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審美精神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8 05:49:00
導語:民族審美精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當代語境中,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歷程。在這一偉大歷程中,如何對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策略性問題,而是一個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得失、關系到能否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性問題。對此,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做出了富有遠見的理論闡釋和戰略部署。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站在這一理論認識高度上,報告明確提出了“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思想,要求將這一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在更高的理論層面上,報告則將這一點作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重要環節和基本內容。
文化是人類包括審美活動在內的所有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作為人類文明演進的精神形態,文化和人類文明之物質形態的經濟以及人類文明之政治形態的政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文化一方面反映著一定時期經濟、政治的發展,一方面也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推動或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演化,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日益廣泛而深刻。正因為充分把握到了文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日益彰顯的重要性,所以,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便成為十六大所強調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任務和指標。
強調文化建設,必然要突出文化的民族特性,因為文化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總具有民族的具體性和特殊性。這種文化上的民族特性從根本上講也就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創造積淀而成的、為本民族成員所普遍認同和承襲的民族思維定勢、道德觀念、審美意識、價值準則、性格稟賦、心理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等等的總和,是一個民族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正是包括審美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賦予了文化以靈魂和生命,成為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作為一種文化的核心力量,民族精神就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述。這一民族精神引領著中華民族越過重重險阻,渡過道道難關,創造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十六大報告對待民族精神立場是既主張“弘揚”又強調“培育”。這就清楚地表明了一種歷史的、發展的立場和觀念。其所弘揚者,是在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淀、不斷演進而成的傳統民族精神;其所培育者,則是現代生長著、發展著的民族精神,主要是在繼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并結合中國現、當代實踐而形成的民族精神。它突出表現為一種對客觀性、真理性的向往,一種唯“真”是求的科學精神、理性精神。當然,這種求真的科學精神在當代還有待全面培育,使之進一步發揚光大,但它畢竟已經歷史地融進現代民族精神之中,構成整個民族精神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內涵因素。也就是說,這一強調科學理性的現代民族精神同重視倫理的傳統民族精神并不絕然矛盾,而是可以并且已經趨于兼容并蓄、相融互動的。可以說,民族精神的傳統性和現代性的融合,必將并且已經初步成為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總體結構特征和主要演變趨向。中華審美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十六大報告關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也是我們理解、闡釋中華審美精神的綱領和指南。事實上,經過上世紀近百年西方美學觀念和思潮的全面沖擊和深刻影響之后,中華民族的審美精神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如何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這是每一位美學、文藝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我們應深入學習領會十六大報告中關于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以一種既弘揚又培育的科學立場和態度來理解、闡釋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精神。第一,中華民族的審美精神也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發展的概念。它既有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審美和藝術實踐中積淀而成的優秀審美傳統,也有近現代以來的在西方美學話語影響和塑造下逐漸生長起來的多元審美新潮,還有直接來源于我們當代審美、藝術實踐的新生審美形態。這幾個方面,就其核心和主流而言,都可以說構成了中華民族審美精神的基本內涵。第二,在對待民族審美精神的立場和態度上,我們首先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審美精神,特別是它在人與自然、個人和社會、情感和倫理、外物與內心之間講究“執兩用中”、和諧如一的“中和美”精神,在審美和藝術的功能作用上強調“道不遠人”,將審美觀、藝術觀和生存觀、生命觀統一起來,將審美勝境和生活樂境融合起來的“人生美”精神等等,都具有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合理因素;其次要大膽吸收和借鑒外國審美觀念中一切積極的成果,特別是西方美學比較偏重的理想主義、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想傳統,以及主認知、倡寫實、講個性、重真美的藝術趣尚等,都是傳統審美精神相對薄弱,因而需要大力發展和培育的內容。再次要以開放的胸懷、寬容的態度和理性的方式,正確對待當代審美實踐中出現的新生審美形態,特別是對目前比較盛行的大眾化、通俗化、生活化審美形態,我們不可簡單地排斥和否定,而應在科學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并培育其中積極的、帶有現代性趨勢性特征的審美精神,而批判、剔除其中不健康的、消極落后的,使之成為新世紀民族審美精神發展中新鮮的、活躍的文化力量,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繁榮。第三,中華審美精神在世界上獨具特色,自成系統,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鮮明體現,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資源。同時,它的核心精神,對解決當代人類生存、人類文化所共同面臨的許多問題也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意義,它在現代世界文化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它應成為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可以相信,作為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審美精神在新世紀、新時代的復興,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和內容。
- 上一篇:李澤厚美學探討論文
- 下一篇:古典山水畫美學研究論文