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調查

時間:2022-09-29 10:30:01

導語: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調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提到食品安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食品生產的環境衛生和食品質量安全,居民自身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主導作用容易被忽視。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是由消費者缺乏正確食品安全知識和不當的食品安全行為習慣所導致的,居民是食品安全問題研究領域的至關重要的一環。

1調查基本概況

本次食品安全現狀調研以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方式為主,調查內容涉及居民對食品安全知識的了解情況、對食品安全態度和在日常生活中對食品安全所采取的行為3方面,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93份,回收率達98.6%,其中男性占33.8%,女性占66.2%。年齡結構:18歲以下占20%,19~35歲占20.20%,36~50歲占23.10%,50歲以上占36.50%。職業情況:學生占9.5%,行政機關占16%,事業單位占19.20%,企業占14.9%,自由職業者占16.2%,農民占20.3%,其他3.9%。

2食品安全現狀的調查結果分析

2.1食品安全知識分析。從調查數據分析結果看,有33.8%的臺州居民對食品市場的食品安全放心,41.6%一般,21.6%的人不放心;對食品安全等相關法律及其他的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都不高。例如,“您對《新食品安全法》了解多少?”有9.8%的居民很了解,27.6%的居民了解一點,33.80%的居民聽過但不熟悉,28.8%的居民完全沒聽過;“您知道食品包裝上“QS”標志的含義嗎?”有43.6%的居民回答“知道”,56.4%的居民回答“不知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和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對食品安全知曉度的情況不同,其中女性對食品安全知曉度要高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對食品安全知識關注得越多。在不同的職業中,單位越穩定的居民對食品安全的知識了解的越多;家庭月收入越多的居民,越關心食品安全問題。2.2食品安全態度分析。態度作為一種相對穩定可估量的心理構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或以影響和預測行為的產生。居民對食品安全現狀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85.6%的居民對食品安全問題表示關注,11.3%的居民偶爾關注,3.1%的居民回答不關注。但不同年齡、職業、家庭收入對食品安全關注度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大、職業越穩定、家庭收入越高的居民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當被問及對我國的食品安全環境是否滿意時,有20.3%的居民認為越來越差,有20.7%的居民認為差不多,有39.1%的居民認為逐漸轉好,20.3%的居民認為說不清。在調查過程中,了解食品安全問題途徑31.10%通過網絡、25.60%通過報紙雜志、36.50%通過電視廣播、6.80%其他??梢?,居民對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環境不太滿意,并對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感到擔憂。對于涉及具體的食品安全問題,居民認為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隱患出現在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占48.6%),其次是種植養殖環節(占25.5%),批發零售環節占12.2%、餐飲消費占10.2%、其他的占3.5%。當問及最擔心哪類食品出現質量問題,居民們認為蔬菜水果、奶制品和食品調味品容易出現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占75%),其次是肉制品、水產品(占11.4%),酒和飲料占11.5%,米面糕點占2.1%。在食品安全方面,居民最擔心的問題是有毒有害物質高殘留問題、食品添加劑超量使用和非食用原料加工食品3方面的問題占78.3%,其次是食品處理不當生產的問題占13.2%,散裝食物的衛生問題占5.7%,其他占2.8%。可見在各類食品安全問題中,濫用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等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其中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已成為人們最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2.3食品安全行為分析。為準確了解居民的食品安全行為,設計了如下相關的問題:①了解食品安全問題的途徑。②如何選購安全食品。③買到問題食品如何處理。④對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如何避免等。調查結果顯示,居民獲取食品安全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廣播(36.5%)和網絡(31.1%),表明可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和網絡這3種重要的媒介了解食品安全知識。在消費行為方面,居民在購買食品當問及“是否認準了食品安全QS標志才買?”只有55.4%的居民認為是的,44.6%的居民認為無所謂。在選購食品時,居民主要關注品牌、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占41.5%),其次是食品的色澤、外觀、價格、相關檢驗證明(占48.8%),再次是生產加工廠家配料表、凈含量(占5.2%)。在問及“你是否遇到過食品安全問題”時,24.3%居民認為經常有,59.4%居民認為有過但是很少,只有16.3%的居民認為從來沒有,這一結果顯示,本區的食品安全現狀是不容樂觀的。當問及“如購買‘問題食品’,您如何處理”時,45.9%居民認為找賣家要求退款或賠償,37.8%的居民選擇忍氣吞聲,16.3%的居民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可見,2/3居民在處理問題食品時,會通過正確的途徑維護自身的權利,但有1/3以上的居民無所謂。對于“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您采取什么方法避免?”有35.9%居民在選購食品時,做到查看食品標簽,23.9%的居民“不吃路邊小攤上的食品”,15.2%的居民“注意媒體報道,選擇推薦食品,不購買黑名單的食品”,還有9.8%的居民“固定幾個品牌多次購買”,3.2%的居民選擇“凈菜或有包裝的食品”來避免食品安全問題。

