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理論探討
時間:2022-10-17 04:40:01
導語: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理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濱水景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強對城市濱水景觀的重視程度,加快城市化進程建設,全面展開城市建設事業。本文從我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概述入手,詳細介紹了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城市濱水景觀;環境因素;景觀設計
1概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指在城市化進程建設過程中,城市政府著重于城市環境建設,結合西方先進的設計理論和我國實際的設計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進行城市美化建設。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體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濱水區域建設具有較大的綜合價值,主要包括生態價值、實用功能價值和景觀價值。
2我國濱水景觀設計面臨的問題
2.1缺失生態文化要素
現階段,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存在較大的失誤,許多景觀都采取硬質鋪地,破壞了已有的生態系統物種,且未考慮資源循環利用和城市生態系統,破壞了城市濱水景觀的生態平衡。同時,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過于追求平面效果,過度依賴西方的景觀設計理論,破壞了城市內部的文化命脈,無法體現城市特色。
2.2設計缺乏公眾參與
目前,我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缺乏公眾的參與或者參與度不夠。設計師設計缺乏不同人群的調研,設計思想具有個體性,這使得在設計初期就出現偏差。同時,方案完成后,設計師并沒有調查研究景觀使用者的具體體驗。這些情況都會使得濱水景觀設計無法滿足公眾需要,無法實現城市景觀的功能。2.3缺乏小水系設計精品我國現階段眾多小水系濱水景觀比較簡單,只能滿足防洪需要,并未實現景觀的功能,不滿足唯美的設計宗旨。因此,設計人員結合防洪功能和親水性設計,充分考慮實際景觀的地理條件,將景觀平臺設計立體化,滿足水位動態變化的要求,最終滿足防洪需要,為人們提供唯美的景觀。
3改善現階段濱水景觀設計的對策
3.1以生態、共享為原則
濱水景觀是內陸城市和水體的交匯處。設計人員在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時,注重發揮水域的邊緣效應,結合多樣的物種設計出唯美的景觀。在實現防洪的基礎之上,盡量維護場地原有的生態物種和自然風貌,改良場地景觀以滿足城市居民的審美需要。此外,設計者融合組織設計場地水質和城市水質,有效保證水系系統的穩定性和系統性。最后,設計者需要在設計濱水景觀中,借鑒國外先進的景觀設計理論,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生態和共享為準則,設計出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濱水景觀。
3.2迎合水系城市規劃建設
現階段,我國的濱水城市主要以水發展,城市規劃人員必須以水系設計為主,具體地規劃設計城市。同時,城市設計人員必須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為城市添彩,給市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此外,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和規劃時,充分把握建筑整體輪廓線與周圍山水的呼應,重點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層高,嚴格控制濱水岸線和建筑物的距離,使水體和城市內陸渾然一體,最終為促進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3建立并健全評價機制
對濱水景觀的評價是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至關重要個環節。主要以主觀評價的介入為主,增加公眾對濱水景觀設計的參與度,通過綜合性評價了解公眾和濱水景觀之間的價值需要,將此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依據。而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從心理模式具體劃分為滿意度評價、喜愛度評價和景觀舒適評價;從認知模式具體劃分為濱水景觀意象評價、空間使用方式評價和景觀審美評價。
3.4注重景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景觀環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環境、人文景觀和人工設施3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因素,設計者可以詳細分析具體區域的設計因素,充分展現濱水城市特色和發展。針對人工設施因素,主要注重設計具有合適的尺度和親水性,體現城市水系文化脈絡,通過開發水上活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營造文化水體風景線。
4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濱水景觀已經成為城市特色的具體體現,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文化脈絡。因而,城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相關濱水景觀的設計,設計者注重景觀環境因素的影響,以生態和唯美為設計準則,迎合水系城市建設規劃,建立并健全我國的景觀評價機制,實現城市整體景觀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作者:完美靜 單位:浦口區人民政府星甸街道辦事處
參考文獻:
1徐夢龍.淺析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與文化元素的關系———以上海市南翔鎮橫瀝河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15(12)
2盧影.生態視域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初探———以長春伊通河濱水景觀設計為例[J].現代交際,2016(2)
3王慧,操夢琪.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分析研究———以宣城市宛溪河一期景觀帶為例[J].大眾文藝,2015(21)
- 上一篇:新媒體環境下廣告設計特性分析
- 下一篇:不特定空間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