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2-23 11:08:47
導語: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食品安全關乎國民健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本文充分借鑒一線工作人員的經驗,介紹了當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通過對目前食品安全監管和國內現狀的分析,結合國外先進監管方法和在職人員的經驗,提出食品安全監管的策略和建議,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的全面落實。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對策
1食品安全監管現狀
近年來,食品安全監管危機逐漸顯露出來,中國在數十年之內步入食品安全普遍警惕和不信任狀態。2013年國家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改革,拉開了大部制改革綜合監督管理體系的序幕。然而在筆者走訪調查之中發現大部制改革目前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對于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研究,國外起步早,技術理論與實踐都趨于成熟。此外,國外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比國內更加豐富及全面。經過長時間的發育,歐盟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整套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重視溯源與預警系統,并結合最先進的HACCP管理體系,擁有完整的召回系統[1]。監管效益以及監管成果都很顯著。
2調查情況
筆者調查走訪了兩個市級單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調查了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等總計5家單位,訪問了處在食品安全監管一線的領導、員工21人,了解他們對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看法、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策略建議和大部制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壓力及問題,通過走訪,認識到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的問題以及難點。
3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3.1基層監管人員不足
在大部制改革之前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為多部門監管,存在一些必然的相互交叉或者銜接不到的地方,部門之間存在互相依賴和推諉。N市的縣一級是將原來三個單位和并成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存在利益關系導致科室、人員、職能并未交接完畢,還未實現全鏈條、全過程的統一監管。市場監督管理局編制和管理限度不能相匹配,縣一級下面以原有的工商分局為基礎設立食品安全監管分局,監管各個鄉鎮,每個分所也并不能做到人手充足,從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到食品加工設備,工地食堂、學校食堂、小作坊及農村家宴,項目細化繁多,監管力量明顯不足。
3.2專業水平不高
對于基層人員,結構調整之后面臨新的監管對象,監管流程,監管方式。部分人員是從工商局或者質監局下調,對食品安全、有關法律認識不足。對于省一級和市一級單位而言,新的模式也將帶來新的工作方式。監管還存在上級部門不了解基層的運作方式,導致很多時候上級指導缺乏計劃、重復布置,基層人員執行力不從心。
3.3檢驗配備不完善
食品檢驗配備滯后于食品行業的發展,縣級食品安全的檢驗主要是在縣疾控中心,調查中普遍反映檢驗能力的不足。基層方面的設備落后陳舊,很多儀器檢驗靈敏度不高、準確度也比較低,無法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對消費者的舉報不能形成準確的判斷,如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的超標、餐飲食品有毒有害物質的檢驗。
3.4檢驗技術落后
食品檢測技術水平不高,在技術前瞻領域以及關鍵技術方面落后,檢測方法單一、繁瑣,在殘留量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缺少相應的檢測手段,快速篩選的檢測技術不夠成熟,基層檢測手段還處于傳統的階段,食品行業急需的快速檢驗技術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
3.5法律、法規滯后性嚴重
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食品安全的立法主要著眼于監管型立法,只是針對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立法,滯后性比較嚴重,如農村家宴并未涵蓋在《食品安全法》中,對監管者監管造成困難。與食品安全民事糾紛相關的專門立法較為欠缺,司法解釋處于空白,導致司法困難較大。已出臺法規很多款項形同虛設,操作性不強。法律的執法主體不一樣甚至存在沖突也加大了執法的難度,使各種違法現象難以定性,以致處理不當。
3.6法律效益低、法規不合理
法律效益不夠處罰力度太低再加上食品企業法律意識淡薄重效益輕安全,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摻雜、摻假,僥幸心理嚴重。法律法規責任界限模糊舉證困難,消費者由于維權費用、維權精力、取證困難和維權時間等造成維權成本的高昂,導致消費者維權積極性不高、維權意識差、維權力量弱。無法滿足消費者、監管者的要求,消費者需要承擔舉證責任。
3.7食品標準駁雜、不統一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標準體系還不完備,食品安全標準化工作落后,標準總體水平偏低,標準起草部門眾多,致使我國的食品標準不夠協調統一,表現在國家標準之間不統一,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之間層次不清,存在著交叉、矛盾和重復等不協調問題[2]。食品工業中的1070項國家標準、1164項行業標準和578項進出口食品檢驗方法行業標準指標不一,令執法部門監管無所適從。
3.8食品行業缺乏誠信
食品企業是一個誠信企業,然而巨大商業利潤的追逐驅使商家的責任感下降,食品企業唯利是圖,存在僥幸心理。生產經營者為追逐利潤,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一些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缺乏自律和誠信意識,不僅環境差、衛生不達標,而且人員流動性大,這些都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和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我國食品行業信用管理體系還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誠信監督手段。3.9食品產業行業基礎薄弱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約,目前我國食品產業基礎薄弱、量大面廣[3]。食品產業涉及范圍廣,種類多,小作坊、小商販、小餐飲也遍地都是,造成了管理混亂的局面,無法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食品標準市場。
4食品安全監管解決思路
4.1持續深化體制改革
