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學設計論文

時間:2022-10-09 04:37:45

導語:高職教學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學設計論文

[摘要]教學設計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不僅僅是經驗的總結,更是理性的思考。教學設計是教學目標、教育教學理論與技術及各教學要素的有機統一。它具有思維創新性、過程實踐性、目的實效性、要素系統性四大特征。準確理解和把握教學設計的內涵和特征,有利于自覺地、科學地開展教學設計工作,以達到提高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設計;內涵;特征

教學設計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教學設計的內涵及其特征,不僅有助于教師解決教學設計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自覺地、科學地指導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設計水平。有人曾撰文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但篇幅有限,缺乏系統。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需要進行拓展性研究,努力形成系統、全面、深刻的認知,準確地反映教學設計的基本規律。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及其分類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它是指以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系統學、設計學等理論和方法為指導,針對教學實際問題,在全面分析教材、學生、教學條件和教師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思維,運用最佳的理論、方法和途徑解決教學問題,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和教學環節等諸要素進行系統的有機整合,形成優化的教學設計方案的活動過程。(二)教學設計的分類。從課程類型上,教學設計可劃分為理論教學設計和實踐教學設計;從任務范疇上,教學設計可劃分為廣義的教學設計———基于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它是說課的基礎;狹義的教學設計———基于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它是上課的基礎。

二、教學設計的內涵

(一)教學設計是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統一。教學設計是為了解決教與學的問題而形成的最優化的設計方案。優化的教學設計方案不僅要解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種程度等問題,也要解決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何種程度等問題。這些問題是教與學實踐活動中最一般性的問題。因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也自然成為教學設計的基本目的和目標。找到最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是教學設計的目的,形成優化的教學設計方案是目標。優化的教學設計方案是教學設計工作的直接性的目標,它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效果最佳,即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教師方面的目標;另一方面是學習效果最佳,即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是學生方面的目標。前者是教師職業工作性的要求,后者是教師職業目的性的要求。教學設計的終極性目標,是按照高職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每一堂課、每一門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二)教學設計是教育教學理論與技術的統一。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不僅包含教與學細微的心理、思維、知識等意識領域里的規律與現象,也包含現代信息技術、媒介傳播、行為活動等實踐領域里的規律與現象。處理如此復雜的關系,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合理、科學地運用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集中表現在技術層面。但是,這種技術的擁有,是需要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育學、心理學、系統學、設計學、信息技術等理論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教學經驗和教育教學等諸理論為基礎,缺失了理論的指導,不可能擁有這種技術。即使掌握了一些教學設計的手段、方法和環節,但在合理運用、科學設置、策略把握上難以實現優化教學設計目標的要求。(三)教學設計是各種教學要素的有機統一。教學設計工作涉及校情分析、學情分析、專業分析、課程分析、教學條件、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等內容環節。其中,課程、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是教學系統中的四個主要要素。以上要素不是簡單的排列和組合,而是以最佳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為指向,以符合學習者的學習基礎、興趣、需要為要求,以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校的辦學條件為保障,按照教育學、心理學諸理論的要求,統籌兼顧,綜合設計,使各教學要素融為一體,形成整體功效。

三、教學設計的特征

教學設計特征是進行教學設計方向性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遵循。(一)思維創新性。從本質上看,教學設計屬于思維活動。它是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等原理,統籌思考,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諸個教學要素的思維設計活動,屬于意識領域內的活動。其直接的結果是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但是,它不是簡單地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而是基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條件可行性分析、教學反思,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能力和學校教學條件,依據教與學的原理,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制定科學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并采用適宜學生接受、易懂、易學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策略,形成內容合理取舍、重點難點分析深入淺出、環節嚴謹有序、語言通俗易懂、教學媒介合理運用的創新性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方案,凝結了教師的認知、分析、判斷、探究、主觀傾向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辦法等心智活動,充分發揮了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是設計者創新思維的結果。(二)過程實踐性。1.在本源和目的上,教學設計來自于教學實踐,為教學實踐服務。教學設計是循環往復教學實踐總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每一次的教學反思、經驗提升、設計方案的構建,都起源于上一周期的教學實踐。在目的上,教學設計服務于教學實踐;同時,教學設計方案的優劣,仍需要教學實踐的檢驗。教學設計來自于教學實踐,用之于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2.在形成路徑上,教學設計始終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從教學反思到教材內容的取舍,從案例的選擇到教學環節的設置等,是一個嚴謹周密的規劃性過程。這種規劃的思維過程緊緊地制約于教學實踐的過程。最終成型的教學設計方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隨著教學的需要,教學情境的演變,教師靈感的激發,原設計好的邏輯順序、案例、語言體系等都可能發生變化。這種情境的變化,表面上看是教師主觀世界的驅使,但造成這種主觀思維變化和教學設計方案的變更,是課堂環境因素(客觀條件)變化所形成的。優化的教學設計不是僵化的教條,是隨著教學實踐的變化而變動的。(三)目的實效性。教學設計的基本任務就是要解決教與學的問題。對于高職而言,教學實效性旨在通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實效性,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更大幅度地提高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達到最佳學習效果,“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以便在未來職場中獲得良好的發展。因此,教學設計是以教與學雙方面獲得實效性為目標而展開的一項工作,它既不是為了教師單方面的發展,單方面地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更不是為博得教學改革的虛名,追求形式化的設計方案。(四)要素系統性。教學設計也稱為教學系統設計,是系統化的思維活動。思維的對象是一系列的教學要素。前導性的要素包括專業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資源等;核心性工作內容和環節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媒體、教學方法和策略、案例、教學進度、教學環節、時間、教學風格、語言體系等要素;后續性要素包括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等。一系列的要素需要在周密的計劃下進行技術處理,將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整合成為有機的整體,使每一要素在系統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不是把各要素簡單地組合、堆積和排序。深刻理解教學設計的內涵,有利于我們自覺地進行教學設計;準確把握教學設計的特征,有利于我們按照教學設計的規律和基本遵循,保持研究的正確方向,科學地指導設計教學活動。

作者:孫衛國 單位: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柳禮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研究與教學設計[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