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風險與法律規制分析
時間:2022-02-12 11:13:52
導語:食品安全風險與法律規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食品安全風險是社會風險最重要的方面,由此衍生出的各種食品問題影響著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保障人民權益不可忽視的環節,我國頒布多項法律應對食品安全風險,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規避食品安全風險最有效的措施是從根源上減少食品安全風險隱患。重視食品安全,保證食品質量,刻不容緩。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食品安全問題;規避食品安全風險
一、食品安全風險的誘因
食品安全風險是指發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嚴重性。(一)有害物質的富集。現代農業生產并沒有實現完全科學化,化學肥料和除草劑等的使用范圍依然很廣,有害物質不僅僅在農業生產的產物中存在,甚至土壤、水源都受到影響。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相對滯后,土壤等的污染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對食品安全存在著很大的威脅。除此之外,工業、交通、城市排污等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污染源也占有很大比重,許多工業化合物可在環境和食物鏈中富集,人體食用這些物質將或多或少受到毒害。(二)道德風險意識薄弱。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從中折射出的問題是食品從業人員道德風險意識薄弱。當前食品加工鏈的復雜化給某些不法商販帶來投機取巧的機會。食品中的化學殘留物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均出臺過有關政策,要求停止生產和使用部分化學農藥,山東省自2008年至今過多條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的通知。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市場中仍存在某些食品生產商使用禁用農藥。除此之外,國家允許使用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添加劑,但有些商家為了達到低成本高利潤的目的,大量使用違規添加劑。食品從原料、加工到商業化環節眾多且復雜,監管方面有疏漏在所難免。食品衛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嚴格把控食品衛生檢查,我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三)食品安全技術落后。我國屢次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其中國外進口產品占有較大比重。隨著我國加入WTO,食品的進出口貿易量逐年增加,而在國際貿易中最為廣泛的是利用技術法規和標準來設置貿易技術壁壘。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食品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尤其在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驗檢測方法方面相對滯后和老化。如每次洋品牌食品質量安全被媒體曝光后,監管部門作出“表示關注”“正在研究”等表態的背后,是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水平的現實制約。(四)消費者對風險的態度淡漠。食品安全風險的誘因不僅僅有以上客觀因素,消費者的主觀判斷也是其中之一。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增多,人們才漸漸開始重視食品安全風險。有很長一段時間,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淡薄,多年來對食品安全知識的欠缺,一方面導致了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另一方面也導致生產者缺乏相應的知識。法律沒有完全普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教育投入資金也相對不足,尤其是公眾科普方面,這同樣阻礙了食品安全的進展。(五)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國現有的食品標準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等,不同標準的界定也不相一致。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在發揮職能時沒有嚴格統一的依據,而相關企業在自查層面做的遠遠不夠。近年來,食品安全案件層出不窮,但處罰力度較小,或者說法律法規本身不能讓人望而生畏也間接導致了不不法分子的鋌而走險。在我國發生的大量食品安全事件中,由過失導致的事件不在少數,但《食品安全法》并未對過失行為進行規范,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前食品安全狀況百出的局面。
二、規避食品安全風險的措施
維護食品安全、凈化市場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工作,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導致公眾對食品行業越來越質疑,社會信任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民眾在解決溫飽的前提下,逐漸重視起食品的衛生、質量與營養。為保障人民權益,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年4月24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被稱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本文認為,健全食品管理體制是當務之急。食品市場魚龍混雜,消費者在進行食品選擇時,理所當然地會受到廣告、營銷等影響,食品投資人往往比消費者掌握的食品質量安全的信息全面,消費者的判斷可能會失誤,那么食品市場的調節就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進而就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風險失控。明確各行政主體的職權規定,彌補監管機制的漏洞,食品市場失靈時政府的管制防止出現真空狀態,將是規制食品安全風險的有效措施。同時賦予社會主體相應監管權力,監管力度與效果將呈現新態勢。與此同時,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突飛猛進,利用新技術在供應鏈、銷售鏈等途徑進行管理;鼓勵企業等相關單位協同治理,促進民眾監督積極性,切實增強國民意識,從根源上改善食品安全局面。食品安全現狀:十八大以來,我國食品安全技術支撐和科技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逐步健全。監測網絡從國家、省、市、縣延伸到了鄉村,涉及老百姓餐桌上所有食品(30大類),包括食品中絕大多數指標(300余項),建立了約2000萬個數據的食品污染大數據庫。二是以食源性疾病監測為“抓手”,在全國9774家醫院建立哨點,初步掌握了我國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及流行趨勢。三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從無到有,其中稀土風險評估結果填補了國際空白,科學解決了稀土在茶葉等食品中的限量標準問題;食鹽加碘評估提出了進一步精準實施“因地制宜、分類補碘”措施的科學建議等,也為及時發現處置食品安全隱患和正確傳播食品安全知識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四是全面完成5000余項食品標準的清理整合,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00余項,涵蓋1萬余項參數指標,構建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框架體系。五是我國食品安全基礎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通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的支持,研發了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設備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急需的檢測技術。時代的發展,使我國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食品安全同樣面臨著新挑戰。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術支撐不足,這直接導致食品安全檢測落后。食品從農田生產到消費者手中,加工鏈的復雜化使食品安全風險不可避免。加大食品安全技術投資,培養專業知識扎實的優秀人才,加大國家在食品安全這一領域的技術支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與研究在食品安全風險防范中的作用。現有的食品安全研究所還沒有達到十分科學、權威的高度,本文認為可將現有的食品安全研究機構進行整改,并打造一定數量的國家級食品安全研究院,負責解決食品安全這一領域基礎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難題和攻克關鍵技術問題。研究院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科研體系,精準評估食品安全風險。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可建立網絡共享系統,供各地研究所進行信息和科研成果共享,與此同時,各級行政職能部門和食品安全檢測部門可利用此平臺溝通食品安全信息,中國市場食品安全工作委員會可依托此網絡向消費者公示食品安全各環節的情況,并對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運輸、倉儲、流通的全產業鏈進行有效管控,那么食品安全風險的規制將迎來新局面。我國幅員遼闊,食性多樣,食品安全呈現出復雜性、時代性交織的特點,因此我國制定了較為全面、詳盡的法律法規,力求在農產品質量、動植物、進出口食品、國境衛生等不同層面保障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食藥同源,我國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在近幾年來也一直處于變革狀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建立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2019年3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草案)》,草案細化了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政府監管職責和問責措施,依法按程序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等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并完善了食品安全標準、風險監測等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本文認為,政府在制度方面宏觀把控,地方掌握一定的主動權,本著對歷史、對群眾負責的態度,在執行時因地制宜。各地加強監管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2018年6月,西安市碑林區食品藥監局柏樹林所重拳出擊,開展小餐飲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努力消除食品安全隱患,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在國務院會議上強調“要堅決守住安全底線,保障食品安全”,并且指出要嚴厲處罰那些造成嚴重食品安全事件后果的企業責任人。總理的講話可以說代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無疑讓民眾對我國未來食品安全境況充滿信心。
三、結語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體的健康,并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食品安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環節,食品安全風險潛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需要全世界共同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航.構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N].學習時報,2019-08-07.
[2]任芙英.供應鏈管理下食品安全的協同治理進路[J].河北法學,2019(09).
[3]謝遠紅,高秀芝.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改革探索——以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8).
作者:馮佳琪 單位:河南大學商學院
- 上一篇:畜牧養殖食品安全隱患措施
- 下一篇:基于企業需求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