當前食品監管模式正處在轉型之中,將工商、質監、食藥監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綜合到一起是長久以來食品監管總結出來的經驗模式,走訪中很多在職人員對新模式都認為是科學并且合理的。但當務之急是持續深度地進行大部制的改革,政府等相關單位需要提供改革所需要的幫助,提出合理的人員分配方案、合理的資金預算。食藥監局內部應當處理好改革中的各縣利益關系,盡快完成職能的調整,機構的整合,人員的安排。監管部門應迅速建立權責明晰、分工合理及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依法從嚴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實現執法、司法信息互聯互通。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食品監管流程,責任落實到人,可追究可溯源,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這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實行監管職能的首要前提。
4.2提高監管部門專業水平
基層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一直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當重視科室人員工作能力的培養,提高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意識,形成優秀的食品安全監管團隊。基層監管部門可以通過邀請行業專家進行培訓,各科室負責人可以定期就監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的進行指導。培訓過程中著重業務處理流程,使所有的人熟悉自己所在崗位的監管流程,豐富監管技巧,組織專項整治活動,提高實際業務處理水平。進行培訓的領導需要有針對的進行授課,在傳授一般的法規標準之外還要適當的拓寬培訓面。在全國食品安全監管系統內部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食品安全監管交流平臺,成員可以借助平臺交流經驗,更好地合作監督。
4.3監管部門加強責任意識
在食品產業基礎薄弱的現階段存不法商家的惡性競爭,靠企業的自律是遠遠達不到安全生產的標準,鑒于此食品監管部門應該加強責任意識,增加專項整治的頻率以及力度,定期進行專項整治。監管過程明確部門責任,做到責任可溯源。
4.4完善食品安全標準與法規的建設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能有效提高監管水平。針對現階段各項標準繁雜,內容不夠規范、嚴密,各項標準之間交叉、矛盾、重復。有些標準存在時間比較長,不符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與國際標準脫軌比較嚴重。各地應該針對本地特色食品產業制定各項標準修訂與國家法律不一致的監管法律規章和政策措施,制定各項具體辦法,為有法可依做基礎。細化各項制度標準,建立健全各項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食品安全生產制度、責任制度、認證制度、溯源及召回制度。覆蓋從農田到餐桌所有的方面,食品生產的整個產業鏈。
4.5加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
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工作,在學校、社區等人員集中地宣傳《食品安全法》,加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做到人人關注、人人監督。食品安全意識的宣傳和教育不僅能夠增進公眾的食品安全知識,增強公眾的自我保護和參與監督的能力,客觀上還為生產經營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原動力,激勵食品企業采取保障食品安全的行為,有助于從源頭預防和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4.6多元化治理,推行民眾自治性組織
基層的食品安全監管單憑借監管部門遠遠不夠,在小作坊,小商販,小餐飲遍地的地區食品監管往往力不從心,推行民眾自治組織會,可以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強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主導權的同時,調動社會的力量共同監督。發動免檢自治組織,媒體新聞人士共同監督。完善舉報流程,食品監管部門采用有獎舉報制度,鼓勵民眾舉報非法生產的小作坊等。在社區、學校、鄉鎮成立食品安全協會,擴大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參與度,增強獨立市場主題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責。
4.7信息化科學化監管食品生產流通
借鑒國外和其他行業的先進監管方式,在大中型食品生產企業普及HACCP理論及建設,有效實施監控,確保產品的衛生安全。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普及食品產品可溯源可召回制度,使食品從源頭開始透明化,每一步加工都有據可查,每一次流通都有跡可循,當出現食品質量問題時能迅速定位環節,能迅速執行召回制度,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4.8創立誠信監管體系,提高企業的誠信度
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議規模以上的食品企業必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納入誠信體系監管范圍,再逐漸推向所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建議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評價、披露和獎懲制度,對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公正的評定、對誠信的企業予以適當的鼓勵,對失信的企業予以懲罰,形成一個誠信網絡,體系建立之后之后對外公示,以此有效地督促食品生產企業形成良好生產規范。其次,企業內部增加自身誠信度,通過低成本的改造生產車間,從原料采集到最后的成品,使企業食品加工過程透明化,全面開放加工通道,并廣邀社會各界人士進行參觀指導,在提高企業誠信度的同時,形成良性競爭,推動食品行業的發展。
4.9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流散型食品生產企業
基層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永遠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目前對于縣鎮一級食品監管的難度主要在于監管對象多,流散型食品生產單位繁雜,監管難以全面覆蓋到,出了安全問題難以追究責任,執法難度大。因此在縣鎮一級目前存在和業主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的方法來限制其安全生產,對違反合約的嚴肅處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品加工單位的惡性競爭。食品監管部門及國家有關組織需要對這些食品生產單位進行指導并逐步推動其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5結語
食品產業行業基礎薄弱是我國食品安全的根本問題,始終將推進食品產業轉型作為監管的首要目標,同時不斷加強監督管理工作。強調持續深化體制改革,加強人員培訓,完善食品有關法律、標準,制定各地區可實施的具體法規,注重食品安全的宣傳工作,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建立完整的企業自主監督預警機制,推行多元化監管,推行民眾自治組織,創立誠信監管體系,提高食品企業的競爭力等從而全面提高食品監管的實效。
【參考文獻】
[1]何珊.大連市食品生產安全監管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2]劉林勇,李金林.淺談我國食品標準體系[J].江西食品工業,2010(2):26-29.
[3]李鵬.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馬銳 吳樹晴 郭勝偉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
- 下一篇:收視率在電視臺節目經營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