴后,經法院調解,提出三項治理方案,即:建造雙層隔音墻,在織布機下墊防震材料;在車間安裝消音設施,使噪音污染很快得到了治理。
審理這類案件,要著重掌握這樣幾點:(一)依照環境保護法規定的“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使工廠切實負起治理污染的責任來。(二)要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因解決這類糾紛案件的關鍵是治理,而治理必然會涉及到技術、場地、設備和資金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才能解決。(三)既要考慮保護環境和群眾利益的需要,又要考慮國家的困難和維持工廠的正常生產。因此,對這類案件必須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有的要遷廠,有的居民要搬遷,但絕大部分還是就地治理,通過采取設備更新、安裝隔音,消音器具等措施,減輕和降低噪音危害,以達到或接近國家有關規定的標準。另外,自從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對外經濟交往日趨頻繁,涉外經濟糾紛案件也日漸增多。人民法院根據涉外經濟法規等有關規定,受理的案件主要有:(一)國內一方同外商在經濟、貿易、運輸中發生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二)外國人或外商在我國從事投資經營活動,在稅務、勞務等方面對我國主管部門的處理持有異議,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三)外國企業、組織之間在經濟、貿易、運輸中的糾紛,發生在我國境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四)外國企業、組織之間在經濟、貿易、運輸中的糾紛,發生在國外,當事人按照書面協議,向我國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法院對這些涉外經濟糾紛案件的審理,維護了中外企業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擴大對外經濟交往,有利于我國的四化建設。當前,人民法院在審理各類經濟糾紛案件過程中,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案件有違法、犯罪行為。這些行為輕則要予以行政處分,重則要追究刑事責任。如簽訂假合同,倒賣經濟合同,以及利用經濟合同買空賣空、行賄受賄等,即屬于這一類。這種利用經濟合同或其他經濟活動進行犯罪的行為,是當前經濟犯罪的一個主要特點,必須給予有力的打擊。
- 上一篇:小議廣東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
- 下一篇:經濟司法的組織與管理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