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設計的語言特點
時間:2022-08-07 05:15:36
導語:書籍設計的語言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書籍伴隨著漫長的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書籍設計作為一門設計藝術,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相對書籍幾千年的歷史形態,書籍設計語言有著自己特定的時代特征。書籍設計語言千變萬化,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書籍設計語言的多元化
1.書籍設計無法脫離新世紀的多元設計文化背景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設計以及二戰以后發展起來的與現代主義一脈相承的風行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主義設計,是近百年來主導性的設計風格,從建筑設計到工業設計再到平面設計,都推崇這種功能主義、理性主義。早期的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民主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后來過分的形式簡單,反裝飾性,強調功能,高度理性化、程式化、系統化的設計語言,抹殺了多元化,造成了一元化的設計形勢,無文化個性可言。特別是戰后發展的國際主義,與戰前的現代主義從意識形態上看已經面目全非,民主色彩、社會主義色彩、烏托邦色彩已經蕩然無存,單單剩下一個減少主義、“少則多”的形式軀殼,于是六七十年代后現代主義登上歷史舞臺。后現代主義的“歷史主義和裝飾主義立場、對歷史動機的折衷主義立場和它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細節的含糊性”打破了現代主義的單調、乏味和沉悶,使得設計語言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如解構主義設計語言對平面設計的影響導致了達達主義風格的復興。達達風格在書籍版面中是以簡單的字體和插圖布局的零散乃至零亂的方式,表達對國際主義、現代主義平面風格的反叛,雖然沒有成為引導性的風格,但它一直是一種知識分子的探索,具有強烈的試驗氣息。新世紀的書籍設計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在新技術、新媒體層出不窮,新觀念、新思想不斷更新的影響下,觀念上更為包容,技術上更強調跨學科的融合,鼓勵創新,呈現良好的多元化發展態勢。
2.國際化語言的盛行與有地域特色的傳統語言的復蘇隨著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的增加,國際對話的與日俱增,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造成了視覺傳達的同一要求,設計上日益趨同,促進了國際視覺語言的形成,使國際主義設計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書籍裝幀設計方面,瑞士發展起來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theInternationalTypographicStyle)和美國的平面設計風格就在較長時期對許多國家有深刻的影響。同時,通過這個“地球村”的頻繁密切的交往,也促進了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的設計文化的綜合與交融,每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地理環境、氣候、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構成當地獨有的文化標識,是斑斕的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當前全球化經濟的大背景下,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傳統藝術顯得尤其珍貴,為各領域的設計師所推崇。所以,當今我國的裝幀設計界和其他設計界一樣,一方面如饑似渴地汲取國外現代設計成果的新鮮營養,學習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形式,另一方面,注重設計的民族化、傳統化,注重吸取中國傳統書籍的藝術精華,追求返璞歸真的書卷韻味和文化氣質,強調本土審美意識。近年來,國內許多知名設計師都在積極探索,銳意創新,有的走現代設計之路,有的將中國傳統書卷美和現代書籍工藝完美結合,有的則顛覆傳統,新銳前衛。如王序的《意匠文字》《土地》,呂敬人的《朱熹榜書千字文》《梅蘭芳》,歐寧的《北京新聲》《創意入侵》,吳勇的《畫魂》《用鏡頭親吻西藏》,宋協偉的《乃正書》等,都是藝術性和商業性俱佳的好作品。
二、書籍設計語言的整體性
中國傳統的書籍形態、制作、設計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具有深厚的歷史,從甲骨裝到竹簡裝、卷軸裝、蝴蝶裝、線裝,文字、材質、工藝、版式都很有造詣。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印刷術的傳入,我國用機器印刷代替了雕版印刷,產生了以工業技術為基礎的裝訂工藝,出現了平裝本和精裝本,由此產生了裝幀方法在結構層次上的變化,紙張、裝訂等成為新的書籍裝幀的重要元素。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更引起印刷業的日新月異的變革,隨著現代設計觀念、現代科技的積極介入,書籍從只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裝的“書籍裝幀”過渡到重視書籍整體操作的“書籍設計”。最早提出“書籍設計”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他說:“我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已經著手于書籍整體設計,包括內文編排、文字、字體、字號、標題、目錄、扉頁、封面、函套、腰帶到版權頁的設計,并對所有用紙、材料進行選擇,設定印刷裝訂工藝,進而連書籍的宣傳品種也成為設計的對象。”