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風格在現代裝飾空間設計的運用

時間:2022-12-12 09:10:10

導語:新中式風格在現代裝飾空間設計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中式風格在現代裝飾空間設計的運用

摘要:中華文明上下傳承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作為一個生活在文明古國中的國人,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它帶給我們周圍的一切環境。裝飾設計專業發展于近代,但是自從人類文明開始的一天就有,浙江余姚出土的漢代朱漆木碗,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長沙的馬王堆考古,以及近年來南昌海昏侯古墓的發掘,都曾發現人們由古至今都在裝飾和打扮我們身邊的環境和日常使用的器物,古老的傳統文化一直引領著我們中國的現代文明。裝飾設計在當今社會風靡一時,人們在社會繁忙的今天都向往在自己的天地里進行理想的空間塑造,但是都想自己的空間彰顯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凸顯藝術審美,讓空間既不落伍于當代審美又富有文化內涵,這就催生了新中式風格的空間裝飾,新中式風格有別于傳統的中式裝飾,是在傳統裝飾上的又一次提升品質,去除了傳統裝飾的繁瑣和累贅,保留和發揚了傳統風格的文化張力和文化內涵的發展,因此新中式風格在空間裝飾中值得發展和研究。

關鍵詞:中式風格;設計要素;風格表現力;發展趨勢

現代空間裝飾雖然有很好的科技手段,但是要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現代空間設計,仍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元素無時無刻不在現代空間中呈現,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現代科技元素混搭,融合貫通使用,就會創新出各式新穎的適合當今社會大眾群體接受的空間格式。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迅猛,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環境,但反之,也失去了很多傳統文化元素和器物。由此,為彌補人們在生活中的文化失落和保留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誕生了中式古典的室內設計風格,這也即是現代的傳統文化空間設計風格。這些傳統文化元素一般在現代空間裝飾中,作為陳設設計而存在,主要是在室內空間中的布置、形狀、色彩以及家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呈現給受眾,這些設計部分會更好的汲取和借鑒傳統的髹飾功能特征。現代空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應用會使空間增添很多民族元素、文化元素,也更加增添了中國人文情節,因此。傳統風格裝飾在現代空間設計的應用,對于當代的設計師來說無疑提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

