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品牌專業思路和策略
時間:2022-11-20 08:59:47
導語:服裝設計品牌專業思路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形成了清晰的品牌專業創建思路,采取有效的創建措施,下游以就業與招生、日常教學管理與規范、中高職/專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為支撐,夯實基礎謀生存,上游以“品牌工程”為重點,鑄品牌、求發展。與名企、名校、名師協同,突出服裝設計拔尖人才的培養,以點帶面、以強帶弱,創建服裝設計品牌專業。
關鍵詞:服裝設計;品牌專業;協同培養;名師引領;拔尖人才
一、服裝設計品牌專業建設背景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蓬勃發展,高職教育的理念以及人才培養規格和方式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粵府〔2015〕12號)等文件精神,廣東省教育廳于2015年9月啟動了“十三五”期間實施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建設計劃。2015年,廣東省確定了26個專業為第一批省高職教育一類品牌專業建設點,126個二類品牌專業建設點;2016年,確定了7個專業為第二批省高職教育一類品牌專業建設點,63個二類品牌專業建設點,并明確了建設目標[1]。2016年5月,廣東省教育廳在《關于做好第一批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粵教高函〔2016〕114號)中明確指出:應始終圍繞一類品牌專業“全國領先、世界有影響”、二類品牌專業“特色鮮明、全省一流”的建設總體目標,注重統籌規劃、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2]。我校(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獲得了廣東省教育廳第一批二類品牌專業建設立項[2]。
二、創建服裝設計品牌專業的思路與措施
筆者從事服裝專業教學多年,對于服裝設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逐漸形成了清晰的思路:下游以就業與招生、日常教學管理與規范、中高職/專本一體化人才培養為支撐,夯實基礎謀生存;上游以“品牌工程”為重點,鑄品牌、求發展,并在我校開展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創建品牌專業主要采取以下五個策略:(1)與名企協同培養;(2)與名校協同培養;(3)與名師協同培養,創建名師工作室;(4)強師工程,構建名師引領的教學梯隊;(5)突出服裝設計拔尖人才的培養。圍繞這五個策略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點帶面、以強帶弱,使我校服裝設計專業建設循序漸進、穩步推進。1.與名企協同培養與服裝名企合作協同培養人才。名企具有產品典型、設備先進、技術代表行業最高水平等特點,利用名企的技術、管理、設備、前沿課題等優勢,把企業的國際化標準嵌入教學,構建融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的項目化課程體系,促進了標準引領教學,提升了師生眼界和水平。學校為企業提前輸送優秀的技術與人才,與名企共同成長。(1)在佛山市南海NO.1實業有限公司設立實踐教學基地。佛山市南海NO.1實業有限公司是我國服裝行業的重點企業,服裝百強企業,世界十大品牌服飾的生產加工及出口基地,中國明星企業(產品獲“中國十大名牌襯衫”“全國西服優等產品”稱號),國家西服、襯衫標準參與起草單位。我校服裝設計專業在該公司設立實踐教學基地,采用輪流頂崗的方式,實施“1+0.25+1.25+0.5”或“1.25+0.25+1+0.5”教學模式,在二年級和畢業前推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2)采用輪流頂崗實習方式。我校服裝設計專業每年有8個班級的學生輪流到佛山市南海NO.1實業有限公司進行為期8周的頂崗實習,8個班學生分為4批,分別于第三、四學期下廠實習,每批實習半學期。7年來已有56個班近2500名學生參加頂崗實習。2.與名校協同培養國內辦學水平居前列的院校大多與國內外名校有著較為密切的合作,服裝職業教育走在前列的院校也都與不同的標桿學校有著密切的合作與交流,這對學校的專業建設、師資培養、教學水平等具有促進作用。我校服裝設計專業與國內外名校開展了以下三個層次的合作:(1)與國際名校開展全方位合作。我校服裝系于2017年4月與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簽訂協議,邁出了與國際名校合作的步伐。通過互派師生交流學習,共享招生資源,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舉辦服裝展演,向對方輸送優秀學生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教學。(2)與國內本科名校合作,打通高職/本科人才成長和上升的通道。2013年我校與廣州美術學院簽訂了專科/本科相溝通協同培養藝術設計、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協議。2013年11月,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高職/本科相溝通班正式開課,實施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職/本科連貫培養,打通高職/本科人才成長和上升的通道,系統設計和制定高職/本科銜接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3)與優質中職名校合作,開展中職/高職銜接人才培養。2012年起,我校與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等4所中職學校開展“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系統設計和制定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并對銜接的中職學校開展“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中高職銜接’專項培訓”。實踐證明,與名校合作協同培養人才,有力地提升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品牌專業建設。3.創建名師工作室與名師合作創建名師工作室,協同培養人才。筑巢引鳳,聘請服裝界名師,建設服裝設計(男裝、女裝、禮服等)工作室、服裝樣版工作室、皮具設計工作室,吸納優秀學生參與到工作室的運作中來,面向產業進行社會服務,打造具有高職特色的項目化工作室實戰式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服裝設計拔尖人才的培養。