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3-07 10:45:54
導語: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中國已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標準數量巨大,高達6000余項,但總體而言,中國食品安全標準水平偏低,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健全,與世界上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1.1食品標準分類。(1)中國的食品標準從縱向來看,是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構成的。國家標準是指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衛生行政、農業行政等部門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要求的標準。行業標準是指在某個行業范圍內沒有制定國家標準的而必須統一技術要求的,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自主制定行業相關標準,但是國家標準制定后,行業標準隨即廢止。地方標準是指在沒有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行業,由省(區、市)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自主制定的標準,但是在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制定后,地方標準隨即被廢止。(2)中國的食品標準從橫向來看,是由眾多主管部門制定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藥品方面的國家標準,是由衛生主管部門、農業主管部門牽頭制定的。舉例說明,食品方面的相關標準是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而獸藥的國家標準是由國務院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同時質檢總局也會頒布相關的行業標準,這樣就可以看出,中國的食品標準由多個部門各自發起制定,這樣就會出現標準重復或者矛盾,影響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開展。1.2梳理、整合存量的食品標準。中國已經于2013年年底完成了近5000項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的清理,于2015年完成了整合工作,同時深入調研并研究食品標準存在的問題,通過花費兩年多時間的整合工作,標志著中國完成了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構建。
2問題分析
2.1食品安全標準僅是一種規范性文件。眾所周知,只有法律才是強制性的,才能使公民無條件地履行。目前,在中國只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等才具有法律效力,而規范性文件并不是公民無條件履行的,因此,食品安全標準并不具備法的效力,它只是一種規范性的文件2.2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與法律規章的規范范圍存在重合、沖突。依據中國的標準化法,標準解決的需要統一技術要求的問題,這樣非技術方面的內容,是不需要標準化法來規范的。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對其規范的內容,如“食品安全的標簽、標識”“食品的衛生要求”“食品的質量要求”等都沒有明確是否是技術性的要求,這樣就導致了這些內容既可以由食品安全標準來規范,也可以有食品安全法律來規范,因此就導致了矛盾和沖突。舉例說明,中國食品安全法第42條規定,要求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明顯標示保質期等內容,而《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酒精度大于等于10%的飲料酒、食醋、食用鹽、固態食糖類、味精等可以免除標示保質期;由此看出,兩者的規定出現了沖突,這樣讓經營者無法執行。2.3政府主導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效率進展緩慢。自中國食品安全法施行以來,衛生行政部門努力推進標準的清理、整合工作,于2015年完成了食用農產品方面的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安全標準等,并新公布了411項國家標準。中國政府在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清理等方面的工作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政府是權利、義務的制定主體,而非義務的履行的主體,因此在標準制定工作中存在相關要求不了解、不熟悉的情況;二是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投入都比較有限;三是行業協會等相關組織的參與程度較低,它們的專業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導致在食品標準制定的工作缺乏必要的支持,可能重新制定的食品標準仍存在問題;四是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工作方面參與度不高,導致食品安全標準與監管部門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2.4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主體不符合時代的要求。2013年,中國的食品安全機構體制改革后,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統一負責監督管理食品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安全工作,同時也負責監管進入批發、零售領域或者生產加工企業的食用農產品;農業部門負責監管食用農產品從種植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領域的質量安全工作;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監管管理進出口食品的質量安全工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由此可見,中國的食品安全的職責、安全標準的制定由不同的部門負責,這不利于解決監管工作中的重點問題,不能為監管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撐,同時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也不能及時征求、采納監管部門的意見。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日本、加拿大的技術性法規制定權與監管職責都是統一的,因此,中國可以借鑒他國的經驗,統一標準制定權與食品安全監管權,提高監管效率。2.5企業標準的屬性問題。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法要求企業生產的食品在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制定自身的企業標準,并且要求企業標準實行備案制,且該標準僅適用于本企業。從邏輯上講,企業標準屬于食品安全標準。在實踐中,個別企業生產的食品可能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但有時會出現食品中的某些指標未達到企業標準的要求,但是地方的監管部門以此為由對企業進行處罰。實際而言,企業未達到其自身制定的企業標準的要求,僅僅是未達到承諾;企業標準僅僅是一種內部制度,僅僅約束制定標準的企業的自身行為,而不應該將其納入食品安全標準的范圍,不應該具有同食品安全標準同等的約束力。更有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對企業配方進行審查,加重了企業的負擔,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3完善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對策
一般而言,立法是一種嚴肅的、復雜的工作,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征求意見、討論、論證才能完成,因此,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也需要通過深入調研,多方征求意見,不斷地反復論證,才能啟動。3.1重新確立食品安全標準的性質。早在多年前,中國的立法計劃就納入了標準化,因此,建議在修訂過程中要全盤考慮,將強制性標準稱為技術性法規或者規章,將其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從根本上保障它的科學性、民主性;將推薦性食品標準稱為食品標準,納入標準體系,實行自愿性標準體系,這樣有利于調動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各個廠家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積極維護中國食品安全的能動性。3.2重新界定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范圍。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重新界定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范圍,排除非技術方面要求,僅僅保留技術方面的內容,確保非技術方面的要求依照法律法規來約束。3.3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主體。在食品安全法修訂過程中,要借鑒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經驗,同時結合中國的國情,考慮統一標準制定權與監管管理權,切實提高中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同時,鑒于立法的嚴肅性,衛生部門要充分征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的意見、建議,并進行深入論證,及時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安全標準。3.4實行企業標準公開制度。將企業標準規定為企業履行的基本義務,但不屬于法律強制履行的義務,它是一種對社會的誠信義務,只要企業不違反食品安全的內容即可,這樣就清楚地明確了企業標準的地位和性質。另外,從實踐的角度講,實行企業標準公開制度,要求將企業標準(商業秘密除外)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公開,讓廣大社會大眾來共同給監督,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作者:全昭歡 單位:柳州市萬宇餐飲有限公司
- 上一篇:面粉廠食品安全管理體會
- 下一篇:物業公司阿米巴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