在室內裝飾眾多的風格表現中,中式傳統風格具有溫文典雅的表現力,其具體表現體現在幾個方面,傳統的中式風格作為視覺最早在宮廷建筑裝飾中呈現出來,建筑裝飾中的陳設設計結合空間的布局和空間的造型所表現出來的張力,如:通過傳統中式風格進行設計的空間會場面顯得更加氣勢恢宏、色彩顯得更加壯麗華貴、陳設中突出的雕梁畫棟顯得裝飾細膩富有故事情節、金碧輝煌或大紅的主色顯得更加穩重和大氣,充滿民族特色,在空間造型設計上講究對稱和勻稱,色彩使用上講究對比,以純色使用為主。在裝飾材料的選取上以木材為主,材質上配以龍、鳳、龜、獅等動物形象,通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讓裝飾空間顯得瑰麗奇巧。由中國傳統裝飾風格演變過來的現代中式風格,也被稱為新中式風格,設計風格的演變是一個歷史進化的產物,也說明了一個地域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傳統中式風格較之西方歐美風格有遽然不同的一面,中式風格的室內空間裝飾經過中國歷史文化前年的沉淀和積累,已經形成一定的體系和大家熟知的門路。與西方裝飾設計中重框架、重思維、重表現截然不同,西方的建筑裝飾思想注重彰顯個性的造型和設計,中式風格更加注重自然和建筑的和諧發展與相互協調,甚至可以說中式風格的裝修融入了文學、美學、藝術學、植物學等各種學科,又在建筑裝飾中要結合建筑本身形成視覺感官,如南方裝飾的徽派建筑在竹林中搖曳,更像是一幅中國山水畫。而北方裝飾采用大量原木材質進行裝飾能在視覺上讓受眾忘卻室外的寒冷。再如中國的室內空間設計要結合中國的易經八卦、風水學等民族文化,室內空間設置的玄關就是建筑風水學中的一種表現,因此中式風格和歐美風格有一定的區別,這些區別也正好能彰顯我們的中國文化特色,也正是我們廣大設計師要繼承和發揚的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經濟作用的催生,讓人們對于審美的要求也有了逐漸的提高和要求,而且這種要求越來越迫切,比如在家庭裝飾當中,人們追求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從地面鋪貼的文化地磚,到墻壁的文化墻,甚至墻壁上的裝飾字畫,以及墻面懸掛的各式民族文化特色的裝飾品,包括造型的頂部,頂部造型中的中國文化圖形紋樣,還有室內陳設的櫥柜展臺,展臺要配置的各式造型小品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的希望不僅僅是寄托在物質上,對于生活中的精神質量則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在視覺上起到一定的審美和文化內涵作用,這樣會使這種空間設計思維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受人接受。反之從裝飾設計的角度出發進行思量,日后的空間裝飾設計將會分化為兩個方向:原創設計繼續引領空間裝飾的行業主流,也將會越來越受到大眾群體的偏好。而純粹是為了實用而進行空間裝飾設計的思維和發展趨勢還將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但會隨著行業和社會的發展逐步淡化,最終將逐步淪為消失或被人們遺忘。從大范圍的設計風格上來說,全球的設計師和群眾都在追尋簡約的設計風格,這也實在大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趨勢。中式風格在空間裝飾設計中的要素及表現手法:新中式風格在空間裝飾設計中的要素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如:在中式風格裝飾設計的空間中利用簡潔明了的直線線條,可以對作品作為裝飾設計空間進行勾勒和描繪。簡潔線條的使用能體現出簡約的設計風格,但是也能勾勒出中式傳統的造型,這就讓空間的中式風格能更加體現實用和富有現代的簡約感。在中式風格裝飾的空間中陳設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小品的造型和器物能提升空間的品質,也能給大眾帶來更好視覺欣賞力,會讓空間更加凸顯中國文化內涵,如在空間中布置綠色植物能增添空間的活力,也可以布置裝飾畫、織物裝飾品和造型簡潔的燈具等等,其中綠植可以結合空間的家具打造成中國古典園林風格的小景觀,讓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國畫和燈具可以結合空間裝扮成中國宮廷造型,提升對視覺的沖擊力,這樣打造出來的空間,都是使用的中國傳統元素,這些元素則能在空間的整體視覺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和作用。再如在進行中式風格空間的頂部造型設計上,天花板的造型一應俱全,在材料的使用上避免現代復合材料的格柵和鋁扣板等材料,應該使用能代表傳統風格的正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形狀對頂部進行裝飾,各形狀之間需要有勾勒空隙,這樣既能形成整體感,單獨效果也不錯。壁面裝飾上也可以采用中國傳統的雕刻技藝,可以雕刻上各式的植物花卉圖案,或者是動物紋樣,也可以雕刻各式幾何圖形,這樣就避免掉了空間的單調感。空間裝飾陳設家具中的幾案是中國傳統家具,在空間裝飾中不能被忽略掉,可以再帶有明顯中國文化的幾案上設置傳統的擺件進行裝飾,比如燃一縷沉香,讓香煙裊裊升起,能增添空間的穩重感。除吃之外還有屏風,屏風結合現代的工藝和材料出現的產品式樣多、色澤多,造型新穎,有用于進行區域分割和遮擋作用的擋屏;有進行空間裝飾的實木雕花屏風;也有按圖案進行拼圖花板組合而成,還有傳統漆工藝打造的黑色描金屏風,以及手工描繪花草、樹木人物的漆藝屏風;這些屏風能增添空間的裝飾性,產品本身也具有色彩強烈、視覺感舒服,配搭分明能更好的提升空間的鑒賞品質。以及現代飯店、茶吧中使用的格擋,都是由傳統屏風工藝進行改進而來的,結合現代的裝飾空間顯得更加切合。中式風格的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中式風格的空間裝飾設計因為帶有中國文化元素和內涵,所以將會對設計師提升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設計師了解受眾的喜好,主動引導受眾闡述自己的想法,給其合理的空間建議,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受眾提供室內裝飾的總體風格把控。其次要解決受眾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對作品的要求水準。為其打造和定制專屬的文化主題方案。最后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要切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最終達到預期目的。

室內裝飾空間設計中的中式風格在市場中要具有長久的發展優勢,一定從三個方面考慮:①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打造,個性化的打造是每個受眾的要求,也是為什么要用專業人員進行空間設計的原因,個性化的作品也能顯示出與大眾不同之處,每個人都向右一個自己的個性化空間,這些個性化的空間,可以從個性化的空間劃分,個性化的陳設藝術,個性化的文化內涵,個性化的造型色彩等等方面進行考量;②要從材料的和工藝進行考慮,現代社會大眾關心的是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和環境,空間即是環境的一部分,設計師需要從長遠的方向進行考慮,在進行中式風格空間的設計中可以使用傳統的空間造型,使用新型的環保材料,利用傳統結合現代的工藝方法對空間進行打造,這樣會讓空間視覺上保存中式風格,也才能彰顯中式風格的魅力;③從設計風格著手考慮,要確立對空間中式風格打造的主題思想,用主題思想對空間設計的風格進行把握,不能最終形成不倫不類的作品,確立了中式風格就要從地面、立面、頂面進行設計均可。新中式風格設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縮影和表現形式,在大眾群體中必將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只要能結合現代創意思維、現代工藝材料以及色彩圖形等元素考量,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如何能更好的發展和利用中國元素打造出新中式風格的裝飾空間也是建筑裝飾行業的關注點。新中式風格也是通過中國傳統風格文化意義在當前社會經濟下是能充分證明和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新中式風格通過時代的變遷,人類文明的進步,利用傳統文化做基礎,結合現代文化元素進行碰撞而產生的新時代文化元素,再利用這些元素對空間進行創意設計,融入實用性和裝飾性,這樣才能得到現代社會的認可,也才能在當今社會中保存和傳承,并一直持續發展下去。本論文是2019年度中國社會主義文藝教育“十三五”科研規劃項目“漢海昏侯漆藝術語言在現代藝術設計境遇下的應用研究”階段性研究系列成果(SWTF20189017)。

參考文獻

[1]陳易.建筑設計系列叢書—建筑室內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趙婷婷 單位:南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