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類型脊椎動物調查分析
時間:2022-08-09 10:37:08
導語:不同植被類型脊椎動物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文昌市選擇6種不同植被類型包括混交林、濕加松林、木麻黃林、椰子林、次生林、半紅樹林設立固定樣地,開展2019年7月~2020年11月的脊椎動物活動特性調查。結果顯示:(1)5條調查樣線及周邊調查共記錄到陸棲脊椎動物4綱17目32科78種,航天發射基地周邊分布的動物以鳥類為主,共有72種,占調查記錄到物種數的92.31%;(2)在航天城進行火箭發射前后的調查,記錄到的物種數不存在明顯變化,說明其與火箭發射并無明顯關聯;(3)設置的5條樣線在調查過程中統計的物種數及動物個體頻次并不相同,分析認為與樣線設置的長度及生境不同相關。
關鍵詞:脊椎動物;植被類型;文昌市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承擔著中國發射深空探測航天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大質量極軌衛星等任務,主要作用是發射中國新一代大型無污染、無毒的運載火箭[2-3]。航天發射活動同所有人為活動一樣都存在著破壞生態環境的風險,由于設計失誤、發生試驗或運行事故以及廢物不能有效的利用等原因,都會給自然環境和森林生物多樣性帶來損害[4]。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內陸發射場都坐落在人口相對稀少的西北地區[5],對在人口密集的沿海熱帶地區建設火箭發射場帶來的環境問題,國內尚缺乏系統性研究。文昌航天基地臨近的區域人口密集,工業、農業、旅游業較為發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同時其生態系統多樣,陸地生態系統獨立脆弱。為了對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的綠色航天理念進行充分的例證及分析火箭發射前后是否會對脊椎動物的活動情況產生影響,該研究對文昌航天發射核心區和緩沖區不同植被類型中的脊椎動物進行抽樣調查,建立火箭發射前后脊椎動物資源動態變化數據庫,實現對火箭發射前后脊椎動物資源的動態監測,以期研究成果能為文昌綠色航天發展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該研究在文昌市選擇6種不同植被類型包括混交林、濕加松林、木麻黃林、椰子林、次生林、半紅樹林設立6個監測固定樣地,開展文昌航天發射前后2019年7月~2020年11月年的脊椎動物活動特性調查。
1研究區概況和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文昌市地處海南島的東北部,文昌航天發射基地位于文昌市的龍樓鎮,處于熱帶北緣,具有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特點,屬熱帶季風島嶼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2℃~27℃,年光照為1750h~2650h,光照率為50%~60%;雨量豐富,年均降雨量1721.6mm,但時空分布不均,干、濕季明顯,春旱突出;文昌三面環海,海岸線長,時有潮濕海洋氣流入侵,因此沿海具有特色的海岸植被景觀,屬于熱帶季風雨林區,其優越的生態環境為物種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1.2監測樣地的設置
在文昌航天發射基地核心區及緩沖區周邊的濕加松林、混交林、木麻黃林、椰子林、次生林、半紅樹林等6種典型植被類型中各布設1hm2樣地1個,共6個固定樣地(表1),根據航天發射任務進行發射前和發射后的脊椎動物資源調查。表1不同植被類型樣地位置及立地條件Tab.1Plotlocationandsiteconditionsofdifferentvegetationtypes1.3調查方法在濕加松林、混交林、木麻黃林、椰子林、次生林、半紅樹林6個典型森林植被類型樣地中依據實地情況設置5條樣線,為了提高調查的準確性,結合各條樣線上的植被分布及合理設置間距,同時在5條樣線上加設16個調查樣點,基本情況見表2。樣線調查法:在樣線上依據提前擬定的路線和方向,保持約2.5km/h的行走速度,在調查過程中,分別仔細觀察樣線前方及兩側,及時對觀察到的所有脊椎動物和聽到的動物鳴叫聲進行記錄,包括遇見的時間、物種的名稱、出現時的行為和距離、周圍的植被。樣點調查法:以設置的樣點為中心,在20min內對四周出現的脊椎動物及動物鳴叫聲進行記錄。
2結果分析
2.1脊椎動物資源調查結果
