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產品設計理念及方法
時間:2022-06-02 11:57:14
導語:現代產品設計理念及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各地區人們間的生活方式日漸趨同。充斥在生活中的產品風格差異減小,且更新迭代迅速。造成極大資源浪費的同時難以和人產生情感鏈接。文章結合現狀嘗試從傳統文化的多個方面汲取力量,從人情感訴求的角度去探討產品設計趨勢,以全區域視野做現代化設計研究。努力站在人的角度去定義生活,創造生活。
關鍵詞:文化;傳統;現代產品;設計理念
一、研究背景
我們生活在一個發展迅猛的快消時代,大多產品作為商業資本運作,更新淘汰速度極快。設計缺乏感染力和共情力。這是人們在短期時間內單純追求科技發展帶來技術創新,以及極大的物質豐富下物品使用周期變短的現實狀況。各企業為了迎合市場,實現資本積累,展開單純粗暴的生產方式,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快速的更新換代也讓我們難以和周邊的物品建立情感鏈接。相對的一件不持久的物品也很難承載我們生活的痕跡。造物的本質應該是探索新的生活方式,而現下我們創造了看似無限卻是無差異的產品,并沒有創造出新的生活體驗。因此在豐富的物質面前,人類反而產生了迷茫,無法對過度技術化、物化的社會生活產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認同。由于人們對文化、審美與情感更高層次的人文訴求。愈發重視物品的附加價值,相對的行為、體驗等文化消費比重增加。這是物質進步,在社會的經濟水平發展到較高階段時,人由于意識提高、情感發展后擁有更高審美追求的必然結果。現在看來一項符合現代要求的產品設計,它所需體現出的絕不僅是簡單的作為實用物體的產品本身。而更應該是結合技術的發展對使用者情感多方面展開關懷,對使用場景使用方式進一步的更新探索。[1]
二、現代化產品設計的思考
1.文化與科技發展具有不同步性
文化的傳承和科技的進步不是完全同步的。相較于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方式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延續在人類骨血里的慣性使然,我們的思想行為沒有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現代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高度了,可是我們的文化之路并沒有走得太遠。工業文明帶來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后,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的同時,無差別的甚至想要復制他們的所謂“先進文化”,體現在生活品位和精神訴求上與世界潮流日漸趨同。就全世界主流文明形態的興衰存亡來看,當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形成巨大沖擊后,伴隨的是某方文化的消失泯滅。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們生活相似度大幅提高,夸張來說除去特有的地方語言和文字標記之外,走在上海、東京、紐約等地你感覺不到本質上的區別。這是社會進步的巨大成果,卻是文化多樣性的巨大損失。[2]這種文化上的一致性,會影響本土文化的原創力,動搖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導致自身文化的缺失。就像物種豐富的自然界一樣,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文化的多元碰撞,激發滲透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2.在傳統中汲取養分提升地域特色
而要保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便要到歷史悠久的傳統中去汲取養分。傳統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特色、歷時最久、影響范圍最廣、最有生命力的內容。現代設計的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這一根基。日本民藝大師柳宗理也曾表示“傳統本身即來自創造,好的設計如脫離傳統是不可想象的。”在這一方面中國設計具有極大的先天優勢,歷經五千年的璀璨華夏文明歷史是我們豐富的資源寶庫,靈感源泉。無數先賢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明的奇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技術、審美等因素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多項參考。當然傳統的繼承發展不可一味的拿來主義,繼承自身傳統,一定要進行現代化改造,必須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提煉優點和特色保持創新能力,才能延續歷史命脈。[3]
3.跳脫出“以實用功能為主”的設計思維轉變
工業設計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質量,所以產品設計的前提需要了社會心理發展傾向和發展趨勢。早在二十世紀高技術風格過于重視技術和時代體現,展現出的冷漠和缺乏人請味遭到非議后。設計師們就開始意識到要適度將高技術轉向高情趣,用人文和趣味的設計語言代替純粹技術的表現。“孟菲斯”集團就產品的功能表示“功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生命的、發展的,他是產品與生活之間的一種可能關系。”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技術成熟在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相應地讓產品復雜化,加深人們的使用挫敗感和畏懼心理。所以值得思考的是,為匹配新時代使用者的多方需求,僅關注實用物本身的設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嘗試擴大產品“功能”定義的邊界。讓產品跳脫出實用功能,更加關注情感、精神和文化內涵。讓一個產品不僅作為一個實用物,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情感符號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
三、設計方法初探
1.新技術下全區域設計觀念
讓產品設計延續中國文化,帶有中國氣息,但它絕不應該只是針對中國這一片大陸的設計。只有具備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普世價值,引起各種族的情感共鳴,才能最大限度地受到受眾的認可,設計作品才能在流通中有機會,作為文化輸出的符號彰顯設計者自身的民族特色。在更大的范圍上去看待文化差異問題,好的產品會說話。意圖清晰,造型語義明確。我們應努力讓中國文化嵌入到設計中,做整個跨文化的理念統籌,尋求突破性的設計方案。另外工業生產經濟全球化以后,由于技術的提高和規模經濟的形成,產品的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得以普惠更多的使用群體。人們有條件享受物質的豐富,且智能化的今天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物聯網,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志在滿足每一位用戶的喜好。標準件的增加,定制化服務也得到了更多的青睞。一方面其更適配于個人的使用情況,更重要的是定制化更能彰顯個性和個人品位。[4]這些都是新時代新技術發展饋贈的禮物,立足于此以人為本做設計是我們設計師的機遇和挑戰。
