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4 08:39:00

導語:工業設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研究論文

“什么是工業設計”?這個問題使得眾多還未涉及其中卻又對此有充分的了解欲望的人們產生了迷惑的心理。不知道該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介入其中。更有甚者認為工業設計就是簡單的包裝。他們不能理解什么是“工業設計師”。他們認為:設計師必須是分行業的,比如設計玩具的叫“玩具設計師”,設計家具的叫“家具設計師”,設計汽車的叫“汽車設計師”。如果國家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工業設計,更何況蕓蕓眾生。

其實,工業設計不僅僅是外觀設計,現在對工業設計的理解偏狹得很,僅僅把它當成是造型設計,是個外觀設計,所以它自然要去跟工藝比較,中國工業設計師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一個外觀造型的設計,手機賣的這么火,其實換來換去是外觀。方案是人家的,專利是人家的,我們只能去換顏色換外殼。我們只是在給產品整容,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工業設計實際上講的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人們的設計活動。工業革命以來出現了大分工,專門有人研究市場,專門有人研究營銷,專門有人研究技術開發,專門有人研究人們的生活需求。這個時候,設計被分離出來了,這時候的設計叫工業設計。是怎么從生活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到老百姓手里。也就是所謂的低消耗,低污染。

設計來帶動企業發展是知識經濟的必經之路,就是要拿知識產權和發明,而我們中國沒有發明,全都是模仿和改良。所以今后下一輪的競爭就尖銳了。中國是一個模仿大國,現在國際上的一些博覽會都禁止中國人進去。

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工業設計組委會的精心籌備,2005北京國際工業設計論壇召開了。論壇著重突出了“工業設計與高科技相結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主題,在工業設計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反響。

首先,論壇層次非常高。論壇邀請了所有與科技和設計相關的最高層領導與會,再次,會場氣氛熱烈、提問踴躍、互動性強。論壇內容豐富,既有國際先進工業設計理念與經驗的介紹,也有國內工業設計政策的交流、問題的探討,極具吸引力;論壇主題明確、論壇發言人和發言主題都有力地闡述了科技與設計的緊密關系。尤其是下午的政策討論會,作為此次論壇的特色之一,引起了全體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這是我國首次公開在國際人士和眾多媒體面前,為工業設計政策征求意見,反響強烈。

同時,論壇也滿足了為廣大高新技術產業機構與國內外知名設計師、設計院所提供在工業設計領域自由交流的愿望,其到了交流平臺的作用。

“2005北京國際工業設計論壇”雖然已經圓滿落下了帷幕,但是工業設計所帶給了企業巨大的效應;工業設計在一件產品的價值里占多大成份,不大容易量化,因為它是蘊含在里邊的,是一個軟價值,它的含量是文化價值,是國家的機制,水平能力的一種體現。國外有些類似的比方,美國有這樣一個說法,當然也不是很精確的,只是參考,企業里如果投資于技術設備更新帶來了效益的話,那工業設計帶來的效益是它的五倍。如果我投入一千美元在設備上帶來的效益是百分之十的話,那這一千美元投給設計帶來的效益將是百分之七八十,至少五六十,因為它附加值高,利潤高。只能這樣比方。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早在二十年前就說過,英國可以沒有政府,但不可以沒有設計。英國的成功主要是靠它的設計帶動的。而中國現在連設計師的職稱都沒有,國家的職業行里連美容師按摩師都有,就設計師沒有,只有工程師,說明只重視工程。

工業設計是屬于對現代工業產品,產品結構,產業結構進行規劃設計不斷創新的專業。其核心是以“人”為中心,設計創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適應,滿足作為“人”的需求。人類的需求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因而工業是設計也是需要“再設計”的專業。

工業設計是科研技術成果的轉化為產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環保的核心過程;是技術創新核知識創新的著陸點;是產品,商品,用品,廢品相互轉化的系統方法。工業設計的本質是“人為事物的科學”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形成自己的工業設計能力。其原因:一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我國工業的發展,基本上走的是引進---仿制---批量生產---再引進---再仿制---再批量生產,簡單的循環,缺乏自己的再創造。在所有現代工業產品中,極少屬于我國首創。二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產品統購包銷,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是賣方市場,在這樣的的歷史條件下,也不需要工業設計。