書籍設計是一個包括書籍形態、書籍版面、印刷材料、裝訂工藝等設計的立體的、多側面的、多層次的、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包括了從書稿到成書的全過程。設計師在設計時不僅要突出書籍本身的知識源,更要巧妙利用裝幀設計特有的藝術語言,為讀者構筑豐富的審美空間,通過讀者眼觀、手觸、味覺、心會,在領略書籍精華神韻的同時,得到連續暢快的精神享受。現代的書籍設計師很多都在自覺地實踐著,勇敢地跳出書籍固有的以繪畫式封面和永遠不變的正文版面為基點的裝幀模式的束縛,在傳統和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研究讀者的心理、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如有的童書設計,媒介的選擇利用兒童對柔軟棉布的親近和棉布不易撕爛的特性,將圖文印刷在棉布上,造型也跳出方形的框架,做成圓形或簡單的動物造型。有的紙媒體書則將立體折紙引入到書籍設計中,隨著書籍的開合,各種立體造型呼之欲出,很好地將其與讀者的互動注入到書籍設計之中。
三、書籍設計語言的視覺化
如威廉•米歇爾所說,“圖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從最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眾媒介最為粗俗淺薄的生產制作無一幸免。”確實,當今人們對視覺圖像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影視、網絡、公共媒體的傳播主要依靠視覺圖像的解讀,書籍設計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具有如此高的視覺度,書籍設計進入媒體所謂的“讀圖時代”。有專家認為,“讀圖時代的到來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它體現了后現代文化對于知識的一種解構,也是現代審美的一種要求。”人們的閱讀行為由基于文本的閱讀逐漸轉變為基于視覺圖像的解讀,書籍的編排設計和插圖設計發揮著更為積極的作用。另外,不斷進步的數字出版技術和書籍加工技術給書籍的設計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書籍才能以今天這樣豐富、鮮活的形象出現。書籍設計視覺化的主要表現是高視覺度的編排設計,色彩舒適,版式新銳,編排節奏疏密有致,視覺流程輕松流暢,十分吸引人,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和閱讀習慣。如大量時尚類雜志、攝影藝術書籍等。
四、書籍設計具有商業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雙重特性
書籍不僅是滿足人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亦是流通中的商品,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它的商業屬性不被重視。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圖書市場競爭激烈,計算機數字技術的出現,再加上書籍設計師觀念的更新,使書籍設計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品位都得到不斷提升。書籍裝幀藝術的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承認,書籍裝幀的風格和制作工藝也層出不窮,精彩紛呈。同時,市場經濟也為書籍設計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提出了許多新的思考。設計觀念、設計手段、設計方向也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了深刻的變化,具備了很多新的特點,書籍設計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的要求顯得更加突出。當前我國書籍設計業仍存在多重誤區,與國際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數字印刷系統的廣泛應用,書籍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都大幅提高了,使得書籍生產的成本降低。書籍生產的門檻低了,在利益驅使下,一些公司、個體開始介入書籍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造成書籍市場十分繁榮的假象。一方面,大量粗制濫造、功利目的較強的書籍重復出版,商業性突出,藝術品位卻不高,另一方面,也有的學院派設計師輕視書籍設計的商業功能,強調書籍設計的整體性和構造性,強調版面設計的經營與材質的藝術手感,不顧圖書作為傳遞信息載體的身份而一味突出自己的藝術個性,燙金壓膜、撒“金粉”、加硬皮、用紅木做函套,等等,花樣百出,忽視產品的成本核算與書店的意見反饋,不去研究讀者和市場,造成書籍曲高和寡,無人買單,這些都不利于書籍設計的健康持續發展。
結語
數字時代,由于受到門類繁多的新媒體的挑戰,圖書曾經的主流媒體地位逐漸成為記憶。但是,書籍作為傳統的信息載體,伴隨著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它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特性,如圖書的開本、紙張質感和色彩、插圖、觸感等營造出的獨特藝術氣質以及翻動時帶來的心理感受等,都是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當然,電子閱讀的威脅和挑戰也給書籍設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在當前全球化經濟、多元化文化的新語境下,設計師要研究新時代的閱讀對象、閱讀方式、閱讀性質以及閱讀心理和功能價值等多方面的變化,積極探求新形態、新材料、新的制作工藝,設計出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的、有意義的書籍作品。
- 上一篇:小麥病蟲情監測工作報告
- 下一篇:工業工程的運用及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