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建成環境積極化設計理念與路徑

時間:2022-03-09 10:05:37

導語:寒地建成環境積極化設計理念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寒地建成環境積極化設計理念與路徑

【摘要】寒地建成環境設計一直處于抵抗氣候的被動局面,而疏于對環境品質和狀態的關注。文中提出積極化設計理念,并從冰雪行為環境的積極轉化、寒冷感知環境的積極補償和寒地文化環境的積極塑造三種途徑進行闡述,希望提升寒地人居環境品質,塑造美好的寒地生活體驗。

【關鍵詞】積極設計;冰雪轉化;寒冷補償;文化塑造

寒地地域廣闊,氣候嚴酷,寒地建成環境研究一直具有重要且獨特的地位。在對抗寒冷氣候的過程中,寒地建筑長期處于被動、封閉、保守的狀態,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品質需求。面對當代語境,寒地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創造幸福人居體驗,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因此文中探討以積極化的設計思想引導寒地建成環境設計,挖掘寒地特色價值,讓寒地煥發出獨有的魅力和生機。

1從消極到積極———寒地建成環境的意識轉變

20世紀末,人居環境品質開始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城鎮建設的著眼點也從效率優先轉向品質更新。如健康城市理念[1]關注人、環境與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包容性城市[2]強調社會多樣性和公平平等;恢復性環境[3]重視對人群心理狀態的恢復;城市風貌塑造[4]強調立足地域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可見人居建成環境的意義在完成資源集聚后進入了品質調控的升級階段,逐漸轉向完善、幸福、可持續的發展目標。而我國大部分寒地城市受到寒冷氣候和地緣劣勢的制約,城市活力欠缺,環境品質較差,發展相對滯后,東北很多小城市成為了人才嚴重流失的收縮城市[5]。這種局面雖然受經濟環境影響很大,但從設計角度來看也仍有很多提升空間。例如冬季戶外活動場地嚴重缺失;地域意識淡薄缺乏寒地特色;設計語素粗糙城市品質拙劣;人性關懷缺失導致空間失能等。而導致這種結果主要是由于寒地建成環境設計缺少積極的設計態度,設計手法被動粗放,從而造成了消極沉寂的狀態。這種被動的現狀亟需被一種積極的設計力量和有品質的日常環境來瓦解,以此重塑寒地生活積極體驗。

2寒地建成環境積極化設計內涵闡述

面對寒冷,人們既往的態度主要是抵御,以封閉應對寒冷。北國的寒冷氣候雖降低了舒適性卻也創造了四季分明的環境體驗和冬季獨有的生活方式。原生環境限定了基礎生存條件,然而這些條件往往具有雙面性,北美印第安人崇尚冬季,認為地球母親披上了一條白毯,在凈化、更新和再生[6]。可見,其究竟是難以平衡的先天劣勢還是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取決于人們的態度積極與否。而我國目前對于寒地的態度存在消極和偏見,缺乏欣賞與熱愛。因此,寒地建成環境的積極化設計,是倡導正確認識寒地價值,積極利用寒地資源、積極補償不利因素、積極挖掘在地文化,從而塑造積極的寒地行為、寒地感知和寒地文化。在態度上由被動的回避轉為主動的回應,將寒地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見圖1。

2.1促進積極行為環境

寒冷氣候制約了寒地居民的冬季日常生活。人們冬季在戶外的停留意愿降低,在室內的停留時間增長,步行、自行車等慢行出行方式也受到了阻礙。這種相對靜止而封閉的生活狀態不利于機體健康,也帶來了消極的生活體驗。建成環境設計是幫助人們與氣候相處的中間介質,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因此積極設計的第一重內涵就是通過對寒地環境要素的積極調控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削弱寒風與冰雪帶來的行為阻礙,提升人們冬季活動的便利性和舒適性。

