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農業公司化經營模式論文
時間:2022-06-01 10:31:24
導語:農場農業公司化經營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黃田農場現狀
兵團十三師黃田農場地處東經93°15′~94°23′,北緯42°35′~43°05′,東西寬8.5km,南北寬75km。北起喀爾里克山南側,南抵蘭新鐵路紅旗村車站,西與哈密市陶家宮鄉相鄰,東鄰哈密市大泉灣鄉接壤。距哈密市以東20km,臨近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2國道橫穿團場中心。團場始建于1958年,現有總人口16000余人,維、哈、回等少數民族占到38%。經過多年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在黃田農場650km2的山川戈壁、沙漠堿灘上建成了農林牧副、工交建商、科教文衛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國營農場。團場棉花種植面積0.19萬hm2,擁有生態林0.15萬hm2,林果總面積達0.34萬hm2。
2黃田農場農業生產經營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黃田農場農林生產經營單位的連隊本以生產經營績效為考評重點的生產職能為主,逐漸成為黨建、民政等社會職能為多元考評目標的社會職能所取代。并且連隊生產經營的虧損已經不列為考評對象,微薄的盈利上交農場,虧損由農場買單。所謂的兩費自理,只有真正意義上在承包土地的職工間執行;生產經營單位并未作為兩費自理的對象,依然為農場大宗農場品的生產、經營等墊付大量的資金。團場作為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有企業,以連隊為農林生產經營單位的經營盈虧情況不再做為連隊考核的主要指標后,連隊經營不計虧盈,而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團場不但為連隊的土地經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連承包土地職工的“五保一險”資金也主要由農場承擔。使團場的農業生產負擔日益加劇。而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團場擁有的土地資源的經營模式出現了問題,所以要改變團場農業經營虧損的現狀,團場的農業經營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尋找到一種與市場化接軌的管理方案,將農場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納入正軌,并進入盈利狀態,徹底解決由農業經營引起的團場場負擔過重問題,是當今農場務必解決的最大的問題。造成這種問題最大的根源在于黃田農場是國有企業,其所有資產屬于國有資產。這種國有資產形成了多級委托關系,層層委托又層層。同時由于這種委托關系的初始委托人的特殊性———不是真正的具體的所有權人,極易造成委托人缺乏監督的動因,初始委托人缺位;又由于行政權的無限擴張性極易造成委托人越位,以致政企不分。對黃田農場的農業進行公司化改革,把現代工業企業的管理辦法引進農場的農業經營管理中,從股權結構上實現公私合營的混合所有制,再以公司為主體把各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集成利用市場、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構建現代農業公司體系,推進農業公司化改革經營。而黃田農場在這其中將由實際委托人變為股東,實現國有資產的股權化,徹底解決國有資產委托人缺位問題,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企分開。
3農業公司化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困難
3.1農業公司化模式與現行制度的沖突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是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擔負的歷史使命就是屯墾戍邊。黃田農場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下屬團場,擔負著兵團本該擔負的責任。在歷屆黨中央的領導下,農場堅決執行著各項政策,發揮著三大作用。農場作為以農業為主發展起來的團場,農場的土地最大的功能就是對職工的社會保障功能。農場的土地制度其實不純粹是經濟意義上的,還有政治上的功能,即社會安定、穩疆固邊的功能。農業公司化模式就是將農場的土地通過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集中起來,采用專門的農業公司對集中來的農村土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運作。然而這一模式在實踐中從農場土地流轉集中、農業公司的成立,一直到農業公司的運營、破產清算整個過程都與現行法律制度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沖突或者說摩擦,其中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公司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破產法》等等相關法律規章制度。