3初步的結論

3.1居民食品安全知識薄弱。掌握食品安全知識是居民避免食品安全問題前提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臺州居民高度認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居民掌握食品安全知識情況較差,對食品安全知識的知曉率低,特別是對食品QS等相關知識和《新的食品安全法》普遍不了解。我國執行QS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已近十年多,但結果顯示居民對其知曉率平均54.3%,因此,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同時,必須對人們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和普及。3.2居民食品安全意識較強。因食品安全問題與居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調查顯示食品安全問題受到本市居民的廣泛關注,由于近幾年國內連續發生多起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大部分居民對本市食品市場和我國食品安全環境不太滿意,并感到擔憂,政府應加大力度對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創建讓消費者放心的食品安全環境,重塑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多數居民知曉出現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隱患出在生產加工環節,也知曉最擔心食品出現質量問題的是哪類食品及食品安全方面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總之調查結果顯示居民食品安全意識較強。3.3部分居民的食品安全行為不容樂觀。避免食品安全問題,最關鍵的一環主要體現在居民自身的行為上。調查顯示,臺州市居民食品安全行為總體情況較為理想。居民能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食品安全知識,在購買食品時,大部分居民會查看食品標簽,碰到問題食品時,多數居民會通過正當的渠道維護自身的權利。但是存在相當一部人居民食品安全行為不容樂觀現象,調查顯示,居民在購買食品當問及是否認準了食品安全QS標志才買,有44.6%的居民認為無所謂,在如何處理“問題食品”時,有37.8%的居民忍氣吞聲,就當自己倒霉,有38.4%居民不會向有關部門投訴。已經購買“問題食品”您首先會怎樣做,有56.8%居民扔掉不吃,有23%的居民覺得問題不大,繼續食用,只有20.2%的居民采用其他處理辦法。

4居民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影響居民食品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結合相關調查研究的結果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訪談,主要涉及到消費者自身、政府監管部門、商品的生產者3方面的原因。4.1政府部門監管不力。調查顯示,30.6%的居民認為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導致的。目前我國的食品產業處在生產分散化和監管分段化的階段,一方面,由于我國的食品生產者中,尤其是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者是遍布全國各地,非常分散,這就導致政府相關部門對其生產流程、生產質量難以控制,難以建立完備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1]。而另一方面,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已成立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但《食品安全法》卻規定了食品安全由縣級以上政府的衛生、農業、質量監督、工商行政、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負責的多部門分段管理方式。當前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分工監管機制,導致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監管部門權責不分,相互獨立、割裂,這種管理的條塊分割,如發現食品安全事件,就會存在某些監管部門就以各自的管理權為由推卸責任。4.2食品生產者利欲熏心。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其中食品生產環節是關鍵的一環,因食品生產環節是產生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而食品生產環節出現安全隱患與其生產者的道德素質有很大的關系[2]。食品生產者最終目的追求利潤,這是市場經濟社會的最本質特征。食品生產者在社會責任、良心道德和追求利潤的比較選擇中,如單純追求一己私利,放棄社會責任、良心道德,以假亂真、以次充好,這必然導致食品安全問題,近幾年我國出現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與食品生產者利欲熏心是分不開的。4.3居民食品安全自我保護意識不足。食品安全的發生,除了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和食品生產者利欲熏心這兩個主要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是由于消費者缺乏正確食品安全知識導致不當的食品安全行為習慣所致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足,調查顯示表明,23.2%居民認為目前食品安全問題是由居民食品安全自我保護意識不足造成的。還有13.8%的居民認為社會道德水平滑坡和其他原因也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5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

5.1加強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力度。當前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監管不力,因此各級政府應把食品安全作為百姓民生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力度主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①要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和監管體制機制。②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提高檢測技術。③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確保監管工作到位,要增加執法人員和食品檢測技術人員的數量。5.2普及食品安全常識的教育和宣傳。目前,我國消費者缺乏相應的渠道了解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相關知識,公眾食品安全常識匱乏和安全意識的缺位,導致許多居民存在消費誤區[3]。因此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常識和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各類教育系統開設食品安全衛生、食品營養等方面的課程,使學生從小了解食品營養安全常識,培養消費中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②建立食品安全教育網,并邀請專家學者開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營養、安全等相關知識的講座,提高居民對食品安全方面知識的知曉度。③開展食品安全咨詢和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依法維權和科普知識教育。④要特別關注廣大農村的食品安全問題,通過電臺、電視臺、網絡、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向公眾提供有關基本常識,培養其自我保護意識,同時發動群眾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打假等活動,改善自身食品安全行為。5.3整合全社會力量形成食品安全齊抓共管的局面。食品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要充分發揮食安委統一領導和食安辦協調指導作用,統籌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各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全面落實各方責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責”,監管部門履職盡責,企業承擔主體首責,消費者主動參與、對自身負責,加快形成全社會共治格局,匯聚起維護食品安全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孫愛芳,關炳峰,王法云.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J].河南科學,2012,30(9):1375-1378.

[2]成黎,馬藝菲,高揚,等.城市居民對食品安全態度調查初探[J].食品安全導刊,2011,5(4):78-80.

[3]孔東池,高汝欽.青島市居民食品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29(1):40-41.

作者:王秀萍 王文勇 單位:臺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