工作室的成立打造了三大平臺,即服務平臺、項目化教學平臺、導師制人才培養平臺,使教學、科研、服務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突出特色,引領技術,彰顯水平。如我校與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李曉燕、林資含等合作成立的女裝設計工作室,在長江基地和舞蹈家楊麗萍的服裝設計師合作創建了民族服裝設計工作室,為教師和優秀學生搭建了極好的專業實踐和服務社會的平臺,也為品牌專業建設提供了對外的窗口。4.實施強師工程,構建名師引領的教學梯隊教師作為專業建設的主體,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直接決定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質量。主要采取以下三項舉措:(1)梳理教師隊伍,組建教學團隊。根據廣東省服裝產業特點、市場需求和服裝設計類別,建立男裝、女裝、童裝、職業裝、針織服裝、皮草服裝、禮服、現代服裝工程設計等教學團隊。(2)建設教學團隊,實施強師工程。每個團隊構建名師引領的“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師”教學金字塔梯隊,突出專業帶頭人的培養,使其發揮領頭羊效應,形成“隊隊有名師、人人有專項”的局面。(3)采用內培外引的方式建設教師隊伍。通過參加高質量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同時引進和聘用高水平的專兼職教師,為教師隊伍注入強大的力量。5.以賽促教,突出拔尖人才培養每一所學校都有專業素質相對突出的學生,通過特別培養與挖掘,使其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批學生對學生群體產生的示范帶動力、對學校產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在學生培養方面重點抓先進和后進兩頭,利用馬太效應,在保證教學秩序穩定的前提下,想方設法給上游學生提供更多資源,突出對拔尖學生的培養。同時,加強對下游學生的管理和引導,以逐漸減小這部分學生的比例,避免破窗效應,提升學生群體的培養質量。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推手,把各級各類賽項系統地納入項目化專業教學和人才評價體系。通過不同層級的選拔和訓練,優質學生一層層凸顯出來,能力也一級一級得到提升。主要組織學生參加四類大賽項目:(1)學校組織的基礎賽項。每年系部組織各類課程作品評比、服裝設計大賽、服飾品大賽等。(2)全國紡織服裝職業技能大賽以及廣東省選拔賽。從優秀學生中選拔一部分人組成職業技能競賽團隊,采用項目化、導師制培養,優勝者取得參加省賽的資格,最后勝出者代表廣東省參加國家賽事。(3)全國各類服裝設計大賽。要求全部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選擇參加全國各級各類服裝設計賽項,根據大賽的類別和教師的強項分別安排輔導教師,學生的專業技能在踴躍參賽中得到反復訓練和提升。(4)畢業設計優秀作品選拔以及參加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幾年學習效果最全面的檢驗,各班級畢業設計作品通過選拔,推薦參加學院作品選拔,之后參加廣州大學生時裝周,再從中挑選出優秀作品參加北京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在廣州大學生時裝周和北京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國內外服裝名校學生同臺獻藝,學校整體實力的展示與比拼開闊了師生視野,激發了專業提升的動力與熱情。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通過層層篩選和選拔,教師和學生的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對取得顯著成績的學生加強引導、充分宣傳,使他們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示范效應,凸顯榜樣的作用,促進全體學生力爭上游。
三、結語
以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標,在我校服裝系具備比較優勢的專業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建立教產深度融合、產教一體的基于產教融通的學校—基地—企業漸進式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栽培各類服裝設計專業帶頭人,形成領頭羊效應;重點建設“成衣設計”“立體裁剪”等專業核心課程,使課程盡可能項目化、案例化、標準化、現代化、實戰化;創建彰顯地方特色和水平的童裝設計、內衣設計等工作室,打造兼具服務、引領產業和現代學徒制培養功能的實戰平臺,鍛煉一部分骨干教師,培養一部分拔尖學生;做出樣板工程,使其在人才培養、企業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此為榜樣和示范,以點帶面、以強帶弱,逐步形成服裝各專業方向名師引領、名生閃耀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實施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建設計劃的通知:粵教高函﹝2015﹞191號[A/OL].(2015-09-07)[2018-03-20].ht-tp://www.mmvtc.cn/templet/jwc/ShowArtical.jsp?id=36572.
[2]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做好第一批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粵教高函〔2016〕114號[A/OL].(2016-05-27)[2018-03-20].www.gdhed.edu.cn/business/html-files/gdjyt/tzgg/201606/498700.html.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A/OL].(2017-12-05)[2018-03-20].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l.
作者:楊念 單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印染藝術在針織服裝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電子商務專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