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產地文物景觀保護性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19 03:07:42

導語:茶葉產地文物景觀保護性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葉產地文物景觀保護性設計研究

摘要:茶葉作為中國山區常見的產業資源,有著明顯的風土差異。風土特色是茶產品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最關鍵要素,比如武夷山擁有大紅袍、正山小種等風土特色的種質資源。而競爭力能夠持續的核心是風土產品品牌形象的成功豎立與推廣,比如武夷山的茶葉與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景觀結合起來設計大品牌的思路給湖北山區風土產業提供了很好的啟發與借鑒經驗。基于此觀點,本文探索了湖北武陵山區的文物古跡、旅游景觀等風土資源的保護與設計問題。通過文獻研究以及與福建茶旅結合產業模式的比較研究,文章最后提出湖北武陵山區的發展模式應該以旅游產業為主并須加強對文物名勝的保護與開發性的景觀設計。

關鍵詞:茶;文物;景觀(風景);保護;設計;旅游

1茶葉產地的兩大旅游資源———山區風景與文物古跡

湖北西部武陵山區的農村今天仍然十分貧窮。那里有著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例如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星斗山(世界活化石植物“水杉”樹的種質原生地),這是老天的恩賜;還有著獨特民族風格的文物資源例如古村、古建、古道、古橋等,這是古人的恩賜;更有著豐富的歷史傳說與故事例如張良皋先生把這里形象的比喻為“歷史冰箱”[1],等待著景觀設計師與當地民間藝人合力去打開它、整理它、宣揚它和利用它。風景旅游區耐看又耐玩,必有歷史傳說與故事。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一放映,上海人都想到蘇州虎丘區,干什么?去找唐伯虎。一邊在園林里散步,一邊搖著印有唐寅詩畫的扇子,還穿著明朝的戲服,細細品賞著唐伯虎親手鐫刻在石頭上的字跡。那么這塊石頭就是一件珍貴的文物,讓游客思緒秒回明朝,玩翻穿越劇,游興倍增。由此可見,文物是多么的重要,因為它們承載著歷史。沒有文物的風景旅游區是吸引不了游客的,是沒有文化生命力的,正如陳從周先生的觀點“風景區不與文物相結合風景區就沒有文化,文物不與風景區相結合,文物是保存不了的。”[2]簡言之,風景旅游與文物古跡是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

2茶葉產地武陵山區的文物景觀之現狀分析

2.1名勝文物的保護情況。先來看看目前鄂西武陵山區的文物保護情況。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開發,一些人借旅游之名義,深入武陵山風景堂奧之區,大量搜集收購民族傳統家具、水缸、隔扇門窗、柱礎等,造成了當地文物資源的嚴重流失。從傳統的西蘭卡普、儺戲、吊腳樓到現代的智能手機、韓劇、磚房,大山里的少數民族青年就像電視劇快進播放一樣,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可能成百上千年的快速發展歷程。他們的心理會遭受很大的挑戰,現代都市進不去、傳統農村回不去,這種時候他們會因為迷茫而喪失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因而放松對文物資源的保護。例如忠路鎮小河區的全家壩村寨其古建形式和村落布局都很典型,1999年時全村人口五百余,算得上一個極具規模和特色的大型聚落;現如今,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村寨里剩下的幾乎全是留守老人,少數回來的青年為了顯富就在寨里修建了新磚房。但是新磚房破壞了傳統村寨木結構景觀的整體性。大多數青年人不再回來,老人死后,吊腳樓空置破敗,新舊建筑夾雜,又四周垃圾亂多。保護狀況如此糟糕,十分可惜。2.2風景景觀的建設情況。再來看看鄂西武陵山區的風景建設情況。中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40年來,前30年的旅游對象以天然山水為主,因此綠水青山是最重要的旅游資源。然而中國哪里都不缺綠水青山。鄂西武陵山區素有“南中國的瑞士”之稱,可瑞士以旅游為支柱產業幾乎成了世界首富,而武陵山區至今大部尚未脫貧。大多數綠水青山為何沒有華麗轉身為金山銀山,這個問題是值得反思的。首先,中國旅游產業開發的審批都要通過規劃圖。大多數政府決策者重點關心的是規劃圖是否畫得好看,而好看的標準都一致,于是出現了千景一圖、千村一面的景觀現象,正如著名作家兼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的預言“在中國城市改造中出現的‘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劇,很可能在廣大農村中再現”。以中國干欄之鄉———鄂西咸豐縣為例,隨著咸豐縣打造“休閑度假后花園”規劃藍圖的展開,農村產業結構一改過去“坡上種茶田里種稻”[3]的傳統生產方式,山上山下到處都種綠茶,一個村里不到十公里的路上就有三個茶葉加工廠。整個村寨的傳統景觀都改變了,再也看不見古樸的水車、聽不見古時咿咿呀呀靠水車揉茶的聲音。可是游客萬水千山跑來咸豐是為了看什么?看千村一面的景觀,還是看獨具咸豐地域特色的景觀?其次,旅游策劃的基礎是旅游心理學。風景區的建設一定要依據游客的旅游心理。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就提出要重視旅游服務心理學的重要觀點,他說“旅與游,要區別對待,旅宜速,游宜慢。”!意思是,到達景區的旅途時間宜縮短,比如以坐高鐵、乘飛機的快速方式;而入了景區之后的游憩時間宜延長,達到“令游人喚起游興,不匆匆而來匆匆而去”[2]游而有趣不思歸的設計目標。然而今天的旅游策劃追求的目標大都是“旅”與“游”一體化的快餐式消費。上世紀80年代外國人來中國旅游的普遍心理是:“到一個地方先看看博物館,然后就是看你有多少老樹”[2],有博物館里的老古董、有老樹、有老房子等文物古跡才能夠體會這個地方有中國文化。體力佳的中青年游客還喜歡遠離城市去荒野的大自然徒步健走,這種歐美時尚今天也影響了中國,中國現在也有不少“驢行族”和“背包客”。而孩子們可能更期待在景區收獲娛樂型的游憩體驗比如類似嘉年華的歡慶活動、親近小動物的游戲、有主題場景的冒險運動……總之,游客的旅游心理需要景觀設計師做調研整理的工作,外國人與中國人的旅游心理有差異,老、中、青的旅游心理也有年齡差異。游憩景觀設計一定要根植于旅游心理學。只有這樣,開發出來的游憩項目才能激發大多數人的游興、才能可持續地經營、才能減少沒必要的投資浪費。

