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型建筑小區規劃設計探討

時間:2022-02-07 02:50:49

導語:海綿型建筑小區規劃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綿型建筑小區規劃設計探討

1、海綿城市簡述

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以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為指導。加強自然滲透,避免地表徑流,減少雨水管網負荷及市政壓力,同時,涵養地下水,通過土壤凈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通過調節場地微地形,讓雨水緩慢地匯集到一個地方,用時間換空間,達到“滯”的效果,延緩形成徑流的高峰時間。收集的雨水經過凈化處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加強對雨水資源的利用。“排”是充分利用場地的豎向排水,將管道,水泵等排水設施與生物滯留設施、綠色屋頂等低影響設施相互結合起來,并將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的河道水體相互連通相輔相成,實現防治內澇,控制雨洪災害。

2、海綿型建筑小區規劃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2015年6月,三亞入選海綿城市試點。建筑小區作為城市的細胞,將海綿理念融入建筑小區,以建筑小區為基點輻射城市市政綠地、市政公園及河流湖泊,構建真正的海綿城市。國內對低影響開發及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缺乏廣泛、長期、深入的系統研究和實踐[1]。在海綿理念逐漸融入到建筑小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一系列的城市雨洪問題逐一顯露:雨水排水系統中是在傳統雨水管線保留的基礎上增加低影響設施;還是將雨水管線和低影響設施有效的銜接;在低影響設施的規劃中,低影響設施的“碎片化”與景觀規劃中的“抱團景觀”“景觀軸”設計是否矛盾;海綿城市建設不是某一個專業一蹴而就的,涉及給水排水、城市規劃、園林景觀、水文等許多專業,各專業取得共識,協調各方關系也是目前難點之一。在建筑小區海綿化規劃設計中,對以上規劃的客觀認識,直接影響到海綿型建筑與小區的規劃合理性,及海綿體的落地,否則,難以切實指導海綿城市的建設實施。

3、小區規劃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

海綿型建筑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陳旺張蕊胡家僖李博才摘要關鍵詞海綿型建筑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涉及一系列新的規劃理念,其控制目標也與傳統排水系統有很大差異。以海南省三亞市部分海綿型建筑小區的規劃設計經驗闡述狹義與廣義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與海綿城市的關系、傳統雨水管線與低影響措施之間的關系、低影響措施“碎片化”設計與景觀“抱團”設計的矛盾與統一等問題,以期為后續規劃設計提供更清晰、科學的思路。海綿型建筑與小區;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青年科研基金:氣象災害環境下三亞市建筑群規劃設計應對研究(20152002330730102)本著“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河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原則,根據規劃要求,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廣場(含透水道路鋪裝、生態停車場)、綠化(含雨水花園)和必要的雨水調蓄模塊。充分發揮透水地面、雨水花園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調蓄和緩存作用,依據場地排水大豎向進行地表豎向設計,優化生態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對海綿型建筑與小區的“滲、蓄、滯、凈、用、排”。在降雨過程中,充分利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景觀方式,實現雨水的源頭管控,一部分雨水自然消納,一部門雨水集中存蓄起來,經過處理后進行雨水資源化的利用,剩余那部分雨水最終排入市政雨水管線。融入海綿理念建設的小區能夠像“海綿”一樣被壓縮與回彈,應對各種環境變化,甚至自然災害。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包含生物滯留設施、綠色屋頂、下凹式綠地以及透水磚等生態景觀設施,雨水管渠系統則為常規的排水管線,水泵動力設備等,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多則指盲管,溢流井以及溢流通道等。將三者有效組合,實現雨水的暫存,緩排以及溢流。

