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書籍設計與形態異化

時間:2022-08-07 05:09:59

導語:兒童書籍設計與形態異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書籍設計與形態異化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是人們對自身成長觀察的經驗總結。從嬰兒時期開始,兒童的感知能力、認識活動及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活動等各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形成與發展。書籍作為傳達、感受最廣泛的存在載體,在人類成長初期起到的支持、教育、引導的作用尤為重要。要做到尊重兒童的權益,支持兒童發掘自身潛能,引導兒童健康成長,讓每個孩子都有最佳的人生開端,都有歡樂無限的生活空間。因此,兒童書籍設計的核心理念應是健康、有趣和益智的。

早在17世紀,歐洲圖書市場就已經出現專門銷售兒童讀物的書店。而我國的兒童書籍專門銷售起步較晚,兒童圖書市場還不夠完善。兒童書籍對人類初步認知感受的回歸,在設計幻想、聯想、思維、創新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書籍市場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創意型書籍設計作品,而在兒童圖書市場中,由于這部分書籍多是精裝書,造成了兒童閱讀的不便與潛在的不安全性問題。設計者對兒童內心的傳達響應沒有足夠重視,使書籍整體的內容與形式不統一,對原始傳達手段的塑造十分欠缺。當然,對于兒童書籍的形態不只是從內外形態的異化,更是要借助現在科技的發展,完善其在材料、裝訂、印刷等工藝方面的運用,使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這不只是發揮兒童教育的傳達作用,更是對回歸自然的一種追求與向往。

1.形態的異化兒童認識形狀是從長方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到圓柱形、圓錐形等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不斷深化的。同樣,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到兒童的認知程度、方法,就如同書籍設計需要內容與形態統一,設計者需要有童心,要在充分了解兒童心理的情況下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兒童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下,不受固有形態的拘束。異形開本的兒童書籍較為常見,而異形開本的選擇應注意內容的選擇及現實局限的控制。書籍的外形在離開技術水平的控制下,出現異樣的圓形、扇形等,提高了成本,而兒童學習知識會不斷地更新速度,要把兒童書籍的價值定位大大降低,這就如同兒童長高之后衣服要更換一樣,其保留價值較之成人書籍要低,因為其更換頻率較快。

擺脫平面的束縛,可動的“立體書”早在19世紀就已經推出。在翻閱書籍時,書上的圖畫呈現三維立體造型。這種圖書的優勢大大地詮釋了兒童書籍的互動性、趣味性,能更好地引導兒童閱讀書籍。愛玩是兒童的天性,而玩的工具被稱為玩具。學習則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過程,學習的工具主要是書籍。因此,玩具與書籍相結合而誕生了“玩具書”的概念。玩具書兼具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跳出了平面書的局限范圍,創造了真實直接的三維立體空間。異化的形態增加了讀書的趣味性和功能性,讓兒童主動動手“玩”書籍,充分體現書籍傳達的互動性,使兒童更全面地感受書籍所帶來的樂趣。現在的兒童書籍設計有模擬形狀類、觸摸類、變形類、發聲類等,這些都是在兒童書籍探索中得到的成果。這些都在兒童的學習與互動上得到了體現。然而,針對兒童對抽象記憶的特別之處,需要設計能夠更直觀地引導兒童去識別、想象書籍所傳達的信息內容。

2.材料的運用書籍設計中,材料是最主要的感知覺體驗的載體,是讀者閱讀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的“五感”體驗的手段。現今書籍設計所使用到的材料種類十分廣泛,各種有機材料的加入使其特性在書籍中得以展現。兒童書籍如同兒童玩具,對于成分和質感要更高于成人書籍所要求的,除了紙張的應用,更多的是要選擇自然性的纖維材料,如絲織品、布、木、皮革等。其中,特別是棉織品的柔和質感多被應用到兒童接觸世界、感受世界的承載體,它安全無害,有益于兒童健康,并且價格低廉。不只是應用于兒童玩具,自然性的纖維材料還被更多地應用到兒童商品之中。在一些兒童書籍中,利用少量的皮毛、化纖等作為輔助材料,在特定的認知世界的地方加以使用,通過“五感”幫助兒童去認知世界、體驗世界、感受世界。然而,這樣還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書籍傳達的信息理解形式更多的是來源于作者、設計者等成人的經驗得來的認識理解,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兒童階段對事物的探索與成長,容易使兒童形成社會群體的固有思維。要想在兒童書籍中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形態與兒童心理的統一,就要求設計者需要擁有兒童一樣的想象力和幻想力,這樣的童心是很有必要的。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是從具體的、真實的、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實物開始的,書籍就是把知識以實物的形態傳達給兒童,使兒童得到認知體驗。在材料上,書籍多采用兒童感興趣的有一定固有特征的形象的色彩,根據每階段兒童對實物材質的認識成果來選擇。動手與互助會使兒童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與自然、社會融洽、和諧相處的能力。

3.裝訂方式兒童書籍設計的裝訂方式,更多的是要在形態異化中起到一定的可實踐手段。在現今異化形態層出不窮的市場中,有各種新穎的裝訂方式存在。然而,裝訂更多的是需要考慮到兒童的生理特點,兒童的生理協調性還沒有足夠穩定,動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破壞性,這就需要安全且有效的裝訂設計手段。現今,膠裝、線裝等方便實用的方法被較多地應用在兒童書籍中,但根據兒童的行為特點,這些裝訂方式又無法得到安全堅韌的效果。兒童讀物的裝訂方式在迎合異化的創新形態的同時,還要注意適合各階段兒童的成長特點,可以采用不裝訂、半裝訂、圈裝訂等手法,設計出更加適合兒童的閱讀習慣和方法的書籍。

4.印刷工藝

印刷是圖文信息復制到承載物上的技術工藝。在印刷技術發達的現代,文字、圖像、色彩在材料上的展現更完美地豐富了原本所賦予書籍的涵義。可以說,印刷為書籍設計的效果和最終的書籍形態傳達提供了保障。同樣,在兒童書籍設計中,印刷工藝也影響著書籍的品質和設計者創意理念的表達。一個想法的新的立足點最終還是需要合適的印刷方式得以展現。印刷主要構建在作品與設計者的溝通與交流上,把設計者的意圖點定位明確,適當地發揮承載信息的傳達。然而,兒童在整個設計過程的終端與印刷的相互作用有限,他們更多的是注重最后的傳達效果。這就需要設計者在進行創作的同時懷有童心,還要重視印刷工藝在最終設計表達過程中的運用。印刷工藝的完善使視覺感受得到了完美的體驗,印刷技術的提高,已經讓兒童書籍設計的“五感”體驗全面加深。

針對兒童極具魔幻與好奇的心理特征,在兒童書籍設計方面,設計者要富有想象力、幻想力和浪漫主義色彩。兒童的推理能力、邏輯能力較差,不能與成人的思維方式同步,對直觀的事物形象十分敏感,所以,兒童書籍的設計從內容到形式都要富有童心,設計者要把思想回歸到人生的初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