2.傳統元素提取的五個方面
當下基于傳統的設計物時常出現嫁接生硬或只是對傳統形式的簡單模仿和套用,高端產品少,技術含量低,缺乏對參照物本身蘊含的精神理解。將傳統文化注入產品設計中,不簡單是將中國元素形式化的疊加到設計中,更多的應該是將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融合體現。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突破聯想,即思想內核,文化成因,技術工藝,材料地域,審美情趣。思想內核是設計行為的源頭,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必然離不開孕育它的社會文化語境,即跟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息息相關。比如在中國俗語中“傳統”還有保守含蓄的意思,相較于西方國家的熱情開放,含蓄溫婉是中國人的一項特質。西方重寫實,東方重韻味,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寓意手法在藝術設計作品中屢見不鮮。另外中國自古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即特定的地域風貌會孕育出特定的生活習慣和賴以生存利用的技術手段。比如中國的傳統美器——漆器,其工藝的發展精湛的先天因素是中國的地理位置適宜產出優質漆樹。還有自古代表文人氣節的竹子,與其相繼產生的竹編工藝等也是文化智慧的結晶。審美情趣便是前四個方面綜合影響下的考慮到人的情感訴求的適人化要素,涵蓋形態、色彩、計理等因素的考量。現代設計應從以上幾個方面深度剖析傳統文化的內涵,不是單純的將其符號化運用,要從精神層面延續展開設計創作。
3.開啟生活、文化、趣味元素的注入
設計物本身除去實用功能兼具文化功能,作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包含著信息傳遞和啟蒙教化的功能。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就表示過,文化行為準則由知識結構、一般規則和信息組成,其以基礎模式存在我們的思維意識中,主要用于解釋情況并指導人們的行為。文化就像是設計之樹的土壤,提供養料進行設計輸出以后所結出的美麗花朵,最后終將循環往復化作落紅成為文化土壤中的一部分。市場全球化的今天,想在世界舞臺上保有一份特色,本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競爭力量。與文化相關的情感體驗研究卓年遞加,文創產業形式多樣,各路聯動聯名設計已然成為一種潮流趨勢。文化因素對消費者的情感影響比重加大。如何立足于本土文化對新式生活展開嘗試和探索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如果說帶有人文情懷色彩是生活的基調,那么激情、創新、驚喜、幽默感就是生活的調味劑。前有青蛙公司倡導的“形式追隨激情”以文化、激情和實用性來定義產品,后有菲利普·斯塔克在談起設計中提到提供意外的新奇和引導用戶去開啟發現產品與生活對話的重要性。有趣的人在交友中容易獲得青睞,有趣的產品也是如此,作為生活的調味劑一點點幽默和不損傷基礎功能的趣味可以讓產品更亮眼。阿姆斯特丹機場的時鐘,由于荷蘭是風格派的發源地,身著藍色工裝的機場工作人員拎著紅色的水桶手拿黃色抹布,跟著時針的腳步清理時鐘設計兼具文化和趣味性,讓人印象深刻。設計的目的是人們能夠更好地生活,所以設計產品的本質是營造與產品有關的一系列生活方式。設計前期設計用戶旅程圖的目的便在于此。菲利普·斯塔克關于其榨汁機有過這樣的講話“我的榨汁機,不應該用來壓榨檸檬,他應該用來啟動談話。”產品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4.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不能割斷文脈的傳承延續,當然也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舊拒絕外來文化的輸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國文明一定有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地方。但在引進外來先進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將其進行本土化改造。這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重要環節,當然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匹配本民族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鄰國日本與我國文化同源,在本土化改造和傳承文化方面的雙軌制度均值得學習借鑒。東方智慧講究和而不同,從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傳入和發展便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具有的強大包容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設計出令國人驕傲的中國產品。
四、結語
具有文化性質的創意產品更能賦予產品體驗感受,能創造出獨特的情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傳統文化的介入是為新技術注入靈魂,古為今用讓傳統得以新生,設計過程中應當不斷過濾和提煉前人的智慧,使其能夠適應現代設計的審美要求,做具有時代感的設計。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到恰當、合理的繼承與發展。合理利用時代新技術,新理論的寶貴成果,深入俯察人們的生活方式,關注情感需求做有溫度、有文化情懷、精致、有趣的產品設計。
參考文獻:
[1]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9.
[2]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102-104+107.
[3]柳冠中.設計是“中國方案”的實踐[J].工業工程設計,2019,1(01):1-8.
[4]張澤鑫,賀佳,尾方義人.民主設計在智能工業生產下的新發展方向[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2(11):87-89.
作者:金彥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 上一篇:后工業衰落與社區藝術發展的聯系
- 下一篇:村級管理在新農村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