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造型設計和文化內涵分析
時間:2022-07-03 10:25:09
導語:紫砂壺造型設計和文化內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紫砂壺創作講究文化素養和審美品位,自北宋發展至今,紫砂壺汲取多種文化形式,集金石書畫于一體,具有獨特的內涵和深刻的寓意,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紫砂壺“樂有馨生”取材于佛鐘,通過恢宏大氣的造型營造出充沛的氣場,讓人心生平靜,又融入明燈、回紋等元素,凸顯出整壺的主旨內涵。
關鍵詞:紫砂壺;樂有馨生;佛家思想
紫砂壺自誕生以來便一直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它浸潤著溫暖的茶湯,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始終以優良的實用性、精美絕倫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人喜愛,發展至今更是成為各大拍場炙手可熱的藝術品,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沖擊感。紫砂壺集金石書畫于一體,將文學書畫與壺藝創作完美結合,多方面表現其人文氣息,內蘊飽滿,極具藝術感染力。
1紫砂壺“樂有馨生”的造型
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按照不同的形態特點大致可分為:光素器、花器和筋紋器,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下,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標準和人文需求,極具包容性。紫砂壺三大類型沒有絕對的界限,相輔相成,表現出完美的藝術效果。造型作為實質性的固態存在,它的作用至關重要。唯有形神兼備的造型,才能表現出作品的精神內蘊,觸發人的思考和情感共鳴。此壺在造型上別出心裁,將光器與花器造型特點相結合,厚重大氣,又契合現代人追求簡約質樸的審美,流露出古色古香之韻。紫砂壺“樂有馨生”(見圖1)取材于禪鐘,經過形象的藝術表現和夸張的抽象提煉,在滿足實用性,保留丹爐原貌的基礎上,又融入適當的文化元素,凸顯出作品的文化內涵。縱觀整壺,壺身高挺莊重、穩定敦厚,由下往上漸收斂,過渡平穩舒緩,重心沉穩,如同一座神圣莊嚴的佛鐘;壺流與壺把的構造頗有特色,壺流由彎折的直線勾勒而成,顯出勁拔有力、剛正不阿的氣勢,壺把由短促彎折的直線構成,顯得凹凸不平、十分輾轉,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恢宏之感;壺蓋為嵌蓋,與壺身嚴絲合縫,渾然一體,毫不突兀;壺鈕與流、把相呼應,直線勾勒出的造型宛如一座圣潔莊嚴的寺廟,給人以開闊大氣之感。壺身采用局部花器裝飾工藝,豐富了作品的形象特征和藝術效果,仔細觀察,身筒自壺把往下繞壺身一圈飾以方形回紋,更為契合佛鐘的形象特征;往上以分布合理的橫線、豎線劃分網格,每個小網格中飾以凸起的紅點,宛若一盞盞明燈,寄托著人們的心愿。作品采用原礦紫泥制作,更是營造了莊重優雅的氛圍,給人以寧靜、祥和之感,契合禪鐘的題材。整壺造型厚重大氣又新穎別致,各部位搭配統一和諧,自然形態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將佛鐘的形態體現得淋漓盡致。欣賞此壺,仿若聽到悠揚的鐘聲響起,讓人產生深遠的遐想,美感呼之欲出。
2紫砂壺“樂有馨生”的文化內涵
佛鐘在佛教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在佛家的現實生活中,設立佛鐘的本意是用來通報時辰、召集僧眾的。其次,敲鐘也有著豐富的精神象征。有的佛經中說,每天敲鐘的總次數是108次,對應人生的108種煩惱,聽完108次鐘聲就能忘卻一切煩惱;還有的說,敲鐘是為了祈禱、感化,在鳴鐘時若能觀想覺悟一切眾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又有的說,聞聽鐘聲能夠止息一切惡道諸苦,能夠使一切眾生“俱時得離苦”,使一切受難者得到解脫。此壺名為“樂有馨生”,諧音“樂由心生”,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契合佛家順其自然、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之說。此壺以佛鐘為題材,壺身上融入方形回紋元素,回紋歷史悠久,是中國典型的集合傳統紋樣之一,在民間有富貴不斷頭的寓意,契合此壺的主旨;壺身上的明燈是佛教的常見事物,燈是智慧光明的象征,在佛前燃燈既是對佛的一種敬意,是禮佛的一種形式,也意味借著佛的智慧光明,照破我們心頭的黑暗。生而為人,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會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一盞明燈會消除我們心頭的煩惱和黑暗,引領我們向前。佛語有云:萬法唯心。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將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強求只有痛苦。既然這樣,不如放寬心態、順其自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不讓自己活得累。佛鐘或許未必有消除一切煩惱的超能力,但是,在一片萬籟俱寂中聽著悠揚的鐘聲,心境自然而然平和下來,這便足夠了。3結語宜興紫砂壺造型千變萬化,在眾多手工藝制品中出類拔萃,構成了中華文化中的一脈精華。一把完美的紫砂作品,既是造型和裝飾的相輔相成,也是作者智慧與個性的外現,欣賞一把好的紫砂壺如同與一位智者交流,能讓人從中體會到人生閱歷的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參考文獻
[1]陸利華.淺析紫砂“祝福壺”的寓意[J].江蘇陶瓷,2015(02):42,45.
作者:劉紅仙
- 上一篇:酒店管理校企聯合課程設計研究
- 下一篇:城市商業街區式景觀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