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城市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8-08 03:35:36
導語:淺析城市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城市環境的再造
1.1通過景觀設計改造城市環境。由于城市化的全球性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改善城市的環境景觀成了當今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奧地利城市規劃師卡米羅•西特在承認城市之美的同時,強調城市景觀設計對于城市的健康衛生起到的作用。景觀設計能使城市保持衛生的綠地,是城市的肺。面對城市居住環境的惡化,郊區和鄉間村鎮成了人們心中理想的居所,在那里人們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釣魚、聚會、散步,充分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但是從城市到郊區的交通問題成為城市居民親近大自然的重要障礙,即使通過交通網絡將城市和郊區結合起來,交通的耗時、能源的浪費和空氣的污染也將使“城市病”蔓延擴展。由此可見,只有通過景觀設計改善城市內部的居住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平衡,使城市穩定、持久發展。1.2通過增強環境美學的意識改造城市環境。第一,學習、宣傳城市環境美學。城市環境美是一個城市文化環境優劣的標志,直接影響市民的身心健康、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理想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高效的生產力。因此,要在市民中進行啟蒙教育,提倡學習城市環境美學,廣泛宣傳城市環境美學,使人們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逐步了解城市環境美學及其研究對象、任務和特點,弄清城市環境美學與城市市民的關系,調動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建設和美化城市環境的積極性。第二,研究、運用城市環境美學。城市規劃、建筑、美學以及經濟、社會等研究設計和管理部門,都應把學習、研究、運用城市環境美學放在重要日程上,特別是規劃、建筑設計單位,應該像重視單體設計那樣去重視總體設計。誠然,優秀的單體設計非常重要,但唯獨單體設計美而不顧環境總體設計美也是片面的。一個好的單體建筑,配置在—定的環境中也有可能是破壞性的建設(如太湖后面的湖濱飯店)。
2根據城市整體規劃的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的建設和發展必須適應城市的整體規劃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城市在整體規劃前也要考慮到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完整性,使其融入城市的環境當中,充分體現景觀設計與城市空間環境的統一、和諧之美。2.1景觀設計以城市整體規劃為基礎。一座城市的建筑物、公共設施、道路、街頭綠地、廣場公園都應該在城市的整體規劃下實施,城市環境發展的總體規劃決定了城市發展的全局。景觀設計作為城市環境設計的重要部分,設計和建造都必須符合城市的整體規劃要求,在這種要求下對城市景觀設計進行構思設計和建設,景觀的設計理念、設計造型、建造技術及周圍建筑的面積、大小、高低、交通道路等都必須同社會發展建設規劃相適應,與周圍未來環境相協調,這樣景觀設計才能永久存在。2.2景觀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的補充。景觀設計對城市環境規劃具有補充的作用。在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足,這些不足會給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景觀設計與建設能使這些不足得到改善,成為城市空間環境的亮點,為人們休閑娛樂提供了場所的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和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3加強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3.1景觀設計尊重自然的原則。尊重自然生態系統作為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景觀設計師,景觀設計不應僅僅是追求景觀的形式與功能,還必須把自然作為主題思想,正確地引導人們的方向和視野,從而設計出能夠給人們帶來和諧的生活體驗的設計成果。自然景觀生態設計反映了人們對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的相互依戀的關系,通過利用自然元素和引導人們體驗自然來喚醒人們對自然的關懷。比如,太陽能、雨水、風力的收集,導流和再利用的過程,把城市生態景觀設計變成一種獨特的景觀,把“最自然”的一面展現給人看。例如,人們居住的摩天大廈、水泥鋪裝是怎么利用自然給予的物質制作出來的。或者利用景觀設計把潮漲潮落、雨水流經地表匯流于池塘;通過風車的旋轉,使人感受到自然風的存在;以花開花落,使人感受到四季的變換;從樹木的繁盛到落葉歸根,使人看到自然的循環過程和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這一切。通過這些方式喚起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系,搭起生態設計的橋梁。大自然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服務。大自然給予了人類全方位的服務,把自然生態作為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則來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和合作的關系,通過與生命所遵循的過程和格局的合作,利用景觀設計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云南的哈尼村落坐落于開遠市紅河大羊街鄉哀牢山半山腰,占地約5公頃,全村有150戶人家,800多人,村寨梯田層層,哈尼人就在這幅員廣袤的土地上勤勞耕耘,生育兒女;哈尼梯田和聚落是千百年來哈尼人民創造的獨具魅力的地理人文景觀。在這一層層的梯田上,土地的完整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土地的美,土地是棲居的家園,土地是活的系統和生命,土地是充滿意味的符號,土地是值得信賴和人類以之為歸屬的“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是平民的景觀和大地的景觀的精華。這是在《中國國家地理》最美麗鄉村評選中,俞孔堅教授為哈尼梯田寫下的評語。這個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度同構”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活的系統,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變自然生態為農業生態的獨特創造,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完美結合的范例。