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域文化工業設計創新能力初探

時間:2022-07-04 08:38:06

導語:石油地域文化工業設計創新能力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油地域文化工業設計創新能力初探

摘要:石油地域有其獨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處于這種背景下,如何讓工業設計在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初步探索。開展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創新思維培養模式,探討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舉措。指出了創新實踐能力訓練的方向和著力點,為促進石油高校工業設計教學和地方產業的結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石油地域文化;工業設計;創新思維;設計實踐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制造”正在逐步向“中國創造”轉變,工業設計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朝陽產業,國家和企業越來越重視工業設計[1]。工業設計的核心本質是創新,工業設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尤其在石油地域文化背景下,創新實踐訓練如何開展,在工業設計驅動地方產業方面如何發揮作用,是所有身處油城的設計人應該思考和探索的。

一、石油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體現在韋伯理論當中,是在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且傳承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所反映的是傳統積淀形成的地方特征、地域特色,甚而更廣范圍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2]。大慶,作為石油能源城市,歷經累積和沉淀,形成了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從地理環境來看,大慶地處北方,北方地域的博大與壯闊,黑土地人的粗獷豪放、雷厲風行,這些都將成為該區域地方文化的特點和組成基礎。從民族組成來講,大慶為石油大會戰時期形成的工業移民城市,人員組成民族多樣化,這就決定了其文化特征呈現出多元性。從經濟類型來看,大慶的主要經濟是石油,隨處可見的“磕頭機”、鉆機井架結構、油氣管道、化工塔罐等構成了油田特有的地域物質文化景觀,并逐漸成為大慶所特有的城市符號和形象特征。從精神文化來看,伴隨大慶油田誕生的是鐵人精神,“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是一個時代的符號,激勵和鼓舞著石油工人,新老鐵人輝映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苦干實干”為石油精神的靈魂所在[3]。這種長期形成的石油地域文化,也必將驅動具有地域獨特性的文化產業,其中,工業設計如何發揮驅動作用,是亟待生活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設計人思考的。

二、工業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思考

工業設計創新能夠驅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是說如果在工業設計角度通過創新方法與革新技術,能夠在現有地域文化產業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產品[4]。處于具有石油地域文化背景的高校開設工業設計課程,其教學觀念和創新思維培養模式也應隨之有所轉變,或者可以說應在不斷思考中摸索前行。(一)加強實踐教學,與地方產業相結合,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工業設計是一門應用科學,如果失去實踐的依托將不具備存在的價值。從驅動地方產業的角度,可以和地方產業結合,找尋工業設計的切入點,讓學生進行實踐訓練,鼓勵參與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整理國內外石油工業產品案例,分析討論其優缺點,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基于任務驅動式教學,激發創新動力。任務驅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項目任務方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之間可以獨自完成,也可以組成工作小組,師生之間根據方向確立具體任務,由學生自主探索完成,而教師是整個任務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三)利用多學科優勢,組建跨學科合作團隊,改善創新思維的非線性機制。設計所面臨的課題往往涉及到機械、電子、結構、材料等,屬于多學科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設計的最終完成所要求的知識已遠遠超出設計自身專業知識的范疇。要想更加有效、全面地完成設計課題,利用多專業優勢,以工作小組為團隊創建跨學科合作,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各小組成員可以從不同專業領域、不同角度發散不同的思考方向,往往不同專業對同一設計問題的交叉換位思考能帶來新的突破[5]。