4、建筑小區中的規劃設計要點

優先利用低影響設施,將低影響設施與雨水基礎設施有效的銜接,在條件適合并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可用低影響設施全部或部分取代管道。低影響設施的設計應采取分散式,在一定的匯流面積內設計對應規模的設施面積,避免碎片式設計。低影響設施的規劃與景觀規劃是矛盾而統一的,矛盾點在于低影響設施的規劃要合理規劃豎向,低于路面和廣場,促使雨水從路面匯流入低影響設施,顛覆了傳統的雨水流向,同時在每個設施的構造上也有傳統景觀存在差異。而在小區層面的規劃中,低影響設施的“分散式”規劃與景觀軸的“集中式”規劃是統一的,如何在傳統景觀規劃的基礎上,使每處的景觀團發揮海綿城市的作用,是每個設計人員努力的方向。建設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應從場地豎向設計、綠地景觀設計、道路坡向設計等分別入手。(1)場地設計建筑、廣場、道路周邊規劃設計可消納徑流雨水的綠地。建筑、道路、綠地等豎向設計應坡向低影響開發設施,有利于向其匯流。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選用雨水花園、透水鋪裝,并銜接整體場地豎向與排水設計。綠化灌溉、道路澆灑沖洗用水的非傳統水源優先選擇雨水。(2)建筑通過雨落管斷接將屋面雨水引入場地內低影響設施。建筑材料可直接影響徑流雨水水質,優先選擇對徑流雨水水質沒有影響或影響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裝飾材料。(3)小區道路優化道路橫坡坡向、路面與周邊綠地的豎向關系,便于徑流雨水匯入綠地。路面排水采用生態排水的方式。同時在保證路面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增加道路、廣場等硬化地面的透水性。(4)小區綠化在建筑周邊安全距離外設計可消納屋面、路面、廣場及停車場徑流雨水的雨水花園,通過溢流排放系統、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有效銜接實現雨水的調蓄。不透水面上徑流雨水進行預處理,防止徑流雨水對綠地環境造成破壞。低影響開發設施內植物宜選擇耐鹽、耐淹、耐污等能力較強的鄉土植物。

5、三亞小區海綿低影響方案的規劃設計

三亞某小區建設用地規模33374平方米(約50畝),總建筑面積30048.45平方米,建筑密度23%,綠化率42%,容積率0.74。設計指標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設計雨量為29.9mm;同時滿足開發后高峰徑流不大于開發前。(1)現場調研,發現問題,提出策略對比場地平整前,建筑、道路和其他硬化地面增加,徑流量成倍增長,小區就容易出現內澇。臨近山體,暴雨情況下,易引發山洪。針對調研過程中發現的以上問題,提出策略:綜合采取“滲、蓄、滯、凈、用、排”技術措施,減少對生態影響;利用基地地表空間,優先利用低洼地形、景觀水體、透水鋪裝等,減少外排雨水;通過增加擋土墻、截(泄)洪溝等設施避免山體對項目造成的山洪影響。圖5-1場地狀況圖5-2海綿型建筑小區低影響設施布置示意圖(2)海綿型建筑小區的規劃設計①屋面雨水斷流入滲。屋面雨水自立管收集后采取雨水斷接方式,經隱蔽式散水溝消能后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綠地或雨水花園。屋面設置綠色屋頂,增大可滲透面積,徑流系數取0.40來計算暴雨強度和雨水流量。②地面雨水。地上停車位設置生態停車場,就地入滲。人行道、輕荷載路面可采取透水鋪裝,超標雨水沿地面坡度排入周邊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利用地表地勢,合理規劃豎向,將周邊地面雨水導流入景觀水體。圖5-3海綿型建筑小區彩色總平圖(3)方案闡述在項目周邊設置擋土墻,防止山體雨洪的入侵,同時抬高地塊標高;地塊內采取多種低影響設施組合的方式,調蓄雨水,使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65%。表5-1低影響設施面積統計通過SWMM軟件模擬,開發后高峰徑流為17.513LPS>開發前高峰徑流量96.173LPS,滿足要求。采取低影響設施后,其調蓄容積為522.30立方米>徑流總量493.85立方米,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的要求。

6、結語

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途徑,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城市的“海綿”性功能。在海綿型建筑小區的整體規劃中,以目的為導向,發現問題提出相應的海綿策略,設計出適合每個小區的方案,還原城市的綠水青山。

作者:陳旺 張蕊 胡家僖 李博才 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