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設計中的修辭手法
時間:2022-12-30 08:53:36
導語:陶瓷藝術設計中的修辭手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學與陶瓷的內在關系
眾所周知,陶瓷藝術的誕生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陶瓷的出現尚有八九千年的歷史,但其起源可以溯源至更早的階段,即在我國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陶瓷就已見雛形。六千多年前,在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上發現了一些簡單文字;四千多年前,在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上發現了由多偏旁構成的會意字。這些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學、考古學、陶瓷學和文學提供了重要資料。之后,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更是令人嘆服。兵馬俑再現了戰國與秦代的軍事狀況;唐三彩俑再現了絲綢之路上的盛大場景;現代瓷雕“林則徐”再現了清末鴉片戰爭的激烈對峙。這一切充分說明我國的陶瓷藝術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緊密相連。而我國文學的發展與陶瓷的發展如出一轍,緊緊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早在文字發明之前,上古文學就已見雛形,當時的文學以口口相傳為主,有與大自然勇敢抗爭的神話,有表達愿望,希望風調雨順的祈禱詞,還有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古詩歌。當文字誕生并日漸成熟后,我國各代的文學作品更是精彩紛呈,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比如《詩經》記載了周代的社會圖景;杜甫的詩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情況;岳飛的《滿江紅》表達了他抗金復國的宏偉壯志;明清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小說全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各方面情況。可以說,中國文學根植于中華民族文明。由此可見,我國的陶瓷藝術與文學藝術有著共同的藝術基礎,這就為文學與陶瓷有機結合提供了條件。其實,早在仰韶文化期間,文學與陶瓷藝術有機聯系的藝術現象就已見端倪,將兩者有機結合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也是表達與抒發情感的需要。我國祖先在仰韶文化陶器上雕刻圖騰紋飾,表達了對神秘自然界的崇拜與順從;描繪人面魚紋,記載了當時的生產情形。到了封建社會時期,元代青花瓷描繪“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等歷史故事;明末民窯青花瓷流行山水畫,再加上詩歌做點綴,使瓷器呈現獨特意境,令人賞心悅目,因此遠銷海外,蜚聲世界。這一切都說明文學事業的發展為陶瓷藝術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素材。
二、修辭手法在陶瓷藝術中的體現
在文學界,學者將“修辭”定義為“具有說服力的高超藝術”,創作者圍繞特定的情境和主題,采用各種手段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使他人更容易接受。文學領域使用修辭是為了呈現文字魅力,而陶瓷藝術應用修辭手法,旨在彰顯陶瓷的功能、造型、裝飾和色彩等要素。
(一)造型語言修辭
經過烈火錘煉后,陶瓷可以呈現出形式不一的藝術造型。這些造型具有抽象與具體之分,造型語言亦是如此。具象造型具有寫實性,可以直觀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通過提煉、概括自然界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能夠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藝術形式。而陶瓷作品的抽象造型更加大膽,看似不可捉摸,其實有跡可循,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意味深遠。一般而言,陶瓷造型藝術可以在高矮、長短、大小等體量上進行變化,以此豐富作品內涵,再結合隱喻、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法,使受眾產生認同感。當然,由于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造型語言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比如曲線給人帶來柔和的感覺,直線給人帶來理性的感覺。
(二)裝飾語言修辭