近二十年來,我國工業設計事業有了很大的進展。20世紀80年代初,大專院校開始設置工業設計專業;到現在,我國已有兩百多所院校開設了這個專業;一批年輕的工業設計專業隊伍正在我國形成;有的大企業也相繼成立了工業設計部門。工業設計已開始在產品造型設計方面初見成效。由于工業設計的推進,導致企業產品造型多樣化,但從社會總體看,工業設計在我國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還未能形成發達國家這個極活躍的“生產力”創造高效益的“產業”。大市場概念的實質不是以“造型”設計為主,而是以“服務”使用者為“本”。

因此工業設計的真正任務是對新生活方式的需求目標“定位”研究分析及由此確定的概念設計。這一主導方向就為接下來的工作找到了很好的出發點。

目前企業在“以銷定產”的“小市場”機制中,迫使企業陷入了惡性循環的“一窩蜂”,“價格戰”的漩渦總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工業設計這個方法論,所以未能在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戰略中乃至“品牌”,“質量”概念中真正將“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目標作為企業盈利的更本條件,而只抓“硬件”,技術,加工質量,廣告,營銷和企業形象戰略等這些手段和表面輝煌;不抓根本市場定位,市場目標差異化戰略,即不抓工業設計,企業的技術創新就失去了目標,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最終,企業的競爭只停留在低層次上。

舉個例字說明其中的弊端:發展中國家的汽車工業有兩條道路:一條是韓國道路,通過自主開發,發展民族工業,成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一條以拉美國家為代表,走合資道路,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我國走的基本是第二條道路。問題的嚴重性在于:我國比韓國早生產汽車十幾年,幾大汽車集團公司至今基本沒有自主開發轎車的能力。與外商合資的汽車企業愈來愈多,世界上著名的跨國公司,幾乎都到中國來合資了。

建議制定鼓勵自主開發的政策。包括政府優先采購自主開發的汽車;對企業減、免稅費;出口給以買方信貸;共性技術,國家出面組織,并給以經費支持等。國家要獎勵自主開發有重要貢獻的企業家,宣傳部門要重點宣傳這一類企業。

這些都是其次,最主要的還是利用我們的技術打響我們自己的品牌,發揚民族工業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工業設計。在自主品牌時代,設計將成為商業策略的一部分,設計策略將成為企業策略的重要部分(但對于設計策略能否成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這需要實踐去檢驗)。設計也許能夠在這一時期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汽車已不僅是單純的代步機器,這一觀點早已得到印證。上世紀初,福特的T型車曾經橫掃全球。堅固、簡練、平民化的低價位以及一成不變的黑色,所有這些使福特固執地認為T型車會成為人類交通史上的終極機器。福特顯然沒有預見到,當汽車變得隨處可見以后,人們對它的要求就不會再只是一臺簡陋的交通工具,而更需要新穎的造型、精致內飾所帶來的更高級別的享受。通用汽車的斯隆則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趨勢,在他的領導之下,通用汽車創立了通用技術中心以及美術色彩組,不斷推出迎合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的新車型,再輔以精明的銷售策略。

由于為時尚早,我們對這種策略型的工業設計認識上不可能十分清晰。但是有些趨勢我們是可以估計出來的。一是,產品形象識別成為可能,每個品牌都要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也將體現在企業的所有產品家族成員中;二是,設計的對象會有所拓寬。中國傳統向來重有形之物,輕無形之事。事與物同等重要,縮小而言,產品和服務一樣值得重視。企業不光銷售產品,還銷售服務。既然有產品設計,為何沒有服務設計?無形之事將成為未來的設計的重要對象。再將目光向遠眺望,體驗設計也不是沒有可能。三是,設計方法上將更加強調團隊合作,團隊成員將來自更廣闊的領域。

事實上,由于在產業振興與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現在許多國家已經把工業設計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紛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投入巨大資金,并在產業政策上給予扶持。英國設有國家設計委員會,主持全國工業設計推進工作;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國,設計開路”的國策,在通產省設有設計促進廳、設計政策廳以及產業振興會用于推進這項工作;韓國政府更是在產業發展綱要中提出,希望到2010年成為世界設計強國。

那么中國如果希望能通過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附加值而增強我們的綜合力,那么就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工業設計,要設立專門的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并且為之提供資金來源。政府對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也要有專項撥款、設立基金。如果能在如此環境之下,不僅能發揚本土設計還會有強大的號召力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