2.2建立積極感知環境

寒地居民有3~6個月的時間要生活在冬季,嚴酷的氣候和蕭條的城市景觀和都會對情緒和心理感受產生負面影響[7],因此提供積極的感知環境十分必要。根據KANO需求理論[8]層次可知,魅力型需求可以大大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而對于寒地環境來說,其環境感知便屬于對主觀感受具有高加成效果的魅力型需求,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使用者的愉悅感,從而讓人對所處的環境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積極設計的第二重內涵,就是強調用積極的設計語素對沖不利環境因素,塑造有美感、愉悅的感知環境,而不是以對抗的態度堆砌單調無趣、令人乏味的空間。

2.3塑造積極文化環境

積極設計的另一重內涵,是通過設計為空間賦能,塑造積極的寒地文化。尤其在千城一面、全球同質的當代,地方特色的嚴重同化帶來了一場文明流失[9]。文化傳承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根基,塑造著地方底蘊和文化自信;更是拉動資本、吸引人才的強大動力,對寒地經濟活力和社會活力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寒地城市普遍地緣劣勢明顯,無論從GDP等經濟環境,還是人才吸引和創新環境,均位于全國后列[10]。而世界上很多寒地城市,如紐約、芝加哥、埃德蒙頓、哥本哈根、奧斯陸等,并沒有被寒冷所牽制,反而根植寒地文脈孕育了鮮活的生命力。積極化設計的第三重內涵,就是凝聚寒地場所精神,樹立并傳播健康積極的寒地文化。

3寒地建成環境積極化設計路徑

3.1冰雪行為環境的積極轉化

冰雪氣候是寒地的一大制約因素,其限制了寒地居民與戶外空間的接觸,也對行為選擇和出行效率產生了極大影響,導致了寒地冬季行為的消極。因此,寒地建成環境積極化設計的路徑之一就是對冰雪行為環境進行積極轉化,充分利用冰雪的使用價值、娛樂價值和觀賞價值,減弱冰雪對生活的負面效應。首先,需要營造適應冰雪氣候的日常出行系統。如加拿大埃德蒙頓市在城市道路系統中增加了“白道”系統(可以用雪橇、雪板等作為交通方式的道路),并可以在地圖系統中查詢到開放可用的白道信息,將冰雪滑行作為一種全新的冬季出行方式見圖2(a);埃市還建立了市區到近郊河谷區、周邊公園和冰雪活動場地的快速通道和班車,促進戶外場所的易達性;并推出了加熱的巴士站臺座椅,在低溫天氣時實施隨上隨下的公交政策避免行人在寒冷中等待見圖2(b)。在奧地利如阿爾伯格(Arlberg)的一些冰雪小鎮,還采用雪板和纜車等易于在雪地通行的日常交通方式,塑造了適應冰雪氣候且高效的交通方式[11]。以上國外經驗為我國提供了借鑒意義,但由于國內外城市形制不同,也需要根據我國不同城市狀況分類討論。在我國已建成大中型城市中,重新拓路難度大,不適宜大規模增加“白道”系統,只能在人行系統預留充足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劃分,或在公交線路的選取和停靠方式上進行優化;而對于新建城區,則可以考慮在道路規劃初期加入“白道”,從而增加出行行為選擇,促進冬季綠色出行;在郊外地區的新建小鎮中,空間密度低,也可以嘗試納入“白道”甚至纜車作為日常出行選擇,應對冰雪路面帶來的出行困難。其次,營造適合寒冷氣候的戶外活動場地,可以大大豐富冬季活動的多樣性和娛樂性。埃德蒙頓市在“為冬季之愛———塑造世界級冬季城市戰略”[12]中,制定了眾多冬季戶外活動空間計劃。政府積極開發公共場所,并免費提供社區滑冰場、城市越野雪道、城市公共冰道等戶外娛樂場所;同時在市內和近郊設置公共停留點,并向公眾提供火爐、毯子、燒烤架、衛生間等公共設施,促進市民的戶外活動機會;推出“露臺文化”和“后院文化”政策,將住宅或公寓中的露臺和后院空間打造成具有活力的停留點,鼓勵居民參與室外活動如圖2(c)~圖2(f)所示。以上做法也為我國冬季戶外場地建設提供了借鑒。例如,可以在城市公園等公共空間預留滑冰場,在近郊徒步場地預留越野滑雪步道,將廣場空間在冬季改造成冰雪娛樂場所從而改善冬季廣場閑置的問題,從而形成四季不同的使用模式。另外,也可以在城市郊區建設具有寒地特色的主題小鎮,為周末游、節假游等短途旅游提供便捷選擇,從而增加居民的戶外活動。另外,塑造可供參與的行為節點也是激活環境的重要途徑。例如,哈爾濱市每年冬季都會在沿江步道和中央大街步行道上創作冰雕雪雕作品;近年來,又逐漸涌現出冰屋、雪屋等創新型冰雪建筑作為臨時停靠驛站、餐點售賣亭,利用冰雪的藝術性和交互性塑造獨特的城市景觀和行為體驗,大大促進了冬季公共活力見圖2(g)、圖2(h)。在拓展行為多樣性方面,主要考慮拓展環境的四季使用和夜晚使用的能力,并為人群停留、休憩、交往、集會等行為提供空間支持。例如,增加街道凹空間、口袋公園,發展櫥窗文化和街頭經濟,塑造冬季短暫停留場所和夜晚活力景觀如圖2(i)、圖2(j)所示。