該次調查時間為2019年7月~2020年11月,有4次調查在火箭發射前進行,其余6次調查在火箭發射后進行,在此期間對航天發射核心區及緩沖區共進行了10次調查。5條調查樣線及周邊調查共記錄到陸棲脊椎動物4綱17目32科78種。其中,S1樣線統計的物種數有44種,在5條樣線中記錄的物種數最多,占調查物種總數的56.41%;其次為S3和S5樣線,均為39種,占比為50%;S2樣線為32種;記錄到物種數最少的為S4樣線,物種數為25種。在10次調查記錄中遇見動物的總頻次為2115次,其中,S5樣線是遇見動物頻次最高的樣線,為628次,占總頻次的29.69%;其余的依次為S3、S1、S2、S4,占比分別為26.38%、26.05%、9.08%、8.79%,詳見下表3。在火箭發射前后對核心區及緩沖區的脊椎動物活動情況分別進行了4次和6次的調查,根據對統計結果的分析,發射前調查樣線共發現52種物種,占所統計物種數的66.67%,遇見的個體頻次為790次,占總頻次的37.35%;發射后記錄的物種數為62種,占所統計物種數的79.49%,遇見的個體頻次為1325次,占比為62.65%(詳見表4)。根據該次調查所統計的結果,遇見動物的總頻次為2115次,單個物種出現頻次最高的為227次,為暗綠繡眼鳥;其余物種出現頻次較高的是246次和171次,分別為鵲鴝和棕背伯勞,因此暗綠繡眼鳥、鵲鴝和棕背伯勞均為航天基地核心區及緩沖區的優勢物種。如白腰鵲鴝、黑喉石即、黃嘴角鸮、青腳鷸、小白鷺、白腰雨燕、變色樹蜥、紅喉鹟、黑鵯、鱗頭樹鶯、松雀鷹、藍磯鶇等在調查過程中僅出現1次,在調查區域為局部分布或為該區域的稀有種。而白胸翡翠、黑翅鳶、小白腰雨燕、八哥、鵲鴝、棕背伯勞、褐翅鴉鵑、黑喉噪鶥、暗綠繡眼鳥、珠頸斑鳩和家燕等在調查樣線中均有分布,因此這12個物種是該區域的廣布種。
2.2哺乳動物資源調查結果
經該次調查記錄,哺乳類動物有2目2科3種,在調查記錄到的78種脊椎動物中占比為3.85%。哺乳類組成以松鼠科為主,共計2種,樹鼩科1種,花松鼠為特有亞種,其中,樹鼩屬于國家Ⅲ級保護物種,赤腹松鼠和花松鼠被列為省級保護動物。
2.3兩棲類動物資源調查結果
兩棲類動物有1目2科2種,在調查記錄到的78種脊椎動物中占比為2.56%。調查到的兩棲類動物以蟾蜍科和蛙科組成,其中,沼水蛙被列為國家Ⅲ級保護物種和省級保護物種。
2.4爬行類動物資源調查結果
在調查記錄中爬行類動物僅有1目1科1種,為變色樹蜥。
2.5鳥類資源調查結果
鳥類共有13目28科72種,在調查記錄到的78種脊椎動物中所占比重最大,為92.30%。鳥類組成以雀形目為主,共計14科38種,在所有鳥類中所占比例為54.55%;其次為隼形目,共計2科6種。其中有部分物種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和省級保護動物,如:褐耳鷹、白尾鷂、領角鸮、褐翅鴉鵑、黑翅鳶、松雀鷹、原雞和小鴉鵑等9種被列為國家Ⅱ保護動物;池鷺、鷓鴣、大山雀、白鷺、蒼鷺、白胸苦惡鳥、白額燕鷗、綠嘴地鵑、八哥、烏鶇、黑喉噪鶥、磯鷸、青腳鷸、黑水雞、林鷸、珠頸斑鳩、白頭鵯、紋胸鷦鹛、烏鹟、藍磯鶇等20種被列為省級保護動物;有異危物種原雞、小鴉鵑、黑翅鳶、褐翅鴉鵑等4種及稀有種褐耳鷹共5種被列入中國紅皮書名錄;褐耳鷹、領角鸮、白尾鷂、黑翅鳶、松雀鷹、紅隼等6種被列入CITES附錄Ⅱ。
3結論
(1)根據對航天發射基地核心區及緩沖區脊椎動物的調查,共有脊椎動物4綱17目32科78種,其中以鳥類的分布為主,有13目28科72種;哺乳類動物有2目2科3種;兩棲類動物有1目2科2種;爬行類動物僅有1目1科1種。據分析,在調查過程中遇到兩棲、爬行及哺乳類動物較少,不僅與調查區域內存在該物種數較少有關,與采用的調查方法及時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2)火箭發射前統計的物種數為52種,發射后統計的物種數為62種,其間并不存在明顯變化,因此與火箭發射并不存在顯著的聯系,而是與前后的調查次數和時間段有關,發射后的調查次數較多,且調查時間較長。(3)研究設置5條樣線統計的脊椎動物物種數和遇到動物的頻次不同,主要原因是布設各條樣線的長度及樣線上的生態環境不同,造成了各條樣線調查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
參考文獻
[1]李玲麗,齊真.我國航天發射的新搖籃———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J].國際太空,2016(07):13-15,88.
[2]文韋.文昌發射基地:我國唯一的低緯度發射場[J].中國青年,2016(13):46-47.
[3]鄭曉非,王艷琴.航天發射中心對文昌市發展的生態經濟學研究[A].生態文明·綠色崛起———中國生態前沿報告,2010:6.
[4]彭清濤,夏本立,王京.航天發射場科研試驗場所環境污染物檢測分析[J].現代科學儀器,2009(04):124-127.
[5]穆山,蒲婷.航天發射場選址條件與場址勘選方法[J].飛行器測控學報,2011,30(01):11-15.
[6]史海濤,蒙激流.海南陸棲脊椎動物檢索[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35.
作者:洪仁輝 薛楊 雷湘齡 林之盼 宿少鋒 王小燕 單位: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 上一篇:高職院校信息素養狀況調查分析
- 下一篇:疫情期間大學生學習效果調查分析
精品范文
10不同果樹嫁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