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評價邏輯模型研究
時間:2022-11-20 08:52:45
導語:服裝設計評價邏輯模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服裝業的發展要求對服裝設計成果進行評價以加強設計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提高設計判斷與決策的科學性與客觀性。首先對服裝設計評價的工作基礎、工作機制進行分析,提出了服裝設計評價的認識過程邏輯模型與工作基本過程模型,明確了與此模型配合的服裝設計評價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服裝設計評價體系的基本構成,建立了服裝設計評價活動過程的邏輯模型。通過上述分析與基礎模型的構建,最終構建了服裝設計評價體系的邏輯結構模型。
關鍵詞:服裝設計;評價體系;流程;邏輯模型
國外的科學評價始于20世紀20年代,以美國為首,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丹麥等國都開展了科技評價活動。當前國際科學評價活動表現出系統化、制度化和常規化的趨勢。美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韓國和馬來西亞等國都制定和頒布了科學評價法律法規[1]。目前,我國對產品設計評價越來越重視。相對于其他產品設計評價研究,服裝設計評價研究起步較晚。服裝設計評價可使設計與目標消費者所想所需保持一致,明確設計目標,提高效率,降低設計成本。加強設計控制,并建立客觀有效的設計評價體系,可增強服裝設計決策的科學性與產品控制的穩定性。構建服裝設計評價的邏輯模型是進行服裝設計評價體系研究的基礎。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分析設計評價活動的工作過程,確認服裝設計評價工作流程,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了設計評價工作。
1服裝設計評價邏輯模型構建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服裝設計評價是一項目標明確、過程清晰、內容詳實的工作,從認識論的角度對其進行理論分析,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工作過程進行分析,將兩者結合可構建服裝設計評價體系的邏輯模型。1.1服裝設計評價的認識論分析。評價在本質上屬于認識,具有認識的一般特性,但評價又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一般認識所不具備的特點。因此,評價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即價值認識活動[2]。評價在本質上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3]。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基于對事物的認識。正確、客觀與全面地認識事物使人們能夠進行正確的評價,做出準確的判斷。服裝設計評價是針對服裝設計進行評價的一項活動,這項活動的開展與進行基于人們對服裝設計的認識。認識和認知是不同的概念,認識強調以實踐為基礎,以外部現實為對象,以能動反映為內涵。認知基于心理學角度,以獲取知識為目的。心理學認為:具有認知功能的認知主體在對認知客體的認知活動中需經歷經驗、理解、判斷、抉擇的過程。認知不強調實踐基礎和能動反映。認知功能包括感性功能和理性功能,感性功能主要指人的生理感受,理性功能指人的理智和意志。人在進行上述認知過程中的經驗過程是人的五官接觸認知對象而產生的感覺,理解是對認知對象的理解,以判斷對認知對象的理解是否符合事實,對已作出的判斷進行取舍與衡量,從而作出最終決定。因此,服裝設計評價活動的認識過程見圖1。評價活動的認識過程自左向右進行,分為認知———評價———預測/決策3個階段。在認知階段,服裝設計評價活動的主體(設計師/經銷商/消費者)作為認知主體對客體(服裝設計稿/樣衣/成衣)進行認知,此時的設計評價活動客體即認知客體。認知主體對認知客體產生包含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綜合認知。在認知基礎上,評價活動的主體根據擬定的評價標準對評價活動的客體進行測度與價值判斷。由于得出的價值判斷不可能涵蓋評價客體的所有方面,所以對基于各價值判斷之間具有的確定的邏輯關系進行價值判斷展開,從一定的價值判斷邏輯推理出另一些價值判斷,這是一個評價推理過程。在這一階段,評價活動的主體身份為評價主體,評價活動的客體身份為評價客體。綜合評價后進入評價決策階段,主體根據評價目的對客體做出價值預測或決策,得出基于評價主體的個體認知的設計預測/決策。此時評價活動的主體身份為決策主體,評價活動的客體身份為決策客體。從圖1可以看出,對服裝設計評價活動的認識過程按階段順序進行,層層遞進。感性認知是第一步,是后續過程的基礎和起點。1.2服裝設計評價的流程分析。服裝設計評價是有組織按步驟進行的活動,其工作流程見圖2。在圖2的流程中,服裝設計評價活動的開始是由評價發起者組建評價工作團隊(確定評價組織者),確定評價對象,在領會價值主體意圖的基礎上明確評價目標和評價目的。隨后由評價組織者進行評價相關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篩選合適人員組成評價小組(召集評價者),根據評價目標與目的確立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小組根據評價目標和目的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先后進行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時協調各方面關系,然后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經過對評價結果的多項比較、分析后,撰寫書面評價結果,提交發起者或主辦方。該流程適用于服裝設計項目的各階段設計評價。從立項評價到設計過程中的階段評價,再到設計完成后的績效評估均可使用。在該流程中,包含評價發起者、評價組織者、評價者3類人員。評價發起者是服裝設計評價活動的提出人,如:服裝企業、服裝大賽主辦方等。評價組織者是整個評價活動的核心人員,是由評價發起者指定的設計評價活動的專業操作人員,如:評價機構、咨詢公司、高校研究機構等工作人員。評價者是評價活動的主體,由組織者篩選確定。在設計評價活動中,評價者的身份根據評價目標和目的確定。例如:以設計大賽為目的,評價者主要由業內專家、知名設計師組成;以設計項目進行中的階段性評價為目的,評價者主要由設計師、銷售人員組成;以服裝品牌的市場預測為目的,評價者主要由目標消費者組成。
