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再生建筑與城市景觀設計

時間:2022-05-13 04:04:00

導語:探索再生建筑與城市景觀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再生建筑與城市景觀設計

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必定形成主觀能動與客觀存在的統一體。城市景觀的形成就是這統一體的完美體現,它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完善的產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并隨著社會的繼續發展而日益更新。一座城市景觀的改變如同鏡子一般折射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達程度;同時優美的城市環境和景觀的和諧統一陶冶人們的生活情趣,讓生活其中的人感到舒適、愉快,有益健康。由此可見塑造的城市景觀會凝聚成石頭的歷史,積淀成文化的結晶,供人們享用與欣賞,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它都是有重大意義的。那么什么是城市景觀?城市景觀是建筑學中一門范圍寬泛、很綜合又難以準確定義的專業。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房屋建筑應當是它構成的主體,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間環境相輔,兩者合起來稱為城市景觀。城市景觀是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文化古跡、建筑群體以及城市的各項功能設施等物象,還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藝術傳統以及人們生活、活動所反映的文化、習俗、精神風貌等。在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城市景觀始終不斷地更新著,增添著新的內容。現代城市環境具備安全、衛生、便利、舒適等基本物質條件,同時又有著傳統文化特色及優美的、有活力的藝術空間。自然物和城市人工建造物都是構成景觀的要素。大至自然地形、開闊空間,小至欄柵圍墻、小橋坐凳等。在城市景觀中,自然物具有自然美,人工建造物具有工藝造型美。

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建筑是人類主觀能動的產物。建筑是人們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梁、體育館等。廣義上來講,園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它為人創造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間場所,與建筑物外的一切,包括人工的、自然的有機聯系起來共同構筑成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景觀環境。在這個復雜的統一體中,建筑就是構成它的主體部分,是城市景觀的核心要素。建筑往往因為建筑的歷史地位、歷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藝術造型等,使其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縱觀人類歷史長河,無論哪座著名的城市中必定有一兩幢標志性的建筑物,而且因為建筑的經典著名因此名揚世界的城市更是屢見不鮮。一幢經典的建筑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它記錄下建造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形態,是最直觀的歷史教科書。

當今世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普遍存在于各國城市中。雖然城市化發展的速度不一,有的已經接近完善,有的正在建設中,但不論城市建設得快或是慢,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在新的城市化進程中,一些滯后的生產或生活區域被重新進行了規劃,而存在于此的老建筑也將失去其原有的使用價值。對于大多數的舊建筑來說通常是被毫無保留地破壞掉,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新區建筑。這顯然已經被人們欣然地接受,因為人們只是簡單地理解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城市的建筑景觀變得越來越單調、枯燥、乏味。那些歷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無法復得的東西。這種建設性的破壞,已經威脅到城市形態的相容性和延續性,造成了資源不必要的浪費。而僅僅依靠繼續擴展城市規模和新建建筑,已經不能夠解決這些結構布局混亂、交通堵塞、居住環境惡劣、城市特色逐漸消失等問題。于是開始逐漸把目光轉向了城市更新,提出了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等理想城市模式。對城市舊建筑進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具體方式之一。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不斷拓展和完善下,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舊建筑,替代大量的拆除重建的方式,是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性選擇。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對歷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顯得越來越重要了。舊建筑不應成為城市改造的絆腳石,相反,在不破壞城市文脈和環境肌理的條件下,進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城市發展歷史的厚重感,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從物質到精神共同造福于市民大眾,增強城市的親近感;有利于我們的城市保留其歷史的痕跡,散發古樸的韻味。舊建筑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再生建筑如同再生資源,是可以為我們提供循環使用有保留價值的建筑。但是這種建筑的使用,不僅僅是無用的保留下來,而是經過無論從結構形態還是歷史見證等方面加以改造,讓它適應時代的需求,繼續發揮它的使用價值。在改造的同時,防止物質資源的二次浪費,這也是再生建筑包含的又一個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再生建筑是一個生命體,當它出現了衰老的跡象,我們不應該拋棄它,而是想辦法去拯救它,甚至讓它重生之后煥發更耀眼的光彩。

改造現有舊建筑時,應尊重現有的城市景觀,在現代建筑元素引入時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改造的建筑不應主張體現現代的建筑風格,應考慮城市的歷史、人文景觀等因素,體現民族文化的內涵,使城市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景觀得以延續和發展。城市的建筑都有著時代的烙印,每個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因其社會和自然條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獨有特色。社會的不斷發展,給建筑帶來新技術、新材料、新形式的變革。不同時代的建筑,因其功能、風格、材料等因素的影響而各具特色,有鮮明的個性。尊重歷史,尊重環境,并非提倡建筑盲目“復古”,而要使改造后的建筑與周圍環境協調,與之有機結合起來,同時突出個性,不斷地給城市增添新的風景點。

自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地區的城市,人們都在反思城市現代化給人們帶來了什么?由于盲目地推動城市化進程而破壞了許多人文與自然生態環境,長期的生活體會使人們更多的是覺悟和意識到過去城市大發展年代所產生的這些弊端和問題,開始注重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重新審視人與地球、自然的關系,改變觀念,研究對策。對舊建筑的改造作為一種覺悟和意識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巨大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效能的提高,許多城市的建設項目規模日益擴大,舊的建筑不再是阻礙這種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絆腳石。基于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觀念的增強和實踐經驗的積累,許多國家的大城市既保護好應當保護的城市文化遺產,又使新建筑得以創新、發展,兩者是共生、互補的關系。城市的景觀應該是新老交替并存、統一協調發展,其結果是城市的特色反而更突出和加強,而不是衰減。再生建筑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新城市景觀建設的亮點之一。隨著城市的景觀環境建設不斷向縱深和廣度發展,再生建筑的合理改造包括研究人的活動與環境行為,精心設計出豐富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多以愛人、宜人、育人為目的等,都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們改造再生建筑的成功典范盡管還未做到盡善盡美,但這種追求和努力所取得成績是值得驕傲的,是當今世界許多美好城市巨大的進步,是我們建設設計者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