三、石油地域文化背景下工業設計實踐能力的教學嘗試

身處油城,隸屬于石油高校,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我們擁有石油的傳統、對相關領域相對熟識、產品調研便捷等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在實踐能力訓練時多方探索,盡可能地嘗試和地方產業相結合。(一)結合地方經濟,設定選題范圍。設定選題范圍是進行設計實踐能力訓練的關鍵,直接影響著設計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質量和效果。選題一方面要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地方區域特點,這樣的實踐活動就不會局限于假設性的虛擬課題,學生參與進來才會更有針對性和積極性。因此我們開展設計實踐能力的訓練,圍繞地方石油產業,選題可以從石油裝備(或設備)本身著手,進行相關的改良設計,也可以從石油文化傳承角度出發,進行日常用品的再設計,等等。所謂石油裝備(或設備),是指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或者石油煉化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裝備、工具或者配件等。產品品類繁多,目前現有的這些石油類產品大多數還是以實用為主,以能滿足其基本功用的機械面孔出現,在人-產品-環境的協調和機械美學等方面的考慮還有可改進的地方,有很多設計點或設計改良的地方可供提煉或挖掘。另一方面,“石油”本身有著多元的文化內涵和形象特征,如何把其典型視覺形象提取出來并轉化為視覺語言,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關鍵。從“石油元素”中提煉典型形象符號創造性地應用于其他產品中,不僅要從相對獨立的元素入手,還要從物質、造型、精神三個層面進行深入剖析,力求能夠還原和傳達完整的石油文化內涵。當然,具有石油特色區域的城市紀念品也是其中可供設計的一大品類[6]。除此之外,石油行業的品牌形象宣傳等也可以作為訓練項目的著眼點。最終在開展的實踐能力訓練課程上設定2個選題范圍:(1)石油裝備(或設備)的改良設計;(2)石油元素符號在其他產品上的應用。(二)開展設計調研,確定設計定位。根據上述2個選題范圍,開展設計調研。圍繞石油裝備的改良設計,從鉆井工人的衣食住行展開調研,發現對于鉆井作業,搬家是其中比較繁重的一個環節,尤其大慶鉆井,多數都是淺井,搬遷頻繁,五六天搬家也是常事,工作、生活用房不宜采用永久性建筑用房,即便是可移動野營房,其搬家工作量也是非常繁重的。從降低鉆井搬家工作量的角度出發,把鉆井野營房作為切入點,深入調研研究現有產品的結構特點和使用者對其實際需要,最后定位為一種可折疊、空間可擴展的便移動式鉆井野營房,期望通過結構的巧妙設計來實現野營房的體積變化以及組合使用,并能實現空間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圍繞石油文化,剖析其文化內涵:從石油的微觀結構來看,主要化學成分是由碳、氫原子構成的烴類化合物,其中C6H6苯環是最基本的芳環;從外觀形象符號來看,抽油機、井架是石油鉆采的物化載體,在石油石化基地,隨處可見抽油機、高聳的塔架結構,這種造型最為典型的同時也最易引起人們共鳴的形象符號;從內在所體現的精神來看,“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石油精神的核心,“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石油戰線的具體體現。從上述幾個層面深入剖析石油文化內涵,提煉設計元素,最后定位為“基于石油元素的文具產品設計”這個方向,期望用以傳承石油文化、發揚石油精神,喚起消費者的興趣和城市記憶。(三)設計展開,最終效果體現。1.在鉆井野營房的設計中,采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按功能將內部空間分成若干模塊,在結構上將折疊結構和翻轉結構應用其中,拆裝運輸時通過結構的折疊和翻轉縮小體積,使用時內部空間增大,頂棚采用落差式堆疊,如圖1a所示,側面墻體也采用折疊結構。在箱體底部主要承重部分加入可升降液壓缸,這樣可以減少運輸過程中吊車的介入,另一方面底部的可升降液壓缸可以適應不同的地勢,畢竟野外不可能總是平坦的地勢。最終效果如圖1b。這個方案的提出需要有結構機械方面的考慮,內部空間的優化利用和舒適性、局部細節的人性化、人機工程學方面也需考慮,還有待斟酌和深入挖掘的地方,是工業設計應用于石油產品的一個嘗試,旨在實現石油產品的再設計。2.在文具設計上,設計了一款可置物膠帶架。在造型上,外部盒體采用芳環的六邊形和烴類的雙鍵形象,形狀為不規則六棱柱,膠帶架部分造型源于落日下的抽油機,軸體部分為抽油機驢頭造型,鏤空部分為油滴形象,下部支撐部分為抽油機塔架。功能上,可實現3種功能:1)作膠帶的支撐架;2)回形針等收納盒,主體內部一側內壁上附有磁鐵,便于收納;3)名片夾,主體內部另一側作斜面處理,在擺放名片時呈階梯錯位,便于識別和拿取。色彩運用上,采用了黑黃配色方案,黑色是人們意識形態中的石油顏色[7],黃色來自“黑色黃金”中的“黃金”寓意。材質上,采用磨砂質感的塑料,與配色方案呼應,彰顯踏實、低調的風格特點,也寓意喚醒人們對石油不可再生性的警戒。最終效果如圖2,從而實現了外在形象傳播和內在文化傳承的目的。結語綜上述,改變工業設計的原有教學觀念和探索創新思維培養模式,對推動地方產業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盡管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但在實踐操作層面還有很多問題丞待解決和思考,同時更需要多方協作達成教學改革的共識。旨在通過本研究,為促進油城文化產業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柳冠中.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結構機制思考[J].設計,2013,194(10),158-163.

[2]隋琳.關于大慶油田地域文化建設的思考[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1):28-30.

[3]趙健.關于今日設計教育方向的思考——地域性與當代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曹陽,楊洋.基于工業設計的地域文化產業創新研究[J].包裝工程.2015,36(22):104-107.

[5]張俊浩.工業設計教育中創造性思維的探討[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3):116-119.

[6]饒倩倩,許開強,李敏.“體驗”視角下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研究[J].設計,2016,240(9):30-31.

[7]肅寧.驚心動魄的石油萬象圖-讀《石油的顏色》[J].中國石油企業,2015,(366):121.

作者:劉金梅 趙婷 李炳萱圜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