3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大背景下向福建景觀建設學習經驗

3.1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保護與茶山開發的平衡。黨的報告在生態文明建設部分指出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意味著中央明確了國家公園建設體制將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突破點和重要抓手。自然保護地體系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這兩大塊。在整合重要自然保護地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價值較高的自然保護地存在明顯的“人”、“地”約束,即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目前,國家公園試點中,針對此國情,管理得最好的榜樣是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特別是它的風景名勝區保護與茶山開發、村民建房等經濟需求的矛盾,其解決方法值得其它省學習。例如職能管理部門明確分責,風景名勝區成立景區管委會,茶山成立茶葉局。景區管委會與茶葉局整合聯動,景區管委會對茶山擴張引起的文物景觀遭破壞的現象加強管控,而茶葉局以茶推動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3.2茶葉品牌與文物景觀形象結合的未來。武夷山茶葉局在特別的地段例如九曲溪上游劃定了茶產業護育區以保證茶葉資源不因土地利用更新而受損,并且通過茶品質和價格提高促進當地社區意識到并參與到茶產業的護育中,在茶山管理中得到物質和精神雙重享受。風景名勝區內的原住民對推廣茶文化和開展旅游有很大的積極性,特別是“希望國家公園試點區重新進行游線規劃,將旅游與品茶、購茶相結合”[4]。以金駿眉為例,國家公園品牌的比其它品牌的有明顯增值無論是產值的比例還是單價的比值。這說明大品牌意識和品牌形象的豎立很重要。而且重要的御茶園、天游峰肉桂、大紅袍母樹、鬼洞等茶產資源都在風景名勝區內,這說明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不一定總是矛盾的。相反,被重點保護的著名的文物景觀形象往往可以被設計成該風景名勝區內茶葉品牌的形象,隨著茶產品的遠銷而成為宣傳該風景名勝區旅游的一張金字名片。在管理趨于成熟的未來,茶葉品牌的推廣和文物景觀的形象是互促互利的。

4他山之石的借鑒

武夷山茶產業與旅游產業成功結合的案例給了湖北武陵山重要的啟發。武陵山的產業結構不能與武夷山的相同,因為這兩個地區的風土資源不一樣。所謂“風土”,即是“一個地方的氣候和風俗,既包括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5],強調的是多樣化的“地域特性”。相比武夷山,鄂西武陵山的地域特色更多在于它的文化資源。雖然武陵山也有茶山,但沒有具特色的茶葉種質資源。如果要發掘“二產轉向型”[6]資源,須放眼全國乃至全球尋找本地獨一無二的生物種質資源并與本地的著名文物景觀形象進行捆綁以期豎立、設計并推廣大品牌。

參考文獻

[1]張良皋.武陵土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3.

[2]陳從周.春苔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4.

[3]謝一瓊.土家族吊腳樓[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2.

[4]蘇楊.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2.

[5]張玉鈞.論風土與旅游的關系[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4-27.

[6]張斌.基于村落發展類型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區村落景觀保護與空間發展研究[J].中國園林.2012(8):122-124.

作者:周嫻 饒鑒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