3.2寒冷感知環境的積極補償

寒地感知環境的制約主要來自寒冷氣候對身體舒適度和蕭條景觀對心理愉悅度的影響,為了保證積極健康的身心狀態,對感知環境進行積極補償也尤為必要。其意義是在保留原生環境有利因素的基礎上,通過調和寒地環境不利因素來減弱寒地環境對身體和心理帶來的不適,從而營造舒適愉悅的環境體驗。首先是對身體感知的補償。以往的寒地環境設計傾向于使用封閉沉重的建筑體量與寒冷對抗,而在積極的設計思維下,環境補償是柔性且互利的,不應以犧牲審美和文化屬性為代價。對身體感知的補償主要在于對寒冷和冰雪的緩和。在城市結構維度上,主要遵循向陽避風的原則,通過建筑布局和體量裁削主動化解環境負面效應。例如,將主要街道設置在非冬季主導風向上;通過圍合建筑布局減弱寒風侵入;采用北高南低的高度控制保證充足的得光率并減少下沖風對近地空間的干擾如圖3(a)所示。在單體建筑維度上,主要通過建筑自身形體的變形拓撲實現自組織適寒。例如,對建筑形體上進行局部折疊、挖空、剪裁自然形成內凹空間,以擁抱的姿態為人們提供緩沖寒冷、停留躲靠的場所見圖3(b);在建筑內部設置中庭或邊庭引入陽光從而拓展各個房間的陽光獲得率,形成溫暖明亮的室內宜人空間,彌補人們冬季無法在室外活動的弊端見圖3(c);在建筑底部塑造緩沖式近人空間系統,如通過建筑底部內收、或利用連廊形成可遮蔽的空間體系,御寒的同時也有助于塑造連貫而有韻律感的城市近地形象圖3(d)。另外,冰雪導致的地面濕滑影響了空間的安全性,可以鋪設磚石等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在坡道臺階部分提供無障礙設計保證空間通用,減少出行風險和對特殊人群的阻礙。其次,寒地冬季由于自然要素缺乏,硬質環境主導,整體呈現出堅硬蕭肅、單調乏味之感,因此也需要對心理感知環境進行積極補償。積極的心理補償,不是一味遮擋掩蓋或生搬硬造,而是以原生環境為基底進行語素調和。在視覺感知方面可以提高色彩、形式、肌理的活躍度從而對場景進行活化,通過豐富空間肌理和層次提升空間界面的活性以調動使用者的積極情緒,調和寒地場景的乏味。例如,在場景色彩上可以利用明快的暖色提高視覺活力,如斯德哥爾摩老區沿街建筑采用磚紅、中黃等暖色建筑立面作為城市主色彩,塑造了溫暖明亮的城市感知見圖4。也可以增加流動性元素,如自由曲線、變幻光影等打破寒地環境的凝固感,補償肅靜冷清的環境氣氛。如哥本哈根的一個廣場采用曲線紋理地面鋪裝,帶來了強烈的韻律和節奏,也為場所增添了自由感和趣味感見圖5。另外,還可以利用木材、磚石等自然材質調和環境質感,增添溫暖親切的知覺屬性。如斯諾赫塔建筑事務所在挪威野生馴鹿觀察亭中使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并與自然形態同構,讓人產生和諧統一的場景感知如圖6所示。

