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專業史論課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6-25 11:31:52

導語:服裝設計專業史論課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設計專業史論課教學設計研究

在服裝行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面臨新變。服裝設計教育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禁錮,探索新式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設計,以適應專業的發展。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史論課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不斷提升史論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素養,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全面而有效的課程教學設計,架構專業建設的橋梁。《中外服裝史》一書秉持歷史眼光,展現了中外服裝發展歷史的脈絡,探討了中外服裝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尚變遷,分析了中外服裝的基本款式與主要特點,列舉了中外名家的服裝設計案例。該書以大量的考古學資料為基礎,梳理了中外服裝設計方法要點,對比展示了中外服裝的剪裁結構、工藝細節等,提出了歷史經驗轉換為實踐設計的技巧,為相關學習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中外服裝史》共分為十章,主要詮釋了中外服裝歷史的發展流變,探析了中外服裝的時代風尚,分析了基本款式與主要特點,列舉了大量實例與設計范本,提供了設計方法與實踐經驗。該書對照中西服裝發展歷史,講解了中西服裝設計案例。服裝設計歷史貫穿于人類文明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服裝設計歷史體現了區域的民俗歷史,是人們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裝伴隨勞動產生,是物質文明的產物,也是精神文明的結晶。追溯服裝發展歷史,不同學者存在相異觀點。有些學者認為人類為保護自己創造服飾,有些學者認為人類為遮羞而創造服飾。祖先經過長期歷史演變,在無衣狀態下度過了風雨飄搖的歲月,艱難地跨入到文明時代,嘗試用衣物遮身護體。追求美是人類的共性,服裝除了被賦予實用功能之外,還被賦予審美功能,熔鑄了人們的生活習俗、個人偏好、文化心態、宗教信仰等。該書首先梳理了中國服裝發展歷史。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國服飾裝點了文化與藝術的門廊,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顯示了東方之美。從原始社會開始,在對大自然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可用于服裝的原生材料,包括植物纖維材料、動物纖維材料等,并且不斷摸索、創新紡織技術,形成了棉麻織物、毛織物和絲織物等,這些都為服裝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歷史材料記載,商代人已經能夠織出精美的絲綢衣服,且用色非常厚重。到了西周時期,我國逐漸確立了等級制度,不同等級需要穿著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裝。周王朝設立了專門負責服裝制作的官職,專門為王室提供服飾。我國的冠服制度就形成于夏周時期,掌管服飾制作的部門也在周代趨于完善。到春秋戰國時期,服飾雖然類型多元,繁簡不一,卻都有了上衣與下裳,使中國服飾的規制基本定型。這一時期織繡工藝獲得了長足進步,服裝材料日益精細,各種華麗服飾圍繞衣料脫穎而出,使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秦漢時期,紡織印染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促使了秦漢服飾得以繁榮呈現。馬王堆遺址出土的精致絲繡織品,種類之多、品質之高,充分反映出漢代織造工藝的高水準,再現了當時獨特的服飾風貌與內容。在服裝構成上保留了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面料重錦繡,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確立了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從漢代開始,隨著多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傳統服裝文化呈現出多元性與包容性,表現在異域服飾材料與紋飾等在傳統服飾上的呈現與融合。這一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形成了溝通中原與中亞、西亞文化、經濟的大道——絲綢之路,也促進了中西服飾文化的融合發展。唐朝時期我國從分裂走向統一,服飾發展高度繁榮,外來服飾傳入國內,胡服新裝備受追捧。明清服飾不再受到異域思潮的影響,以傳統服裝為主,但等級性更加明顯。近代以后,時代變革較明清時期更加劇烈,中山裝成為社會改革的標志,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進入現當代,社會秩序越發穩定,中國服飾文化與異域服飾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新的服飾體系正式生成,中國服裝逐漸走向了新紀元。

