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裝飾設計
時間:2022-01-11 09:35:56
導語: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裝飾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廊與柱之妙麻扎朝拜
在維吾爾族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以禮拜、誦經、祈禱、祭祀為主的儀式活動,主要是圍繞著麻扎建筑而展開的,這就對陵墓建筑提出了功能設計上的要求。新疆伊斯蘭陵墓建筑中的廊與柱在建筑空間格局劃分和構成建筑外觀特點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廊通常是指屋檐下的走道或通道,具有遮陽、防雨的功能,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結構承重件,是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廊與柱在新疆伊斯蘭建筑中已有很多應用。例如在對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實例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廊與柱在該陵墓建筑設計中具有極為重要的裝飾及空間劃分作用。不僅為建筑提供了自身的交通空間基礎,還給朝拜者帶來了通行上的方便,連接室內外與自然充分溝通,形成了室內外空間的過渡環境,還給予建筑中以特定的裝飾效果,進而強化整體陵墓建筑的設計美感。這絕對是維吾爾族本土建筑藝術與阿拉伯建筑藝術及中原漢文化建筑藝術的完美融合。廊與柱在建筑中使用的多少,在中國傳統建筑修建原則中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圍廊等級最高,不出廊最低。在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中,墓主人雖然不是宗教圣賢人士,但在整個建筑的廊與柱設計上遵循了較高的等級。運用了四方圍廊設計,并配以20根設計精美的柱子,廊與柱對陵墓空間的處理和體量美化上起到了十分關鍵的補充,形成了空間層次的變化,增加了建筑的空間延展性和引導朝拜者的作用,朝拜者在通過一條圍繞著柱飾的環形走廊,進行心靈梳理的同時,又感到審美愉悅。廊與柱不僅完成了麻扎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成了建筑裝飾造型的主體組成元素。它不僅是建筑主體的重要點綴,更是錦上添花的濃墨重彩,同時也主導了建筑立面的視覺感受,引領了新疆古代伊斯蘭建筑風格與造型的潮流及趨勢。不言而喻,廊與柱精妙的裝飾及空間劃分堪稱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的標志之一,肅穆而優雅的構成樣式,渲染著建筑的主題。歷史強化了歲月色彩,留下的是廊與柱實際存在的美學價值。這樣不僅體現出遵循伊斯蘭教信仰的情感,又充分顧及墓主人所處的生活狀態及地域生態環境,呈現出新疆南疆地區維吾爾族文化的內涵,強化了新疆伊斯蘭陵墓建筑獨有的藝術特色。
二、紋與色之美
伊斯蘭教建筑裝飾紋樣的題材及色彩裝飾的搭配,在《古蘭經》經典中給予了明確的規定,主要以幾何紋樣、植物紋樣和文字紋樣為三大圖案母本,而色彩方面偏愛純色系,如白色、綠色、藍色、黃色等。由于建筑裝飾中的紋與色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著極為突出的優勢,所以在新疆伊斯蘭建筑裝飾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v觀阿曼尼莎罕麻扎,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紋與色的裝飾元素,密集而種類繁多,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等對比,傳達出一種具有簡練、純樸、含蓄、浪漫、夸張的美學特征,而其設計過程中所呈現的審美觀念和裝飾風格,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藝術特色,彰顯了伊斯蘭教崇尚自然的精神價值觀。從設計學的視角來看,無疑阿曼尼莎罕麻扎的裝飾紋樣及色彩寓意在整個建筑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紋樣裝飾于陵墓建筑的每一個角落,配以和諧的色彩基調,是該建筑裝飾設計的精髓所在。首先從紋樣裝飾上看,陵墓建筑內外立面采用通體的植物紋樣和幾何紋樣拼合,內部墻面上將文字紋分別置于壁面四周共等分的十二個面上,構成對稱而均衡的形態。這些文字圖案以“木卡姆”十二套曲名為內容,既點明了陵墓建筑的性質,又具有宣傳功能。建筑的每個部位都裝點得密密層層,形成整片的紋樣組合藝木效果,從中亦可看到阿拉伯地區建筑裝飾手法的影響。