3.2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在思想上很難容納先進的公司化經營
黃田農場現行的農業耕作方式主要是農場主導、職工為輔,尤其在棉花種植上,農場的連隊管理層控制了整個生產流程,職工只需要配合連隊完成相應的工作。由于農業機械化的深入,職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量日益減少。農業職工付出較少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就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取得很好的收益。一旦實行公司化運作后,就會打破農業職工在某種意義上坐享其成的局面。這種以往的耕作和經營模式很難容納先進的公司化經營。
3.3團場、職工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很難統一
黃田農場的性質是國有企業,黃田農場的土地是國有土地。黃田農場土地的真正經營權本屬黃田農場。然而在歷次的農業生產改制過程中,農場將土地經營權逐步下放給職工。農場的職工與地方政府的農民又有一定的區別。地方政府的農民承包土體,土地就賦予了養老的職能,農民自行交納社保。而黃田農場將土地承包給職工后每年還需承擔職工社保。當黃田農場不再從土地上取得收益的時候,卻要承擔著職工的養老問題。在實行公司化經營的過程中,農業公司將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勢必影響到職工的利益。而如何安置被收回土地承包權和被集中土地承包權的職工,將是公司化改革面臨的社會問題。
3.4農業公司化改革中的農場角色定位問題
在黃田農場農業公司化的過程中,黃田農場將下放到職工的土地承包權逐步集中,逐步實現集中經營,恢復一個企業本該有的生產經營職能過程中,農場的角色將由現在的服務職能向生產經營職能轉變。而職工將會恢復真正意義上的公司職工,不在是單純的承包土地的身份。在整個公司化的過程中,將有秩序的逐漸收回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黃田農場和職工的身份角色會發生實質性的轉變,農場逐步實現土地的集中經營,做一名名副其實的股東。
4促進農業公司化模式發展的政策和建議
4.1堅持改革發展的原則
改革開放對國有企業、尤其是黃田農場的發展也至關重要。黃田農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今天,既要承擔生產經營職能,又要承擔行政社會職能。這種雙重職能,雙重負擔,使得黃田農場既不能集中精力履行其企業生產經營職能,也無法將行使的行政職能和擔負的社會職能履行到位。再者黃田農場管理層次多,管理人員龐雜,觀念陳舊,人員包袱沉重,行政成本高,黃田農場經營體制改革滯后。這種傳統、僵化的運行機制,嚴重束縛了黃田農場的健康發展。黃田農場承擔著黨組織建設、計生、社會民生、學校、醫院、派出所、職工養老等龐雜的行政和社會職能負擔。由于長期政企不分,都基本上轉嫁到黃田農場這個國有企業身上,形成黃田農場的沉重負擔。然而黃田農場掌握著大量連片的國有土地,它所蘊藏的巨大發展潛能讓人們對它的明天充滿了期待。在黃田農場的國有土地呈現盈利微薄、甚至負盈利的狀態下,黃田農場應該回頭思考土地承包制度的合理性。在農業股份公司經營取得良好的效益后,應該考慮在30年期限內,把承包出去的土地承包權全部國有化,實行集中經營,真正實現規模效益,農場實現土地正收益,使整個農場經濟效益好轉,實現屯墾戍邊“穩壓器”的作用[1]。
4.2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
農業股份公司在成立運作過程中,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敢于觸及改革的深水區。從法人財產權的根本結構進行試點改革,將非公有制經濟引入到農業公司,設計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從根本上實現治理結構模式設計上的政企分開[2]。
4.3堅持市場為導向的原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為改革指明了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黃田農場農業經營體制作為改革的目標,一定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把握脈搏,堅持市場為導向,激勵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釋放黃田農場農業經濟的潛力。
4.4堅持政策支持的原則
在黃田農場農業經營模式公司化改革的過程中,不免會觸及現有行政人員利益問題,這將是黃田農場改革的最大障礙。面對黃田農場改革的各種阻力,兵團、十三師要給予改革實踐的政策支持,做黃田農場改革的堅強后盾。黃田農場作為改革的主體,也應對充分認識當前農場存在的客觀問題,以“刮骨療傷”之態,做出改革的決心,徹底解決黃田農場農業生產經營方面存在的困局。
作者:羅喜單位:石河子大學,
- 上一篇:高校學生檔案信息化管理論文
- 下一篇:設備信息化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