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岸生態化改造設計方案

時間:2022-09-12 10:39:27

導語:護岸生態化改造設計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岸生態化改造設計方案

一、引言

護岸工程是河道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水體與陸地的結合部,也是水體生態和陸地生態之間的過渡帶。護岸的結構形式,對河道的生態功能影響極大。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崇明島進行了河網化建設、為今日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受歷史條件限制,當時河道建設標準偏低,河道兩岸均未進行護岸建設。經過幾十年運行,河岸兩側坍塌,河坡水土流失嚴重,日積月累造成河道淤塞,嚴重影響了祟明島引淡避咸、防洪除澇、改善水質等效益的發揮。對崇明島生態環境建設起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進入本世紀以來,崇明區開始了新一輪的河道整治工程、結合防汛除澇安全、生態環境效益等因素綜合考慮,河道兩岸基本都新建了護岸結構,其中樁板式護岸廣泛運用于崇明區農村河道。樁板式護岸雖然有效地防止了河坡坍塌引起的水土流失,提高了防汛除澇能力,但對生態環境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崇明區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大環境下,本文根據祟明島近幾年河道治理的工程經驗,對現有樁板式護岸生態化改造設計方案進行探討。

二、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的河道整治工程中,為保護河道疏浚后兩側道路及居民房屋,河道兩岸往往采用板樁式護岸,樁板式護岸往往為直立式擋墻,其優點是用地少、剛度大、耐久性好、施工簡單、管理養護方便,周邊居民接受程度高。但因其直立擋墻的結構,一方面景觀性較差,另一方面阻隔了河道與陸域之間的水土交換,不利于水生動植物生長,降低了河道的自凈能力,對水環境、水生態均造成不利影響。2016年,崇明區提出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直立式的護岸已無法滿足生態島建設要求及居民對水環境水生態日益提高的需求,目前崇明島河道護岸中樁板式護岸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大范圍重建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浪費。因此,對現有的護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樁板式護岸改造原則

1.穩定性原則。生態護岸的設計首先要保證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在設計之前,需要研究清楚所有影響坡岸穩定的因素,并將這些因素綜合考慮,設計出具有較高穩定性的生態護岸。2.生態性原則。采用水土保持功能良好的植生土坡及生態材料建設的護坡或擋墻,可實現水陸橫向連通,能為水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生境條件等功能。3.因地制宜原則。各河道所處位置不同,設計時應考慮地勢差異性,根據用地情況不同出具不同的設計方案。

四、樁板式護岸改造方案

1.方案一。拆除現有樁板式護岸水面以上結構,于常水位以下重新澆筑壓頂,水位變動區采用定植樁營造水生植物種植平臺,間隔布置園藝堆石,樁后放坡順接至堤頂高程。方案一結構基本位于水下,景觀性生態性均較好,水生動植物恢復較快。但由于拆除了原有擋墻重新放坡,需要對對河道進行拓寬,適用于河口較寬,岸后有一定空間的河道。2.方案二。拆除現有樁板式護岸水面以上結構,于常水位以下重新澆筑壓頂,水位變動區采用園藝堆石小擋墻,墻后放坡順接至堤頂高程。方案二水位變動區采用了生態擋墻結構,生態性景觀性介于原樁板式擋墻及方案一之間,水生動植物恢復較慢。但由于采用了小擋墻結構,無需拓寬河道,適用于河口較窄,岸后空間較小的河道。

五、結束語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水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河道的傳統護岸模式所帶來的生態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水環境的整治巳經愈來愈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傳統的河道整治往往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在崇明區生態島建設的大背景下,針對崇明區現有樁板式護岸生態化改造,結合不同河道規模、用地條件等因素,提出了兩種護岸改造方案,不僅提升了河道的生態景觀性能,而且大幅了降低拆除重建的成本,為類似工程的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夏繼紅,嚴忠民.國內外城市河道生態型護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水土保持,2004,(3):20-21.

[2]王新軍,羅繼潤.城市河道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岸建設初探[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5(1):120-126.

[3]鐘春欣,張瑋.傳統型護岸與生態型護岸[J].紅水河,2006,25(4):136-139.

[4]王梅仙.幾種農村河道護岸技術的應用分析[J].江蘇水利,2015,(2):26-27.

作者:胡思捷 霍達 單位:上海寶山人力資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