陶瓷造型不可離開裝飾的作用,這樣才能實現進一步美化,使陶瓷作品的藝術內涵更加深刻。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制作工藝的蓬勃發展,裝飾的修辭手法遠遠比造型的修辭手法更加豐富、更加多元。不僅能在坯體上進行刻寫、堆雕和鏤空處理;也可以對釉本身進行裝飾處理;亦或是利用印花、噴花或刷花等處理手段,使陶瓷作品煥然一新。總之,陶瓷藝術的裝飾語言比較自由,題材更是別出心裁。歷史演義、神話故事、吉祥紋飾等都可以成為裝飾題材,不拘一格。在修辭語言上,可以采用比喻、夸張、借代等。比如將梅蘭竹菊比喻成四君子,用其裝飾陶瓷作品,來體現作品具有的君子風格與氣節。
(三)色彩語言修辭
陶瓷作品的色彩非常多樣,能給人帶來非一般的視覺享受。隨著科技發展,新的顏料色彩更是層出不窮,種類繁多。在設計陶瓷作品時,運用釉彩要結合人的身心特征,圍繞色彩的物質作用進行裝飾。為了凸顯陶瓷作品的意境,還要考慮色彩的象征性作用。誠然,利用色彩裝飾陶瓷作品時,不同的色彩會使作品內容、情調與意境都發生一定的變化,這是因為色彩具有象征性功能。比如黃色象征皇家色彩,用以裝飾陶瓷作品,可以隱現出皇家之貴氣。
三、修辭手法在陶瓷藝術中的應用
毫無疑問,陶瓷設計語言與文學語言具有明顯的不同。用文學語言描述事物時,更加抽象,需要人們發揮想象力體會字里行間的描述,把握作者的內在情感。但是陶瓷藝術作品具有實體形態,可以給人們直觀的立體空間感受,傳達出作品的本質特征。然而,陶瓷藝術作品要令人印象深刻,意猶未盡,在設計時可以適當借鑒文學語言的修辭手法,或隱喻、或比擬、或夸張,以此進一步深化內涵、強化美感、提升視覺效果,使陶瓷作品成為當之無愧的藝術品。
(一)隱喻
在文學領域,隱喻是比喻修辭手法的重要一種。它一方面可以被視作一種單獨的語言修辭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認識事物的一種認知方法,以此使人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修辭手法應用于陶瓷藝術設計中,可以通過內在功能和外在造型共同表達陶瓷作品的豐富內涵,呈現設計者的主觀意識與思想感情。設計者將作品與事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比如將形態與功能有機結合,使人們在體驗陶瓷作品時,形成對比心理,透過外在形態把握作品的內在表達。隱喻的常用手法是利用仿生進行設計,比如以自然動物為依托,將其寓意化,給人帶來一種似或不似的感覺,把握作品模糊而深邃的意涵。
(二)比擬
在漢語言應用過程中,依照想象,將人當做物來寫,或者將物當做人來寫,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做“比擬”,其基本特征是將甲物當做乙物來寫。在陶瓷藝術設計過程時,通過使用合適的造型語言對藝術形態進行概括、提煉或簡化,隨后再利用抽象或者具象的表現形式將人的思想、形象、情緒和態度賦予給陶瓷作品,使其具備人性化色彩,這種設計手法可以使作品獨具魅力,引發人的共鳴。反之,通過陶瓷造型語言將人的思想、形象、情緒和態度予以“物化”,也可以實現擬仿之變。所以,在陶瓷作品設計中應用比擬修辭手法,是實現人化或物化的過程,這種變化可以是跳躍的、朦朧的,表現出來的形式可以是栩栩如生的,也可以是抽象神似的。總之,要引發人的情感共鳴方能獲得成功。
(三)夸張
夸張是文學作品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指圍繞特定目的,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對事物予以一定的擴大處理,使其超出事實范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夸張修辭手法,可以將事物進行一定范圍的擴大或者縮小。在設計陶瓷作品時,要想對陶瓷形象進行合理的夸張處理,可以更加凸顯某些地方的特征,使人們更直截了當地把握作品的本質與內涵,這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比起工業作品,陶瓷藝術作品應用夸張修辭手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得益于形態語言的日漸豐富,工藝技術的日漸成熟,陶瓷藝術作品可以突破一定界限自由發揮。設計者可以以造型、色彩和材質為依托,運用擴大、縮小等夸張類別,模糊陶瓷形象與原事物特征間的界限,并強化作品的主要特征,弱化次要特質,給人們帶來更強的觀感。
四、結語
在新時期背景下,很多藝術設計作品都使用了修辭手法,它已經逐漸成了人們認知事物的一種普遍方法。在陶瓷藝術設計中應用修辭手法,可以進一步開拓設計者的思維,延伸陶瓷作品的內涵,使作品更具人情味和時代氣息,令人印象深刻,愛不釋手。總之,陶瓷藝術設計者要合理使用修辭手法,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作者:李午興 崔貝貝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 上一篇:“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活動方案
- 下一篇:規劃局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情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