3.3寒地文化環境的積極塑造

由于氣候和經濟限制,寒地建筑更加注重實用性和經濟性,而對文化和審美的表達有所忽略,導致城市整體形象落后,文化認同度也較低,重塑寒地文化環境對于提升寒地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對文化環境的積極塑造旨在立足寒地基因,呈現寒地文化原型,賦予建筑寒地精神,錨固人地情感。要塑造積極的文化環境,首先需要建立積極的建筑表達。建筑作為文化的外顯語言,呈現著一個地方的文化風貌。建筑語言需要與環境進行積極的對話而非簡單的拿來與拼湊。MAD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亞布力企業家論壇會議中心,將建筑形體擬態雪丘,描摹自然環境語言,使其與環境融為一體。建筑與環境仿佛在進行一場溫柔的對話,以互相理解的方式溝通,傳遞著獨屬于寒地之境的純凈與蒼茫。身處其中的人們,也會通過建筑表達意識到所處場景的獨特屬性見圖7。ALA建筑事務所在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的建筑表達中,展現著外收內放的寒地之道。建筑在外部體量上保持完整連貫,在內部又營造了起伏錯落的空間。聚合的體量使體型系數減少利于保溫,起伏的入口與屋面又增強了建筑的動感,形成了巧妙的視覺傳達。木材與玻璃的搭配讓人聯想到冰雪、森林等寒地意象,透明表皮的遮罩又如同隔著一層冰雪,將人帶入寒地意境見圖8。文化環境塑造既需要增強空間表達,也需要增強體驗設計,通過政策制定、事件設計、場景設計等引導方式,加強公眾參與和深度認知,從而形成健康完整的文化傳播路徑。例如,哈爾濱利用冰雪文化主題打造冰雪游園會、嘉年華、冰燈雪雕展等主題活動,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也輻射到周邊地區,帶動了雪鄉和亞布力等地方的活力,也奠定了冰雪之都的城市形象。芬蘭羅瓦涅米的圣誕老人小鎮利用圣誕文化作為母題,提供麋鹿雪橇、雪地越野、極光之旅、雪地溫泉等寒地獨有的差異化體驗,北歐童話、圣誕之鄉等印象也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中見圖9。另外,增強全域化聯動,也可以有效帶動區域文化發展。例如我國2022年冬奧會以北京-崇禮-張家口作為聯合賽區,以三區聯動的方式激活了多個地區的冰雪旅游文化,形成了京津冀地區的冰雪文化生態圈和戶外活動集結地[13]。而積極的文化傳播并不是設計師一方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更需要積極的政策制定和各部門、各專業、各級團體的積極合作。加拿大多個城市(如埃德蒙頓、溫尼伯)都出臺了增強城市冬季活力的相關文件,并通過官網建設和社交平臺宣傳普及了這一愿景、并提供了具體指引見圖10。紐約市為了實現積極城市,聯合學者、政府、合作伙伴、媒體機構分別進行學術研究、方案方案、資金支持和媒體宣傳,并通過社區進行執行,從思想和行動上提供全方位的指引。目前我國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往往轉化性較弱,對于行為改變的推動力還有所不足,因此應加強學界與政府、社區、媒體等多層次多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文化繁榮。

4結語

寒地建成環境的積極化設計,是一種轉劣為優、轉被動為主動、轉消極為積極的設計態度。是對生活方式的積極探索,對寒地環境的積極塑造,對寒地文化的積極推動。需要設計者以樂觀、接納、熱愛的本心理解寒地,通過設計途徑傳遞寒地之美、寒地之樂,重塑積極的寒地環境。

作者:謝嬡雯 梅洪元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寒地城鄉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