該書其次展現了西方服裝發展歷史。西方服飾文化發源于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東方與西方世界,包括古埃及、古代西亞、古希臘、古羅馬等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推動了服飾文化的變遷。服裝發展經歷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過渡與演變。在古代,服裝一般不經過裁剪,通過幅布披掛纏裹構成衣的形式。服飾面料以亞麻、羊毛等自然纖維為主,由于生產力的局限性,衣料匱乏,以及社會階級觀念,對于衣料的分配與占有存在森嚴的等級,衣服成了身分、地位的象征。中世紀宗教文化盛行,教會組織結構嚴密、影響深遠,促成了羅馬式、哥特式服飾風格的出現。文藝復興時期也是資產階級運動時期,男子服飾上寬下窄,女子服飾強調細腰豐臀。在文藝復興的照耀下,歐洲興起巴洛克、洛可可藝術,服裝敞口輪狀褶領。十八世紀,西方服飾趨于輕便。十九世紀,宮廷服裝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宮廷化服裝既有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又有古典主義的閃光,使服裝文化進入新的發展期。二十世紀,西方國家大多進入工業化階段,服飾文化迎來變革,服裝被分為禮服、西服、戶外服等,為現代服裝的出現奏響了序章。縱觀中西方服裝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二者存在本質的區別:中西方服飾文化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服裝的構成形式與穿著狀態上,導致這種差異的核心在于中西方文化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服裝構成呈現出一種自然而含蓄的設計理念,在服裝裁剪上以二維的平面化裁剪為主,不追求對人體的塑造,強調服飾與裝飾的和諧統一,體現出“天人合一”的中式哲學。西方服裝更加強調自我呈現,強化了對于服裝造型的研究,在裁剪方法上以一種理性的服裝結構設計來表現,甚至強化身體曲線的美感,創造一種復雜的三維“構筑式”的服裝形態。服裝與服飾設計學習是理論、視覺與形式有機結合,服裝史課程設計需要通過不斷加深理論與實踐對等關系,強化專業史論課對于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進行服裝歷史學習的同時,探討關于服飾文化語言的應用,使課堂教學兼具知識性、技術性和審美性,能夠有效提高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就目前來看,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服裝史論課程,將其作為服裝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分支。服裝史教學與服裝設計密不可分。一方面,前者為后者奠定基礎。服裝史課程內容豐富,涵括了中外服裝文化發展歷史,這其中有大量的實踐案例,可以為服裝設計提供重要參考。學習者可以通過服裝史課程了解人類文化的發展脈絡,把握服裝設計的基本規則和評判標準。服裝史課程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講述中西服裝的發展流變,分析服裝的歷史延續性。服裝伴隨人類文明一路走來,在繼承傳統時推陳出新,在承載歷史中保持時尚。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有著相異的服飾特征,這些特色服飾都為服裝設計提供了思路。中國唐代流行胡服,西方流行中國風服飾,都體現了服裝設計的革新,體現了國與國服飾文化的交融。把握東西方服飾發展歷史,能夠共享服裝設計的現代元素,巧妙應用這些視覺元素,創造不拘一格的服飾,推動服飾文化的繁榮發展。在服裝史課程作用下,學習者的基礎功底將更加扎實,對服飾設計規律的把握將更加駕輕就熟。服裝史見證了時尚的流動性,見證了服飾從宮廷走向民間,從貴族走向平民。學習者在服裝史課程中遨游,不僅能夠洞察服裝的變化,而且能夠領略經濟社會的變遷,了解政治文化對服飾流行的影響。另一方面,前者為后者提供素材。東西方服飾歷史中出現的各種風格的服裝,最終都會成為學習者的靈感來源,為學習者開展設計實踐指引方向。對于服裝設計者而言,必須對傳統服飾進行解構,樣式顛覆必然以傳統服飾為前提,服裝史記錄了各種服裝樣式,利于服裝設計者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緊跟后現代時代設計的浪潮。除了要對傳統服飾進行解構之外,還需要泛化風格,模糊不同風格服飾的界限,整合類型服飾的優點。泛化風格的服飾往往能夠采集眾家之長,在時尚領域掀起討論熱潮。為了推出獨具個性化的服飾作品,設計者必須相當熟悉各個時期的代表服飾,了解東西方服飾文化發展史中的流派,游走在不同風格的服飾之間,確保自己能夠立足在時尚的前沿,此時從東西方服飾歷史中尋找靈感,能夠助力服裝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服裝史文化學習對服裝設計意義重大,應該充分發揮其基礎性作用,注重服裝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呼應,突出服裝史課程在服裝設計專業培養體系的重要地位。首先,應該深入剖析課程,重塑知識框架。服裝史課程內容龐雜,所涉獵的范圍較大,教學難度較高,學習者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混淆狀況。為保持知識接收的連貫性,應著重梳理東西方服裝歷史發展的線索,通過朝代演變探究中國服裝文化的發展規律,按照時間順序把握西方服裝文化的發展特點。在講授過程中應該形成不同的時間板塊,按照時間架構教學體系。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也可以對量大板塊進行細致劃分,對同一時期的東西方服裝進行對比研究,揭示這一時期服飾發展的共性特征,從而讓學生產生思維跳躍,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其次,應該注重場景教學,做到寓教于樂。課程知識過多會打消學習者積極性,導致學習者失去學習興趣。理論課程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知識獲取的需求,教育者需要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設計中掌握理論運用的方法,在理論學習中積累實踐設計的經驗。服裝史課程中的設計案例不勝枚舉,教育者可以通過場景再現的方法,對歷史場景進行還原,使學生在情景中認識某一時代服裝的面貌。再次,應該利用模塊知識,進行項目訓練。專業驅動教學方法對學習者而言有積極作用,教育者應該堅持專業導向,根據任務模塊對學生進行項目訓練。比如,要求學生根據某一階段的服裝史內容查找相關現代設計案例,教師通過案例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設計師對于不同歷史時期服飾文化的現代化、時尚化表達,而后進行專業設計實踐體驗。項目訓練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無縫連接,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最后,應該注重思政教育,實現教育融合。為推動服裝設計教學改革,應該并重服裝史教學與思政教育,使學習者把握服飾文化發展、社會發展與價值觀的關系,樹立新的服裝設計理念。我國服裝行業蓬勃發展,服裝課程展開需要進行有效的專業驅動設計。通過服裝史教學設計,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特征、貫通服裝歷史文化與現代服飾發展的聯系,引導學生欣賞古今中外服裝文化,補充設計資源,開拓設計思維,落實實踐環節,為日后的服裝設計理論基礎與創新思維提供依據與借鑒,強化史論課程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發展的導向性作用。

作者:陳健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