其中陵墓的內外立面上還有大量的花卉圖案與幾何圖案構成,如花蕾紋、葉紋、幾何紋等運用在墻壁裝飾上,組合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以高雅而尊貴的視覺美感。門與窗因通風與采光的需要,采用連綴的幾何圖案,結構嚴整緊密,適合無始無終的折線組合將幾何紋樣和植物紋樣交織在一起,連續反復,瞬間傳達出無限的圖案變化,構成了極強的裝飾寓意。這樣的設計構思也將阿拉伯式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形成富有動感的裝飾界面。從色彩學上來看,陵墓建筑在色彩上以白、綠、藍為主色調。白色是伊斯蘭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純潔無邪,高尚、廉潔、誠實。麻扎內外墻壁和墓基大面積地使用白色,使建筑整體顯得寬敞而明亮,有空間擴大的心理感受,使人感到莊嚴、樸素、親切。綠色是新疆綠洲文化的象征,是萬物得以生存的本源。陵墓建筑中門與窗基本上都使用了綠色。藍色是純潔的顏色,通常讓人聯想到星空、宇宙、海洋,它表現出一種冷靜、理智、安詳與廣闊之感,尤其對于伊斯蘭教來說,天空是真主的所在之地,更為神圣。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的屋頂外立面通體使用了藍色琉璃磚,盡情地展現神所居住的空間,并象征著麻扎的主人融入藍天,追隨真主而去的意念。因此,當我們直面阿曼尼莎罕麻扎時,其“紋”與“色”所煥發出的神秘而優雅的視覺震撼力,是在其他伊斯蘭教建筑裝飾中難以感受到的。
三、“料”與“工”之巧
“料”與“工”是建筑設計中的物質基礎。從阿曼尼莎罕麻扎的建筑裝飾材料與工藝來看,借鑒外來、融合本地、吸收其他民族與宗教的傳統材料與工藝,是諸多文化交流的結晶。它有著濃厚的伊斯蘭教特點以及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和氣派,同時也創立了本地區特有的裝飾材料架構,豐富和完善了新疆伊斯蘭建筑裝飾的工藝技術。這些穆斯林建筑工匠將傳統的石膏浮雕、木雕、磚飾等材料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進而來提升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裝飾的審美高度。首先來看石膏浮雕,此種工藝在中原地區使很少見的,它是典型的伊斯蘭教世界的舶來品。在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裝飾中,石膏浮雕裝飾布滿了整個陵墓建筑,主要以獨立紋樣、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植物紋樣為主題圖案。工藝是在平面石膏板上雕出凹凸層次,高浮雕點綴在墓室內與穹隆相接處,其余大面積墻面以淺浮雕或二者相結合的形式,在光線的照射下能使麻扎墻面產生一定的立體感。這些通過石膏浮雕工藝表現出來的種種圖案,相互配合協調,造型整齊有序,生動活潑,令人感受到一種樸素而嚴謹的風格。其次,阿曼尼莎罕麻扎中的木雕亦非常精細。工藝上分為透雕和浮雕兩種,其中門楣、鏤窗多用透雕,圈梁、門扇等處均為浮雕。整個陵墓建筑上裝飾著各式各樣的木制雕花和格窗,材料工藝極為精致巧妙。主體以幾何圖案組成,局部點綴植物花卉紋樣。窗或方形,或龕形,極富變化的同時顯得富麗多姿,不僅保持了中亞伊斯蘭建筑的原始風貌,又凸顯了新疆伊斯蘭建筑裝飾的獨特造型工藝。最后來看阿曼尼莎罕麻扎的磚飾。在陵墓建筑屋頂的外立面通體鋪貼了白地藍花的釉面磚,以及局部飾面配以藍地白花的釉面磚做點綴,給整個陵墓建筑一種華美樸素之美感?!斑@種釉面磚產于伊朗,但有人認為這種釉面磚更多是對中國陶瓷的模仿,尤其是受中國青花瓷的影響后發展而來的,如果是真的,那么這種釉面磚可以稱之為回娘家了”。伊斯蘭教傳入新疆,自然將阿拉伯的建筑藝術同時傳來,但是,這并不是完全照搬,當地的民族工匠在建筑中不可避免地融進了本土的諸多設計元素,從而構建了整個阿曼尼莎罕麻扎建筑優良的用料與精巧的工藝水準。
四、結語
阿曼尼莎罕的特殊身份以及在民族音樂藝術中重量級的歷史地位,使其陵墓建筑儼然成了新疆伊斯蘭建筑藝術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作為新疆歷史的記載,是民族文化的標志,所表達的宗教理念是伊斯蘭教在新疆境內傳播的一個明證。其陵墓建筑空間裝飾的莊重和巧妙,裝飾紋樣與色彩搭配的高雅和華美,充分傳達了民族傳統視覺藝術特征。它以一種生生不息的活力,傾注著反復、抽象、無限的意念,傳達了新疆地區特有的文化理念。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含有特殊的新疆伊斯蘭風格的建筑語意。這座精致高雅的陵墓建筑就如一曲凝固的樂章,凝聚著這里勤勞勇敢的維吾爾族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技藝,是新疆傳統伊斯蘭陵墓建筑裝飾藝術成就的綜合體之一。
作者:馬誠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上一篇:古鎮建筑裝飾藝術淺析
- 下一篇:研究店面的裝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