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19 03:54:01

導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以校企“雙主體”為核心,將企業資源引入職業院校,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二級學院,解析崗位技能、凸顯職業能力,基于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立足實訓基地、實現工學交替,根據職場需求、建立評價體系,從而形成“五位一體”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雙主體;藝術設計專業;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視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協同發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①。由此可看出,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只靠學校單方面是無法達到企業要求的。如何推動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共享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果,達到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的局面,是當前高職教育者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模式表面化部分高職院校現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為合作而合作”。有些合作只停留在文件協議上而無實質性的深入操作,有些合作只是學生進校時參觀企業、畢業時頂崗實習,合作模式表面化,學校沒有沉下心來思考長遠規劃和深度合作內容,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不夠。這些問題并不是校企合作本身的問題,而是校企合作雙方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雙方更多的是考慮自己在合作過程中能取得什么樣的利益,這樣就使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質量大打折扣。2.課程體系結構單一化部分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上照搬本科的做法,缺乏與企業項目流程的對接,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比較單一,課程與課程之間在知識點的結構上缺少銜接性,學生無法形成系統的設計思維,從而導致設計能力與企業需求有一定距離。3.教學組織與實施缺少靈活性在教學組織與實施上,部分高職院校依舊采用以往靜態的固定班級組織形式,缺少靈活性。全班學生無論水平高低或是否有特長,都統一地按部就班完成課程的學習,教師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學效果不理想。4.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不足當前部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生產性的實訓基地建設上,有的因課程和專業限制,利用率不高,設備長期閑置;有的設備與工作實際不符,難以適應市場需求;有的無法滿足學生成批地上崗實訓,使實踐性教學難以普及。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的實訓基地,滿足實踐性教學需求。5.缺乏強有力的質量保障機制在人才質量保障與評價指標體系中,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缺少行業與企業的評價。特別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評價主體多為授課教師,無法做到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行業標準和企業生產要求更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實施,以致無法真實測評學生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使人才培養的質量得不到保障。

二、校企“雙主體”的內涵

校企“雙主體”模式是指校企在深度合作的基礎上找到利益的共同點,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同時起到主體作用。一方面,企業為學校提供專業的師資和先進的設備;另一方面,高校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高校與企業合作辦學,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兩者各自發揮優勢,最大限度地調動雙方積極性。這種合作模式最理想的狀態即共贏②。校企“雙主體”聯合培養可包括以下內容:其一,師資共享。建立以武漢市學科帶頭人、武漢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領銜的專兼結合師資團隊,服務于學校專業教學和企業員工培訓。其二,基地共建: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師資培訓基地、員工培訓基地、學生創業基地,實踐“校中廠”“廠中校”共建模式。其三,過程共管。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實施教學過程的共同管理,特別針對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內容的設置、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任務分配等方面,實現人才培養過程無縫對接。其四,成果共享。校企合作進行專業建設、專業教學資源開發與共享和承接各類社會服務項目,企業、學校共享教學、技術資源和項目成果。

三、基于校企“雙主體”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構筑校企聯合培養平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提供場地設施、師生團隊,武漢世紀雄鷹廣告裝飾有限公司提供相關設備、項目與資金,校企共建融專業教學、生產運營、實習實訓、社會服務于一體的雄鷹廣告學院。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與企業合作,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等方面建立一種長效、穩定的運行機制。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將社會服務項目和企業技術骨干引入教學,和企業共同建設育人平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對口就業率,實現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接軌、專業結構與市場產業結構接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凸顯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2.解析崗位技能,課程內容設置凸顯職業能力整理、分析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崗位(群)調研信息,圍繞企業職業崗位與職業能力要求,具體分析每個設計或制作崗位必須掌握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按照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培養合理設置課程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職業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凸顯職業技能培養特色。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通過分析廣告攝影與數碼圖像處理、廣告設計與制作、版式設計制作、數字雜志設計與制作、標志和VI設計與制作、包裝設計與制作及UI界面設計等多項崗位所必須掌握的各類職業能力,做到課程內容設置有的放矢。3.基于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增強社會服務能力(1)依據企業工作流程序化課程模塊,設置專業課程體系按照藝術設計項目設計流程,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調整課程結構,確定合理的教學順序和實施路線,序化專業基礎課程、崗位核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三大模塊。以典型任務為驅動,通過校企聯合設計和開發,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畢業后的職業方向,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可圍繞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專題展開。(2)以企業和網上項目作為課程載體,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以雄鷹廣告學院為項目導入平臺,堅持實用性原則,選取真實的、適合學生現有設計能力的社會服務項目,將專業核心課程作為載體,完成社會服務項目,并參與投標過程。同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挖掘實踐教學所需的項目和任務。如,在VI設計課程中,將威客中國網上的設計任務如西施大劇院形象標志征集、異龍湖形象標志征集等作為學生課堂實踐的項目,讓學生在企業技術骨干與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項目,增強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4.立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工學交替教學改革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以校企合作二級學院為平臺,將企業資金、專家、設備、項目、管理等優勢資源引入學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雄鷹廣告學院數字圖文生產性實訓中心。雄鷹廣告學院數字圖文生產性實訓中心能優質、高效地進行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學、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能對外開展技術服務、承接設計項目,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有效推動藝術設計及相關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通過加強“校中廠”的特色建設,形成“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企業、學校、學生的共享共贏。5.分層教學針對培養,形成“訓賽結合、以賽促學”的教學新模式利用分層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凸顯人才職業特長的培養特色,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對口就業率。近年來,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將設計賽事融入課程教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文化廳等主辦的14個高級別賽事中獲得60多個獎項,真正做到了“訓賽結合、以賽促學”,不僅為高職藝術設計類教學改革探索了一條新途徑,也培養了一大批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藝術設計人才。6.校企合作構建質量保障體系,校企文化雙向融合滲透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在現已建立校、院兩級督導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讓企業參與課程質量評價,重過程評價,輕結果評價,建立有校外專家、企業技術骨干、行業專家參與的校內課程質量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評價管理制度,形成多元、開放的評價體系,強化課程質量保障體系。在實訓教學環節的質量評價體系中,引入行業的產品質量標準,建立以企業滿意度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核心標準的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企業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做到校企文化有效結合。特別是在專業入學教育和生產性實訓教學期間,將職場理念和對企業的忠誠等優秀企業文化逐步灌輸給學生,營造濃厚的職業教育氣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隨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必須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對基于校企“雙主體”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探索,才能培養出適應企業需要、滿足崗位技能需求的生產第一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從而順利實現藝術設計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對接。

作者:胡明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注釋:

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陳良.校企雙主體聯合培養室內設計專業技能人才的研究——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廣西教育,2016(43).

參考文獻:

[1]李進軍,李佳圣.基于校企“雙主體”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