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06-29 02:58:41

導語: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設計史論是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目的是為學生構建藝術設計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大環境下,設計史論課程教學嘗試引入研究性教學模式,對解決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史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及滿足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和突出作用。

關鍵詞:藝術設計史論研究性教學

一、研究性教學的概念、特點及其作用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認識、理解并圍繞某一課題開展個人或團隊式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與探索問題答案的主動性行為獲取知識,最終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課程知識拓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實踐性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是課題引入,其中,課題可以由教師提供,或者學生根據個人興趣、經驗和需要選定,課題研究的視角、目標、方法以及結論等方面也因人而異。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處于自由、開放的學習狀態中。另外,研究性教學強調課題研究須涉及對現實社會、當代生活的思考,鼓勵學生在關注和參與實踐中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提倡學生在研究中不墨守成規,而是打破固有思維,大膽創造,努力喚醒自身的創新意識。總體來說,研究性教學的突出特點可歸結為三點,即開放性、實踐性與創新性。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重要作用,具體可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單一灌輸式教學的弊端;二是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滿足當代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藝術設計專業史論課程教學現狀

設計史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課程類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介紹設計歷史,如中外設計史、中外建筑史、平面設計史、服裝設計史等課程;二是介紹設計基本原理,如設計概論、設計學、設計心理學以及設計美學等課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史論教學是設計專業學生掌握設計歷史與理論知識、提高設計鑒賞能力和創意思維能力、為專業設計實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綜合素養的主要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設計作品蘊含文化、審美等要素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當代設計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理論造詣,因此,在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設計史論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現今的設計史論課程教學暴露出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師與學生兩方面。1.學生對課程認識不夠,重技能、輕理論藝術設計專業的主要特點是實踐性強,部分學生重技能、輕理論,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專業技能課程,認為只有實踐能力強才是硬道理,甚至將理論課程視為負擔,學習興趣較低。但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才深感自身設計理論知識匱乏,對在校期間沒有認真學習設計史論而后悔。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設計史論,設計實踐帶來的社會效益更加直接。在市場環境的影響下,一些院校將大部分人力、財力、物力投入術科教學建設,而史論課程教學比重較小,課時不足。如此教學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對設計史論課程的忽視。2.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授課形式單一在部分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設計史論課程一般采取各設計方向學生混合為大班共同授課的方式。近年來,藝術設計專業快速發展,報考該專業的學生人數陡增,加上課程學時緊張,設計史論教學基本采取以教師、教材、PPT為主的單一講授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具有教學邏輯完整有序、教學進程易控等優點,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如,過于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綜合能力難以提高。同時,課程所用教材往往千篇一律,內容缺乏更新,與當代設計發展理念脫節。這些弊端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質量不高。

三、研究性教學的引入途徑

固有的設計史論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改革是當務之急。新的教學模式應確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單一講授轉變為在講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考、研究分析、創新思維等綜合能力。顯然,“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積極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被引入設計史論教學無疑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合理途徑。具體引入可以從三個環節考慮。1.專題教學。研究性教學的關鍵是專題引入,專題教學也是研究性教學的第一環節。在堅持教學目標不變的前提下,不受教材的約束,將設計史論課程內容進行既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專題化分割。分割標準并不唯一,設計風格、設計現象、設計原理以及設計師等都可成為單獨專題。在講授專題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逐漸讓學生形成認識問題、探索答案的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自主研究作好鋪墊。專題教學突破了以往固化的教學思路,解決了教材內容陳舊對教學的制約問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幫助學生搭建設計理論體系。2.問題教學。問題教學是研究性教學的第二環節,主要指在前期專題教學的基礎上,學生產生問題,并制定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案,隨后開展一系列的查閱資料、調查訪談等課外研究行為,由過去設計史論教學只在教室內進行的模式,轉變為更加注重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問題教學不能靠學生單獨完成,教師應發揮輔助作用,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研究引導、方法提供、思維啟發以及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此,問題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說,問題教學是在教師可控范圍內,為學生營造更加開放的學習研究氛圍。問題教學不僅解決了教師授課單一的問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了學生重技能、輕理論的錯誤認識。3.多元化考評。引入并實踐研究性教學,努力構建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新的教學模式,必須制定相應的課程考評體系。藝術設計史論屬于專業必修理論課程,傳統的課程考評采取平時成績與期末試卷成績相加的方式,兩者的比重在不同學校稍有差異,但共同點是期末試卷成績占比較大,對課程最終成績起到主要作用。這容易導致學生忽視平時上課,更在意期末考試,為了取得高分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種考評方式雖然可以考查學生對考試所涉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但是對學生知識全面性、綜合能力的考核顯然不夠。為此,教師應結合研究性教學要求,減少期末試卷成績在總成績考評中的比重,同時增加平時成績的考評比重,并在平時成績考評中增加師生互動環節的考評,具體內容是要求學生圍繞第二環節的研究結果,在課堂上進行表述,對教師、其他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最后由教師逐一點評。由于前期研究的開放性,研究結果必然是不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從而對不同課題進行準確點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平時成績考評可針對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課堂闡述討論效果等方面給予相應分值。另外,為了凸顯公平性,對學生平時成績的考評可綜合師評、自評、學生互評等多方面,從而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考評方法。研究性教學重視教學結果,更重視教學過程。順應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和需要,以改革創新高校設計史論教學為目的,引入研究性教學,必然會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認識以及拓展學生的研究領域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海勇.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思維培養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朱飛.以研究性教學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江蘇高教,2003(5).

[3]鄔烈炎.走向研究型課程——以設計基礎教學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2).

[4]傅克輝.“中國工藝美術史”課互動式教學法實踐探索——以四川美院為例.裝飾,2013(10).

[5]周大鵬.淺談研究性學習在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史教學中的應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作者:羅洋 單位:延邊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