3.2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目前,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設計是為了推動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在社會環境中存在和發展的需求。不但要使城市的環境能夠容納人們的各項活動,而且更要使人們在這種環境中感到享受,在美好而愉快的過程中培養互愛和進取的情懷。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城市每個角落的環境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來設計,體現出對人的細心關懷。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人的行為心理特點設計出能夠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環境,如運動場地、交往空間、無障礙通道等,這些景觀設計中都必須考慮人性化設計。時代在迅速發展,人們的喜好、生活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城市里的景觀設計也應該適應這種變化所產生的需求。人們是指景觀設計的服務對象,而不是領導、設計師和開發商,景觀設計要把人們的體驗放在首位,但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設計師和開發商會將自己認為“好”的景觀體驗強加給實實在在生活在景觀里的人們。景觀設計是為普通的、為日常生活奔波的、有各種需求的、有人性的人設計的。人在依賴自然的同時,也必須根據自然的基本規律去改造自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觀中的體驗是可以預測的,什么樣的體驗是受歡迎的也是能夠知道的,這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也就是說人的體驗是可以被規劃的。如果設計師能基于人們的需求,設計出人們真正想要的景觀,那么其設計才是一個成功的設計。3.3景觀設計以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為原則。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好的生態景觀設計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因此,在設計中應盡量選用可再生的材料,盡可能地將原來的材料循環再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浪費以及加工當中的能源消耗,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減少垃圾。例如,北京的門頭溝區長期以來一直靠采煤、挖沙、采石等資源開采發展,具有50多年的挖沙歷史,采沙留下的4個沙坑位于西六環內、蓮石路北、首鋼南側;沙坑最深處達40米,最寬的有400米左右,總面積達2850畝,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隨處可見,嚴重地破壞了門頭溝的環境風貌。為了修復生態環境,將大沙坑修復成了北京最大的永定郊野公園,依偎在長安街西延線兩邊,形成了長達1公里多的“綠色通道”。沿途小橋流水、鴛漾池心,加上聚戲其間的游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融融美景便映滿眼簾。杜伊斯堡公園位于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是一個集采煤、煉焦、鋼鐵于一身的大型工業基地,現在被改造為以煤——鐵工業背景為主的大型工業旅游主題公園。獨特的設計思想為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帶來了頗具震撼力的景觀,廢舊的貯氣罐被改造成潛水俱樂部的訓練池,在綠樹成蔭和原有的鋼鐵廠設備的背景中,搖滾樂隊在爐渣堆上的露天劇場中高歌,游客在高爐上眺望,登山愛好者在混凝土建成的墻體上攀登,兒童在鐵架與墻體間游戲……夜晚,五光十色的燈光將巨大的工業設備映照得如同節日的游樂場,與10年前廠區的破敗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3.4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了各個領域,景觀設計領域也不例外。景觀設計作為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尤其強調土地的設計,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協調人與生存空間的關系。目前,景觀設計面臨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義務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尊重自然,倡導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把發展可持續的科技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的始終。第一,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污染,減少對耕地的強占建房及對水系統的污染。第二,盡可能地使用綠色無污染的可循環材料,以“低碳”材料代替“高碳”材料,減少景觀建設中的碳成本,如減少鋼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由此減少總體能源的消耗,增加鄉土植物的運用。第三,鼓勵、促進可再生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術及其產品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如采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為路燈提供照明來源。第四,加強對景觀材料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對已成型、已使用材料進行改裝、重構等措施,使景觀材料能夠越來越多的循環再利用,從而實現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通過可持續的景觀設計重建人與土地的和諧關系,為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王婼瑤 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科納(美).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M].吳琨,韓曉曄,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胡先祥.景觀規劃[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劉樹華.人類環境生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 上一篇:淺析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思路
- 下一篇:景觀設計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