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創新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10 02:58:05

導語:初中語文創新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創新設計論文

摘要:預設是教學的必備要素。教師只有科學預設,才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預設這一方面出發,精準把握學生認知角度,激活學生思維,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設;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預設就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礎上設計、規劃教學方案。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關注學生實際需要、準確把握教材、落實三維目標。這樣才能體現出預設的科學性、實效性,也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一、精煉目標,切準學生認知角度

開展課堂設計時,首先要從教學目標的設置著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著手,使三者相互融合,互相滲透,促使學生創造力和語文素養不斷得到提升。”教師只有設計好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針對性[1]。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不能用“了解”“認識”“領會”等詞語,因為這些詞語較抽象,針對性較差,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具體的指導性。教師要使用“準確寫出”“流利背誦”“準確默寫”等形象而具體的詞語。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你學到了哪些知識?達成了什么學習目標?”學生回憶并思考。在學生的回憶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春》一樣,《濟南的冬天》也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學習這篇文章,你要達成哪些學習目標?”學生紛紛討論。如有學生說:“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濟南冬天的美景。”教師事先已經制定好了教學目標,但沒有展示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研究制定。學生從自身認知角度出發制定教學目標,保障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學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設計教學目標就是這種前瞻性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教學需要適時調整。

二、創新講授,升級學生學習動機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授課內容決定授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采用自主發現、案例教學、體驗互動、討論交流等方式,豐富教學形式,創新講授方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控制好課堂進程。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文中的人物:“本文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厘清文中人物關系。接著教師分配角色,學生開展角色表演活動。在活動表演中,學生體會人物心理、情感,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活。教師沒有按照常規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講解,而是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觀看完表演后,思維已經被激活。教師順勢讓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學生一邊討論,一邊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深入挖掘文本內容。這樣的授課方式,既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又升級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和助推器。如果學生學習欲望強烈,其神經就會處于高度集中狀態,思維更加活躍,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也更強。要想喚醒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必須創新講授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文本內容,最終實現語文教學高效化。

三、引導體驗,拓展學生發展域度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語文課上,許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不夠具體、明確,學生不知道該學什么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引導不到位,導致學生的思考是茫然的、低效的,無法解決學習任務。楊絳先生寫的《老王》,講述了老王身處社會底層卻有著金子一般的心,呼吁社會關注身處社會底層的不幸者。在深入探究文本內容時,教師由最后一句話“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既是作者發出的感慨,也是她對社會發出的呼吁,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大部分學生無法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時,教師對句子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愧怍’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幸運的人’是指誰?‘不幸者’又是指誰?”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學生能夠輕松解決。接著教師繼續引導:“為什么說‘我’是幸運的?又為什么說老王是不幸的呢?”說到這兒,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愧怍?僅僅是她一個人感到愧怍嗎?”借助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在解決問題時,教師打破固有思維,由一個難度系數較大的問題著手,開展引導點撥。學生逐步了解問題實質,輕松解決問題。語文教學是一種體驗式教學。從根本上來講,學生學習活動就是自我感知的過程。這種感知和體驗是無法代替的。學生在感知和體驗中生成新的認知,情感升級,學生發展思維和域度得到拓展。

四、優化任務,達成學生學習結果

預設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必備要素之一。教師要具備教學敏感性,因勢利導,優化問題設計,促使教學任務具體、可操作。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設置了多個問題,課堂教學陷入“滿堂問”。學生在教師的各種提問中奔波,學習效率低下。教師設置的問題和任務必須優化,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有的教師喜歡向優等生提問,忽視中等生和后進生。這樣的任務設置注定是低效的、不科學的。教師在預設學習任務時,必須首先把握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設置學習任務,這樣才能達成學習結果,實現教學生成。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教師設計學習任務時,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尋找問題切入角度,優化問題設置。在學習《社戲》時,初讀感知文本內容后,教師設計這樣的思考任務:什么是社戲?作者為什么要去看戲?平橋村為什么是我的樂土?作者看戲遇到了什么波折?我所要看的戲真的那么好看嗎?文中敘寫了我與小伙伴們的哪些趣事?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迅速思考并逐一回答。很顯然,教師設置的教學任務看上去沒有多大難度,但很有吸引力。這些任務難度系數不同,適合全體學生學習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這就說明任務設計是成功的。教師設計的任務貫穿整篇課文內容,學生解決完任務后,對文本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在預設任務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在學力基礎方面和興趣點方面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喜歡自己思考問題,有的學生喜歡借助集體討論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學習個性著手優化教學任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預設體現了教學的前瞻性和系統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需要設置教學目標,精準把握學生認知角度。初中階段學生,思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教師要打破傳統講授方式,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講授新課;同時,引導學生進行體驗交流,激活學生情感。借助教學預設,教學過程更加順暢,教學效果也比較突出。

[參考文獻]

[1]徐偵.讓預設與生成共同呈現精彩的語文課堂[J].語文天地,2017,(6):21.

作者:吳益群 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九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