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適應性護岸構建論文
時間:2022-06-26 05:37:00
導語:生態適應性護岸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城市濱水護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景觀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城市護岸發展的歷史出發。對護岸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闡述。
論文關鍵詞:城市護岸發展歷史發展趨勢
縱觀人類城市的發展史,城市多選址于濱水區。這是因為河流能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并解決人們生活上對水的需求;而且濱水風光能讓人們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滿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類不斷地與洪水奮爭。在這期間城市護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城市護岸景觀也隨城市護岸功能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主要有如下三個典型時期:
第一18世紀60年代以前(與自然相和諧的護岸景觀)
當人類誕生后,直到伏羲時代,人們“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對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態度。到了神農時代,經濟有所發展,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們開始采取主動的姿態,創造出了“潺”與“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進行護岸的建造。在我國,早在周代已有溝渠堤岸植樹的制度。戰國時,《管子》主張“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國外也有類似的記載,早在公元前28世紀,歐洲凱爾特人和伊里利來人采用柳枝編織籬笆的技術來進行防護。秦漢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們對水的性質認識不斷深人,護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豐富。這時出現了使用樹枝、林秸、石頭等捆扎而成材料作為護岸的材料。這種手法在我們現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據記載的護岸有拋石、柳樹護岸、山石護岸與條石護岸。尤其出眾的是明代劉天和總結堤岸植柳經驗,歸納為“植柳六法響。在材料應用上,由于塊石取材方便與自然易融合,一直應用在護岸建造當中。
這一時期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護岸形式以自然形態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來進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護岸景觀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體現了天然彎曲的河道和豐富的植物群落,護岸表現為城市景觀系統當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態循環體系。
第二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期(人工化的護岸景觀)
工業革命以后,工業化的急速發展和經濟的迅速膨脹,使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人定勝天的思想成為這一時期人類處理城市生態問題的普遍觀點,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天平發生傾斜。這一時期人類對于城市護岸也采用了強制性的措施,利用高大硬質的防護堤遏制河水的侵擾,應用緊束河腰、裁直河道等措施來爭取更多的城市用地化。造成城市的護岸景觀環境遭到強烈的干擾,使其生態失衡、景色單調、親水困難,同時蓄積了更大的洪水災害和生態災難。
第三20世紀早期至今(城市護岸的生態景觀)
久治不愈的洪水災害和人水相隔的痛苦,使人們不斷的反思。經過200多年的思索終于頓悟:“天下至柔者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以其無以易之?!敝晾恚^而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方。這一時期在歐洲率先進行生態適應性護岸的研究和實踐工作。1938年德國的Seifert首先提出了親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德國正式創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論,提出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從而使植物首先作為一種工程材料被重新應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之中;20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開始了真正的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實踐,對河流進行了自然保護與創造的嘗試,被稱之為重新自然化。二戰后,世界范圍內的城市濱水區開發熱潮,帶動了城市濱水護岸景觀的研究發展。20世紀70年代,瑞士、法國、奧地利、荷蘭等國也在河道治理中開始運用生態工程技術;20世紀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護局建設部的ChristainGoldi將德國的Bittmann生物護岸法豐富發展為“近自然工法”,即拆除已建的混凝土護岸,改修成柳樹和自然石護岸,給魚類等提供生存空間,把直線形河道改修為具有深淵和淺灘的蛇形彎曲的自然河道,讓河流保持自然狀態,這種方法在瑞士被稱為NaturanheWasserbau。到20世紀80年代,德國率先在世界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概念,即河流規劃與建設應以接近天然河流為標準。之后,德國開始在自身國內進行這一概念的落實一與實踐。1985年丹麥開始實施的河流復原工程?;謴驮瓉淼膹澢拥佬问?,在沖積平原地帶進行濕地再造等。1989年美國的Mitsch和Jorgensn式探討了生態一程的概念并定義為“為了人類社會和其自然環境兩方面利益而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設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將兼顧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態恢復作為水資源開發管理工作必須考慮的項目,采用了近自然工法使生態環境得以良好恢復,對河道的生態整治工程目前已經擴大到整個流域尺度的整體生態恢復。受這觀念的影響舊本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了“創造多自然型河川計劃”,僅在1991年,日本全國就有多處試驗工程,在日本建設省第九次治水五年計劃中,對于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采用植物護岸、石頭及木材護底的自然護岸,河段盡可能利用木樁、竹籠、卵石等天然材料來修建河堤,并將其命名為“生態河堤”。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護岸,也按生態型護堤法進行覆造。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態,日本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辦法,使流經城市河流兩岸重新草木蔥籠。堤壩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塊鋪砌,還給草木自然生長的空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城市護岸的景觀設計中,回歸自然、親水、景觀與文化等新理念不斷涌現,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護岸景觀研究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國內有很多專家和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城市護岸景觀進行研究和實踐。例如黃岳文等認為生態護岸是融現代水利工程學、生物科學、環境學、生態學、景觀學、美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水利工程;羅立民等認為生態護岸是結合治水(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新型護岸技術。
從護岸的發展的歷程來看,以景觀生態學為指導的生態適應性護岸是城市護岸發展的方向。景觀生態學是針對城市景觀發展的這種復雜狀況而應運而生的綜合性的學科,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城市(生態適應性)護岸景觀和生態體系進行空間、尺度和景觀格局上的分析和研究,從而營造可持續性的城市護岸景觀將是城市護岸發展的新趨勢。
- 上一篇:婦女受家庭暴力現象調查研究報告
- 下一篇:減少機械使用成本提高效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