2服裝設計評價邏輯模型的構成
在上述理論與實踐研究基礎上,構建服裝設計評價的邏輯模型,見圖3。該模型由可行性支撐與評價過程構成。可行性支撐包含理論基礎和環境基礎。評價過程包含評價前期、評價中期與評價后期三部分。2.1可行性支撐。該模型的可行性支撐包括評價活動得以進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包含服裝設計理論、基于現代心理學的認知理論、評價理論、統計學、感性工學及其他理論。在該模型中,這些理論主要由設計評價組織者使用,因此該模型要求評價組織者是掌握設計理論、認知理論與感性工學理論,能夠運用評價理論和評價方法進行評價過程組織及數據分析的專業人員。實踐基礎包含評價時間、評價空間、評價人員與評價經費。評價時間是評價活動的起止時間及所需時長,由評價發起者提出,經評價組織者預估后確定。評價空間是評價活動進行的地點與場所,包括評價測試所需的相關設備等。評價人員包括評價發起者、組織者、評價者三類。評價經費是評價活動得以進行的經濟基礎。實踐基礎所包含的因素對評價活動的開展、進行以及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經費充足、時間許可的情況下,評價發起者可邀請更專業的評價機構作為組織者,組織更多的評價者參與評價,樣本量越大,有效數據越充分,評價效果越好。2.2評價過程。在評價前期,首先由發起者根據需求與預算尋找并確定合適的評價組織者,與組織者根據評價對象共同確定評價目的。然后,組織者運用設計理論、認知理論與評價理論制定評價標準、建立評價體系與評價指標體系,設立評價參照。這一階段工作由發起者啟動,組織者確定“評價確認”與“評價設定”的各部分內容并獲得發起者的認可。同時,組織者在本階段完成評價者的召集,對評價者進行簡單的評價培訓,使其了解評價進行的過程、方式及可能涉及的儀器使用(如眼動儀、壓力測試儀等)。在評價中期,由評價者根據自身的評價認知進行評價判斷與推理,作出基于自身認知的個體評價決策/預測。評價方法由組織者確定或與發起者協商后共同確定。這一階段由評價者(即評價主體)針對評價對象(即評價客體)進行,是獲得基于個體認知感受的評價數據的核心階段。本階段以評價者為主,發起者基本不參與,組織者進行人員安排、現場組織協調等輔助性工作。在評價后期,評價組織者回收整理問卷與測試數據,匯總評價者的個體決策,應用感性工學、統計學及評價理論等相關知識進行科學分析,根據實際需要分別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兩者結合的綜合分析法。最后由組織者撰寫評價報告,提出評價結果,給出整體評價決策/預測建議,提交評價發起者。
3評價模型的應用
服裝設計評價以評價主體為核心展開,模型凸顯了評價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評價模型的應用見圖4。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1)確定評價對象。由評價活動的發起者、投資者或評價政策制定者提出評價客體。(2)組成評價小組。由發起者、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及其他相關者尋找專業人員與機構作為評價組織者組成評價小組。評價發起者提出評價目的和目標,評價組織者在獲取價值主體、價值客體及相關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對這一目標和目的進行明確,以便于之后準確開展評價工作,避免評價發生方向性錯誤。評價組織者使用評價知識庫界定評價屬性標值,包括:相關理論、感性數據庫、評價歷史案例、評價體系、評價方法與評價參照系等。與此同時,確定評價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3)確定評價主體。由評價小組召集、篩選、確認評價者(即評價主體),對評價者進行評價培訓,使其了解評價與方法過程。(4)進行綜合評價。由評價者對評價客體進行評價,給出評價數據和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對客體綜合評價時,評價組織者為其設置評價參照系。如:以選拔為目的的設計評價將以往的獲勝者作為評價參照系;以預測為目的的設計評價將曾經的成功預測作為評價參照系。參照系為評價主體提供有效坐標系,使評價主體的工作控制在可靠范圍內。(5)評價分析。由評價小組對評價者給出的數據和內容進行分析。在提出評價結果的工作中,根據評價知識庫對評價結果進行比對。知識庫內容越豐富越好,并需要對知識庫定期更新以保證其時效性。(6)提出結論。由評價小組作出完整的評價結論提交給評價活動的發起者。
4結語
本文的邏輯模型概括表現了服裝設計評價活動所需的支撐系統、評價活動的過程、評價活動的人員以及評價活動的理論與方法之間的邏輯關系。該模型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服裝設計評價,服裝設計大賽參賽作品評價、企業內部階段性設計評價、面向買手與商的新品樣衣評價以及面向消費者的成品設計評價均可使用。
參考文獻:
[1]曹晟,田大山.美國科技評估立法實踐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6):61.
[2]馮平.評價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3]弗•布羅日克.價值與評價[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8.
作者:馮利 胡偉達 單位:1.東華大學 2.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
- 上一篇:現代信息技術在院校教學中應用效果
- 下一篇:信息技術與政治學科教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